城市滨海地区空间设计探讨
——以霞浦滨海新城为例
2020-04-30骆星辰
骆星辰
(霞浦县自然资源局 福建宁德 355100)
0 引言
凯文·林奇曾经说过:“海对所有人都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似乎与祖先有着相同的本能——急不可待地、不自觉地趋向海边。”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城市发展空间逐渐拓展到了滨海地区。海洋赋予了滨海地区独特的生态和景观条件,使其在城市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城市滨海地区有着丰富的海洋环境资源、独特的地理人文价值和自然开放的空间特征,然而随着沿海地区过速的经济发展,一些已建成的滨海地区面临着过度开发,产生了滨海岸线混乱,景观特征和公共空间缺失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如何在既考虑到地块经济价值和城市外在形象展示要求的同时,兼具公众对滨海公共空间的需求、满足人群的使用和互动,成为滨海空间设计的重要部分。
本文探讨的滨海地区主要指地理位置位于城市规划区内,陆地能对海域造成重要影响的范围,并且能为城市提供发展空间的地区[1]。
1 城市滨海地区特征与现存问题
1.1 城市滨海地区的特征
(1)景观资源丰富。滨海地区是海洋与陆地交接的部分,是海陆两大生态体系的边缘区,造就了其陆地与海洋特征兼备的独特景观条件。滨海地区既具有碧海蓝天、沙滩礁石、滩涂湿地等自然景观,也有海边民俗风情、文物古迹等人文景观,不同特质的条件共同构成了滨海地区丰富的景观资源。
(2)空间的公共性与可识别性。滨海地区以其独特的条件吸引着人们,成为市民游客休闲娱乐的重要选择。滨海地区成为市民娱乐休闲、度假旅游的良好场所,因此城市滨海地区的公共性越来越鲜明,公共空间的营造也越来越得到重视。同时,多样的开放空间使人们更多地感受到滨海地区海天相接的极强空间氛围,增强滨海地区的可识别性。
(3)功能的复合性。滨海地区由于其地理位置,一般处于城市的地理区位边缘,随着城市发展的要求,重心向滨海地区转移,滨海地区从单一的功能区变成集商业、旅游、居住、行政等多种功能的复合区。
1.2 滨海地区当前发展出现的问题
(1)土地不合理利用。早期的滨海地区用地,如港口、工业、居住、交通、水产养殖等多是城市居民或政府部门根据需求而建设,用地类型多样,权属复杂,彼此之间缺乏协调。加之,现在有些滨海地区在规划建设时缺乏合理有效的引导,且在开发中存在追求土地高强度开发利用和建设的现象,资源过度利用。不合理的资源利用直接影响着滨海地区的整体形象和质量,造成滨海资源的浪费。
(2)交通建设滞后,联系不便。由于早期滨海地区的建设,多是以生产、生活为主导,滨海地区与城市内部交通联系不便。很多滨海地区道路建设滞后,整个区域缺少停车空间,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交通量的需求。
(3)公共活动空间缺失。滨海地区拥有城市较好的区位条件,在滨海地块的建设开发中,拥有较好经济效益的功能占据滨海地带,如房地产、仓储交通业等。普通市民无法享受到滨海资源,滨海缺乏向公众开放的活动氛围。
(4)滨海景观特色丧失。在快速的城市建设进程中,建筑形体和空间营造方面趋同于内陆地区,缺乏滨海景观特征,滨海城市失去了原有的城市风貌和个性特征,城市形象流于雷同。
(5)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过去城市对滨海地区资源开发缺乏宏观的认识,忽视生态的重要性过度偏重经济建设,效益过度开发使滨海地区出现了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等严重后果。特别是一些滨海地区随意填海及围垦,导致水流通道堵塞,海洋生物被迫迁徙和衰减;尤其是污水的任意排放,更导致了海水富营养化,海洋水质严重恶化。
