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玩游戏,读懂孩子的心
2020-04-30
1
肯定有父母困惑于“孩子沉迷手机游戏怎么办?”
首先,我想说一个大前提,就是现在的环境不同了,把手机当成洪水猛兽,一点都不让孩子玩是不可能的。
你会发现,适当接触手机游戏,反而对孩子的精细动作发展有一些好处。触屏控制的训练,让他的小手在完成一些剪纸、折纸的工作时变得稳定多了。
其实,科学家们对这件事早就有研究了:触屏技术对于幼儿来说,并不像大众认为的都是坏处。相反,滑动和控制软件能增强孩子在精细动作上的精确性和灵巧度。好,这是我说的第一点,就是家长用淡定一点、客观一点的心态来对待孩子玩手机这件事。
而关于幼儿屏幕时间的一些标准,可以参考美国儿科学会AAP 的指南,具体是这样的:孩子接触电子屏幕应该至少在18 个月大以后,18 个月到24 个月大的幼儿应该由父母选择一些高质量的应用程序,并且由父母陪伴使用,避免让幼儿单独使用。对于2 岁以上的孩子,每天将屏幕时间限制在1 小时以内,最好的方式还是父母和孩子一起观看、共同玩耍,并积极引入其他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
美国儿科学会的核心态度,就是鼓励父母尽早帮孩子养成健康的媒体使用习惯。
2
沉迷是个很严重的字眼,肯定是已经超过正常限度了。这时候,家长通常的思路都会是:我该管管了,我到底要怎么管才有用?
如果只是停留在“管”上面,我相信,很多人都能给出建议,但是它们可能也都差不多,比如怎么立规矩做好每天玩多久的约定、怎么在家里划出一个手机隔离区、家长先放下手机做榜样等等,它们可能都有用,但是治标不治本。
今天我想给个更颠覆性的建议,那就是,你不妨试试和孩子一起玩手机游戏。
别着急,我还没疯。
首先,我想请你回想一下,孩子玩手机游戏的时候,你在干嘛?在干自己的事儿,到点了过来抢手机;还是一直焦虑地盯着钟,说着“别玩了,玩太久了,眼睛要玩瞎了”?
你应该已经发现了,不管是威胁还是吼叫,孩子可能都觉得无所谓,如果你强行去抢,他还会哭闹不休,他眼里只有手机游戏。
这是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因为手机游戏好玩啊!
好玩在哪呢?你看,游戏有即时反馈,你点了一下拿到多少分,是很直接的;游戏里有荣誉系统,你一直玩,从1 级升成10 级,游戏不会辜负你;游戏力还有社交、战队、伙伴,多热闹啊……
这些都共同构成了游戏的好玩,他们获得快乐和控制感,满足社交需求,得到即时反馈,所以,他们很快乐。
确切地说,不是电子游戏、而是游戏本身能够轻易地俘获孩子。这在孩子两三岁的时候,父母就该有强烈的感受——比如从医院回来的孩子,会特别喜欢扮演医生给爸妈打针。
这是他们认识世界和释放压力的方式,只要你在他们发出邀请时,能够自然地一起进入那个世界,就能真正了解孩子、走进孩子的心。可是更多父母却是唠叨着:该睡觉了、该洗澡了;或者粗暴地打断:都玩几次了,太无聊了!
这就是游戏育儿的创始人科恩博士说过的,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游戏中经常受挫的孩子或者无法通过游戏获得掌控感的孩子,会陷入无力感的困境,治愈的办法就是回到游戏里,建立自信——带他回到游戏的如果不是父母,那很可能就是手机。
3
那么,我为什么建议你,要帮助孩子,就从和孩子一起玩手机开始呢?我可以给你讲一个叉姐的故事。
叉姐的孩子今年5 岁多了。他在小区里看到有小朋友玩植物大战僵尸的游戏,觉得很有趣,就闹着要让妈妈也在手机里装一个。
叉姐答应了,但是她和孩子约定,每天只能玩两局,而且是两个人轮流,孩子玩一局、妈妈玩一局。
叉姐是这么执行的:孩子玩的时候,她当观众,会特别投入地大喊大叫“啊!僵尸要过来了!啊,快种豌豆啊!有金币,快去捡钱!”轮到她玩呢,孩子当观众,也是一样大喊大叫。
你看,她参考了游戏的设计,也给了孩子及时反馈,这让游戏乐趣翻倍了。还有,为什么要设计轮流玩的机制呢?孩子可以感受到,游戏很好玩,连妈妈都爱玩,他对游戏的爱好被接纳了;但是同时,妈妈可以做到只玩一局就不玩了,我也可以。
然后两局结束了,孩子还想玩的时候,叉姐就会把他拉回现实来继续玩,他们玩过真人对战的植物大战僵尸;玩过用黏土捏植物和僵尸;玩过在纸上画植物阵型,最后,他们还一起设计想象中的植物和僵尸……
对孩子来说,这真是太好玩了,而且最好玩的部分,并不是手机游戏带来的,而是他和妈妈共同创造的。
叉姐示范的,就是当孩子已经尝到手机游戏的甜头,甚至着迷的时候,如何让孩子和手机和平共处的方法:陪孩子玩,然后去做那个把关时间、喊停的人,引导他更多地在现实生活中得到游戏的满足,包括竞技快乐、社交链接还有父母的亲子陪伴等等。
4
具体怎么做呢?比如家里准备几款经典的桌游,就是很好的选择。小时候我们没有手机的时候,不是喜欢一遍又一遍地玩跳棋、飞行棋,那就是最早形态的桌游。
现在的桌游丰富、好玩得多,关键是,有父母陪着他一起玩,我觉得没有孩子会拒绝。
还有,我想要再强调一下我说过很多次的运动,户外运动让孩子的荷尔蒙得到释放、身体掌控感得到增强,也是带他离开手机游戏的方法。
最后,我建议还要考虑一下,帮孩子创造同伴交往的条件。
这就是我说的根本,孩子根本上的需求,是游戏的需求,而不是手机游戏的需求。手机游戏是他游戏需求的一个选项而已,甚至还只是次选。孩子的优选,当然是父母的陪伴、伙伴的陪伴,在真实的、有温度的玩耍中,哈哈大笑、气喘吁吁,释放他的压力,得到情感上的满足。
这届孩子,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他们在所有外部环境中得到的信号都是:手机很重要,手机很好玩,每个人都离不开手机。我们要在生活中隔离手机和孩子,已经是不可能的任务。
所以,我们需要帮助孩子学会的一门课,不是如何坚决地对手机say no,而是如何与手机和平共处,学会知道“我们可以用手机找点乐子,但生活里还有其他事”。
归根到底,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什么呢?
是读懂孩子的心,跟孩子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让孩子把你当朋友,理解、接纳、解决孩子的问题,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制力——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家长们就应该学习这些,而不要等他们慢慢长大,真正沉迷某一事物后才抱怨、才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