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省打磨冲煤矿煤质特征研究

2020-04-30郄汝兵

煤质技术 2020年2期
关键词:硫分煤岩原煤

郄汝兵,周 泽

(贵州省煤田地质局,贵州 贵阳 550000)

0 引 言

煤炭资源作为我国重要能源组成部分,其消费比例占全国一次能源的59%[1-4]。我国目前煤炭资源主要用于火力发电、供暖等,而其使用方式普遍利用率偏低,很难完全发挥煤炭中所含的全部资源,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5]。煤炭的直接燃烧增加了大气污染,随着新的能源结构的转型,清洁能源越来越受到重视,针对煤炭资源的合理工业评价对煤炭的使用具有重要意义[6,7]。贵州省作为煤炭资源重要产出地,开发程度比较高,煤类主要以高变质无烟煤为主[8]。韩忠勤对贵州省盘县马依西17-1号煤展开煤质特征研究,认为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9]。姜秉仁等在织纳煤田对上二叠统煤层发育特征和煤质特征进行分析[10]。从煤炭资源的地理分布上看,我国呈现“西多东少、南贫北富”的状态[5],贵州素有“西南煤海”之称,其作为西南地区电力输送枢纽,具有着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11]。对其煤质特征进行科学研究,可提高贵州省煤炭资源利用率及合理开发利用贵州煤炭资源,为煤炭开采转型升级及地下气化提供基础资料,其气化煤种与地表移动存在内在关系[12]。笔者长期从事煤田地质研究,基于打磨冲煤矿钻孔和测试实验分析,结合近几年在该区开展的勘查成果,总结分析打磨冲煤矿煤质特征,并基于煤质特征的分析,对煤的工业用途进行评价,以期对该区煤炭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依据。

1 含煤地层

含煤地层为龙潭组,平均厚度为436.49 m,最小厚度约396.44 m,最大厚度约458.77 m。含主要可采煤层5层,6号、16号煤层为全区可采,6号下(6x)、15号、27号煤层为大部分可采,5层主要可采煤层均为稳定~较稳定煤层,可采总厚平均8.83 m,可采系数2%。上下标志层均为全区稳定分布的灰岩地层,对比可靠,其组合特征见表1。

表1 研究区主要可采煤层组合特征表
Table 1 Main mineable coal seam combination characteristics in study area

煤层编号间 距/m全层厚度/m夹石层数采用厚度/m可采性对比可靠程度结构复杂程度稳定程度灰岩标志层66x151627灰岩标志层0~4.720.99(22)7.97~16.3212.54(22)132.50~16.03155.06(22)10.20~27.6416.20(12)95.60~108.50105.69(25)2.67~21.7314.81(25)1.29~4.132.88(22)可 靠稳定0.99~5.653.64(22)0~20.99~10.433.17(22)全区可采可 靠较简单稳 定0.25~3.431.42(21)0~10.25~3.431.18(21)大部分可 靠较简单较稳定0.71~4.511.49(25)0~20.70~4.511.20(25)大部分可 靠较简单较稳定0.70~4.821.81(25)0~10.70~4.031.70(25)全区可采可 靠较简单稳 定0.20~2.210.96(25)0~20.25~1.030.52(25)大部分可 靠较简单较稳定1.33~8.586.06(25)可 靠稳 定

2 物理性质

选取研究区20个钻孔55件煤层岩芯样品,进行煤岩和煤质测试分析,所选钻孔均匀分布于矿区范围,岩芯样品从下至上均匀分布,测试结果在横向、纵向均具有代表性。

2.1 宏观煤岩特征

主要可采煤层宏观煤岩特征一致,均以油脂、丝绢光泽为主,断口参差、阶梯状,脆度较大,块状、层状构造,发育一定密度的内生外裂隙,易碎。煤岩成分多以亮煤、暗煤为主,夹少量镜煤和丝炭条带,煤岩类型以半亮型煤、半暗型煤为主,少量暗淡型煤。