2 城市滨海地区空间设计要点
2.1 滨海地区整体空间控制
伊尔·沙里宁认为,空间设计最重要的原则是有机秩序的普遍原则,即整体性原则。整体性是体现城市特色的一个重要特征,也就是说,城市的结构和形态要从整体上来把握。此见,整体性是一种连续的城市空间控制方法,是合理有机的安排城市要素[4]。
滨海地区开发往往分阶段、分项目来进行,不同的地段、不同的项目往往是由不同的开发机构在不同的时间段来承担,因此,各个地块,不同时期的建筑和空间的协调变得十分重要。同时,由于不同的区域地块又有不同的建筑风貌,但又不能忽视滨海地区和整个城市的关系,不能将滨海地区从整个城市中孤立出来。因此,在空间布局上要把滨海地区作为城市整体的一部分放置到整个城市大空间中考虑,同时还要考虑城市与周边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力争做到山-海-城和谐共生。
2.2 滨海地区路网空间优化
滨海开放空间可达性决定着空间的吸引力。道路网是滨海地区的主要骨架,也是空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快速而有效率的道路网能使市民更方便自由地亲近大海,参与活动。
滨海地区的城市道路应该鼓励多种出行方式以缓解交通压力,做到车型交通和慢行交通的有机联系和相互补充,同时保证行人的步行环境,包括安全的公共交通空间、地下通道、地面景观步行道、花园平台以及建筑物的通道等,配备完善醒目的引导标识系统,既便于交通又利于交往。在滨海地区的规划设计中,可以利用高差不同的系统分层布置方式,把步行系统布置在较低平面,以利于市民能更快捷方便地亲近海面。
2.3 滨海地区开放空间共享
滨海开放空间的共享性是滨海活力的关键。滨海地区最能充分反映一个城市的形象与特色,应该让更多的市民能够进入。同时,滨海的开放空间是城市开放空间体系中的特殊组成部分,应提供充足的民众休闲交往场所,满足市民看海、亲海的需求。
滨海地区应建立连续的公共开放空间系统,包括绿地、亲水空间、游憩空间等多层次多样化的开放空间,强调安全性、舒适性和连续性。同时,滨海开放空间应与城市其它开放空间相连接,城市开放空间中的绿廊、公园步道、自行车道等都可构成城市内部与滨海联系的通道,使得滨海空间能向城市内部渗透扩散[1]。
2.4 滨海地区天际线组织
滨海地区的天际线展示了城市的形象和魅力,优美的天际线轮廓会让人对城市留下美好的印象,因此,对天际线的设计和控制尤为重要。
天际线的凸出和凹进的位置是景观组织的关键。凸出的岸线是视觉的焦点,能更多地被人们所感知,如迪拜棕榈岛的亚特兰蒂斯酒店,位于新月形堤坝上,高耸的建筑形象仿佛棕榈岛接纳大海的门户。因此,凸型岸线通常为标志性建筑的常用设计手法。凹型岸线具有内向的特征,例如环水湾而建的建筑呈线性排列,通过凹型岸线的控制能将形态线性在城市上空限定出来。
滨海高层建筑的组合排列是天际线组织的关键,高层建筑将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内部空间序列在城市上空勾勒出来。集中布局的高层建筑能彰显出强烈的集聚感,使各高层建筑相互影响、相互受益。
滨海地区的天际线应与背景山体或内陆城市轮廓线相协调,通过不同的组织手法,与背景景观形成多层次的天际线。高层建筑的起伏与背景天际线相顺应,在背景轮廓线的衬托下,形成搭配协调、层次丰富的天际线组合[2]。高层建筑的起伏与背景天际线相反,两层轮廓线形成强烈的对比。高层建筑与背景轮廓线相互呼应,补充背景轮廓线的起伏走势,两者形成相辅相成的组合天际线。
2.5 滨海地区建筑设计引导
