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重要基地
2020-04-30
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发挥了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织的职能,霞飞路渔阳里6 号(今淮海中路567 弄6号)成为其开展工作的重要基地。这里原为戴季陶寓所,系砖木结构、两楼两底的石库门房屋。
《中国共产党宣言》原稿(部分)
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为了开辟宣传阵地,经维经斯基帮助,成立之初便创办了一个红色通讯社——中俄通信社,设于渔阳里6 号,由杨明斋主持。1920 年7 月2 日,上海《民国日报》“世界要闻”专栏首次发表中俄通信社的《远东俄国合作社情形》;相隔10 多天,又发表《中俄通信社俄事消息》。从此,中俄通信社的稿件不断亮相于国内报纸,颇受各界关注。中俄通信社的主要任务是向共产国际和苏俄发送通讯稿,报道中国革命消息;同时,向我国人民披露十月革命后苏俄的真实情况,稿源大部分取自共产国际资料和赤塔、海参崴、莫斯科的报刊,少量转译英国、美国、法国的进步书刊。这些稿件类别繁多,包括政治、经济、文教、战事、工运、妇运等方面;形式多样,有长篇专访、连载、讲演稿、革命领袖介绍等。李达的《回忆党的早期活动》说:中俄通信社“牌子是没有挂”,“在1921 年暑期间终止了”。经考,中俄通信社在上海《民国日报》登出的最后一篇稿件,是1921 年5月4 日的《俄国贸易之过去与现在》,截至于此它在该报总计发表新闻稿和电讯稿近70 篇。
上海《民国日报》登载的《外国语学社招生广告》
《新青年》“劳动节纪念号”
在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领导下,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于1920年8 月22 日诞生。发起人是俞秀松(担任书记)、施存统、陈望道、李汉俊、袁振英等八名青年,机关设于渔阳里6 号。未满一个月,团员就发展到30 多名。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后,开展了一系列革命活动。团内每月举行一次政治报告会,由陈独秀、杨明斋、李达、俞秀松等作演讲,包惠僧的《党的“一大”前后》回忆:“报告的内容多半是由党规定下来的,俞秀松作的报告较多。”俞秀松常以多种形式鼓励团员们的政治热情,不少人踊跃参与筹建工会组织、工人半日学校,投入纪念“五一”宣传活动。与此同时,陈独秀还将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章程寄往各地,请各地共产主义者在革命青年中建立团的组织;不久,广州、北京、天津、武汉、长沙、唐山、太原、济南等地陆续成立社会主义青年团。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实际起了中国青年团发起组织作用,青年共产国际(又称少年共产国际)东方书记部曾在信中赞扬“上海的青年团是中国青年团中最好的一个”。1921 年3 月,上海已有团员约200 人,全国已有团员千余人,于是在沪建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由俞秀松担任书记,机关设于渔阳里6 号。
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为了培养革命干部,于1920 年9 月在渔阳里6 号开设外国语学社,由杨明斋负责,俞秀松担任秘书。1920 年9 月28 日,上海《民国日报》头版登载《外国语学社招生广告》:“本学社拟分设英法德俄日本语各班,现已成立英俄日本语三班。除星期日外每班每日授课一小时,文法课本由华人教授,读音会话由外国人教授,除英文外各班皆从初步教起。”其实,这只是以公开办学作为掩护,学员主要由各地进步团体推荐。外国语学社的学员,少时为二三十人,多时达五六十人,其中有刘少奇、罗亦农、任弼时、任作民、萧劲光、李启汉、李中、谢文锦、庄文恭、许之桢、梁柏台、曹靖华、韦素园、雷晋笙、陈为人、汪寿华、王一飞、彭述之、柯庆施、蒋光慈等。曹靖华的《关于上海外国语学社》回忆:“我们在上海外国语学社学习,地点是渔阳里6 号。我同刘少奇、任弼时、萧劲光、蒋光慈(那时叫蒋侠僧)、王一飞等都是同班同学。那时,我们几十人在一个大教室上课。课外分成三个小组,即安徽、湖南、浙江等。刘少奇、任弼时等是湖南的,王一飞是浙江的。我是河南的,只我一个,不能成组,所以编入安徽小组。”学员们一般半天上课,半天自修或做工。在外国语学社,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吸收了不少团员。1921 年春,刘少奇、任弼时、萧劲光等20 多名学员先后离开外国语学社,分三批被派往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国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