滨海建筑的朝向和街道的布局方向,在不阻挡视线的情况下,尽量使建筑能够获得观海视角。同时,滨海沿岸应避免形成墙壁式的连续体量布局,以保证海与陆地的景观渗透。建筑群的分布要利于风向改变,避免空气停滞,低层建筑及开敞空间应在临岸分布,有的建筑穿插在高密度建筑中间,不仅丰富了街道立面,还能为建筑区保留舒缓的空间和风道。建筑外墙位置控制临水一面和水边空间的距离,保证面海空间的开敞,形成亲切的亲水空间。
降低滨海地区的建筑密度,或将临海建筑底层架空,实现纵向空间与景观的渗透,让人获得舒适的滨海活动空间[3]。日本滨海地区为了保证滨水景观的通透性和层次性,通过间口率来进行控制。如日本神户市的MM21滨海新城要求间口率在4/10以下(间口率为临海建筑总面宽与开发地块面宽的比值)[1]。
控制滨海建筑高度能够形成丰富的景观层次,保证开敞的景观视野和适宜的滨海空间尺度。滨水建筑高度控制要考虑人的视觉和心理感受,因此要结合岸线实际要求进行控制,确定建筑退后岸线距离。另一方面要考虑建筑与建筑之间的不同高度排列关系。滨海建筑一般低层建筑临海,高层建筑靠后,通过高度控制引导人们视觉产生建筑向海面跌落的趋势,同时也为建筑使用者提供更多的观赏海面的条件,以达到丰富的沿岸景观效果。
3 霞浦滨海新城空间设计
3.1 霞浦滨海新城特征
如图1所示,霞浦位于闽东,自然环境优越,山水特色突出。市域范围内山水相依,中心城区靠山临海,形成独特的依山面水的城市自然景观格局。霞浦滨海新城位于霞浦建设区中部,用地以围垦为主,南临天后湖,东西两侧为南峰山和松山,塔山、山兜山错落于基地之中。整体呈西北高东南低的态势,局部为丘陵地和山体。可谓“山海相拥、岛港环抱、海天相接、水草丰美”。
近年来,随着城市向东拥海的发展方向,霞浦县紧紧围绕“海洋强县”的战略目标,充分发挥港口、岸线、腹地等海洋资源的特色优势,提出了“滨海发展”的城市战略,推进霞浦后发赶超、跨越发展,海洋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作为霞浦未来发展的重要板块,滨海新城如何打造一直受到当地民众的关注。
图1 霞浦滨海新城城市设计鸟瞰图
3.2 霞浦滨海新城空间设计
(1)连通生态走廊,构建山水新格局
注重滨海新城整体空间的控制,考虑山-海-城的空间关系。以灵山、龙首山、南峰山、松山为主体控制区域,以河流与滨水廊道等自然限定因素,构建起城市的自然空间视廊与城市空间视廊,这些山体与视廊将是城市空间形态控制的重要框架,其中包括天后湖与灵山之间良好的景观视野关系,天后湖与南峰山良好的景观视野关系,南峰山——塔山——松山有机连接,为城市的未来留下绿色呼吸廊道。
顺应城市山海轴线,强化以体育公园-塔山-行政中心-天后湖为序列的山海轴,同时打造以塔山为核心的城市生态景观核。规划的公共绿地与山体景观核心联系在一起。围绕塔山,将景观通廊沿路向四周延伸,结合景观步道,增加景观的可达性,并将其生态价值和公共价值拓展延伸到更大的区域。天后湖岸线与三河滨水区域将得到强化,赋予更明确的特性。这种对自然要素的向内与向外的联系被视为整合此规划设计的重要元素(图2)。
图2 霞浦滨海新城城市设计山海轴示意图
(2)密致城市网络,打造城市新肌理
既往的城市规划惯用的大马路、大地块布局容易导致城市功能板块分区过于生硬,导致空间联系低效能、城市通行路径因密度不足而导致交通拥堵情况。滨海新城采取“小街区”的规划方式,以高密度的网状结构赋予城市功能“化整为零”和边界融合的可能,预留今后因城市发展而需改变功能的弹性,同时因交通路径的增加而减轻交通压力,提升城市效率。
因此,滨海新城的街区空间呈现3种不同的形态与特征;第一种为密集小尺度肌理,为商业街以及商务核心区设计,用于提升地区的商业及土地价值。强调城市的密切联系,其结合细密的滨水河道布置。第二种为中等尺度肌理,为居住等功能提供的城市肌理,以满足实际的开发需求以及社区的沟通联络。第三种为大尺度肌理,为城市综合体、公共空间、公共建筑所设置的混合布置,其设置于各个功能区域中,结合大型的滨水空间。
(3)控制新城天际,打造滨海新界面
城市天际线控制,遵循显山露水、保护自然的原则,构筑山城相依的滨海城市天际线,根据景观空间设计要求,划分若干高度控制区,重点打造沿河景观和公共服务组团标志性建筑。基此,随山势高度控制滨海公路沿线建筑的高度,建筑高度与山势起伏变化一致,天际线层次变化,避免挡墙效应。因此,设计通过把握建筑的虚实关系和体量高度,发展出错落有致的天际线,避免形成呆板机械的排列式建筑布局,尽量形成有韵律有节奏的变化。确定了滨海新城的活力中心与标志性建筑,以增加地区的辨识性。设计构建滨海度假酒店、金融大厦、水韵商业街等能突显其地区特性的标志性建筑。这些标志性建筑构成了天际线中的醒目亮点,同时也是滨海步行活动区的重要节点,吸引和引导人群在不同区域间自由穿越(图3)。
图3 霞浦滨海新城城市设计天际线示意图
(4)创造特色开放空间,彰显滨水城市形象
如图4所示,滨海新城以水为核心,从“点线面”入手对城市空间形象进行整体塑造,打造“亲水活力生态”的城市开放空间。
图4 霞浦滨海新城城市设计景观系统设计示意图
基于生态、文化观念整合的城市空间设计,从城市生态认识入手,具体分析构筑城市空间的“点”“线”“面”的空间要素,将空间中的点、中断的线以及不协调的面相互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塑造空间形象的同时,还要注重地方特色文化的挖掘,分清层次,尊重差异,突出个性的特色文化也是彰显城市形象的关键。
综上,霞浦滨海新城 设计从“面、线、点”三方面入手优化设计。
面——空间群。包括整体形态,控制与开发整体空间的形态;分片区形态,城市形象展示区、居住区、生态湿地功能片区的分析。
滨海新城通过风貌协同,为了营造视觉丰富的现代滨海新城印象,分别打造了3个特色片区,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活力核心片区;融入整体山水环境之中的住宅社区;以水为主题的特色滨海湿地公园。
线——界面轴。自然空间轴,生态廊道等;人工轴,街道与自然空间轴线;视线,对城市空间的直观印象。
对两段重要路段进行城市空间塑造。突出霞浦滨海新城山水交融的空间特色,将天后湖湖滨北路塑造出以独具特色的建筑群营造出的磅礴大气的滨水界面。空海大道两侧错落有致的办公商务及居住建筑与滨水绿地,构成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的城市形象界面。
增加滨水公共空间,提高密度。结合基地中有的三河河道,引入更多的水道,在基地中创造出更宽阔的滨水界面,既提升了土地的价值,又增强了水与城市的关系。
保证公共空间的连续性。沿绿化街道将穿越规划区内的每个社区、商业休闲设施、邻里服务中心与绿道连接在一起,形成绿色体验的公共休闲体系。这个公共空间体系具有延展性,可接驳至整个城市的公共空间与廊道,能将人们快速地引向滨水地区,创造了一个可生长、具有指向性的公共开放空间系统。
点——空间核。包括城市级空间核,为最能代表本区域空间特征的场所;地段级空间核,广场、公园等能使人群活动的集散地;场所及空间核,地块内部、组团内部的开场交流平台。
4 结语
可以说,霞浦滨海新城的空间打造,以保持地区活力、满足多元化需求和提供多样化城市开放空间为目标,塑造了具有本地特色的城市生活空间和城市形象,可为日后城市滨海地区的空间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在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时期,设计者应该把握滨海城市空间设计的重点,创造出宜人、高效和特色的城市空间环境,以体现当代城市设计工作者的历史责任和职业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