2.2 显微煤岩特征

煤显微煤岩特性分析是煤制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8,9],笔者选取各主采煤层钻孔薄片样品,通过显微镜进行显微煤岩特征鉴定以确定煤显微成分。测试结果表明:6、6x、15、16、27号煤层煤有机组分为镜质组和惰质组,镜质组含量达81.10%~84.68%,平均含量为82.57%;惰质组含量为15.33%~18.91%,平均含量为17.43%,其成分主要由不规则半丝质体构成,少量粗粒体分布,偶见真菌体,综合分析该区主采煤层微观煤岩类型为微镜惰煤。无机显微组分以黏土类物质为主,氧化物类(石英)次之,含有少量硫化物和碳酸盐类物质,整体含量较低。黏土类物质多以不规则块状、带状产出。研究区主要可采煤层煤岩特征详见表2。

表2 研究区主要可采煤层煤岩特征
Table 2 Coal rock characteristics of main mineable coal seams

煤层煤岩类型宏观微观有机组分/%镜质组惰质组无机组分/%黏土组硫化物组碳酸盐组氧化物组总量有机总量/%镜质组最大反射率R0max/%显微硬度(HV)/(N·mm-2)变质阶段6暗煤微镜惰煤82.6817.326.864.150.378.2519.6380.383.033.12Ⅶ16x暗煤微镜惰煤84.6815.336.800.850.582.0510.2789.733.053.17Ⅶ115亮煤微镜惰煤81.1018.917.642.901.703.5715.8084.213.003.09Ⅶ116暗煤微镜惰煤81.8218.176.612.280.867.2216.9793.033.103.24Ⅶ127亮煤微镜惰煤80.4619.547.053.240.863.6314.7885.222.552.62Ⅶ1最大值84.6818.917.644.151.708.2519.6393.033.103.24Ⅶ1全区最小值81.1015.336.610.850.372.0510.2780.382.552.62平均值82.5717.436.982.540.875.2715.6784.343.043.15

2.3 煤的变质程度

3 煤的化学性质

3.1 主要工业分析

(1)水分(Mad)。打磨冲煤矿各主要可采煤层原煤空气干燥基水分以6号煤层最低,为1.10%,27号煤层最高,为1.46%,矿区平均水分为1.24%。且浮煤空气干燥基水分具有相同的规律,6号煤层最低,为1.05%,27号煤层最高为1.37%,平均水分为1.17%。

(2)灰分(Ad)及硫分(St,d)。横向上各煤层原煤干燥基灰分为9.30%~43.47%,平均灰分含量为23.61%,各主要可采煤层总体呈现中灰煤。浮煤干燥基灰分为7.77%~9.07%,其中27号煤层平均值较高,为9.07%。

原煤干基全硫含量为2.04%~11.20%,平均硫含量为4.78%,属高硫煤。全区可采煤层中硫以硫化铁硫为主,次之为有机硫,只占总硫分的13.18%,硫酸盐硫最少,其中黄铁矿硫(Sp,d)含量为4.15%;有机硫(So,d)含量为0.52%;硫酸盐硫(Ss,d)含量为0.08%。矿区内浮煤与原煤全硫比见表3。区内主要煤层脱硫率均在60%以上,表明煤中的无机硫较易洗选,脱硫效果较好。

由于仅6号煤及16号煤全区可采,横向变化作为重点研究。

6号煤层原煤灰分介于16.99%~26.86%,平均值为22.76%,总体为中灰煤,仅中部分布部分低灰、特低灰煤,南部分布少量高灰煤;硫分介于1.79%~7.52%,主要为高硫煤,少量中硫煤,平均值为4.39%,全层均为高硫煤;硫分分布趋势呈现矿区南北两侧高,中部低的趋势,硫分变化较大。 6号煤层灰分、硫分等值线示意如图1所示。

16号煤层原煤灰分介于15.67%~36.20%,平均值为22.94%,全区大部为中灰煤,仅东部、西部分散零星的高灰煤,东北部为少量的低灰煤,横向上总体变化不大;硫分介于2.42%~8.06%,平均值为4.34%,全层硫分均为高硫煤,仅在矿区东部及东北部零星分布有中硫煤,且硫分变化较大。16号煤层灰分、硫分等值线示意如图2所示。

表3 浮煤全硫与原煤全硫的比值表
Table 3 Ratio of total sulfur of floating coal to total sulfur of raw coal

煤层66x151627全区比值0.390.300.330.340.370.34脱硫率/%60.8169.7167.4266.4363.3665.6

图1 6号煤层灰分、硫分等值线示意图Fig.1 Contour diagram of ash and sulfur content in No.6 coal seam

图2 16号煤层灰分、硫分等值线示意图Fig.2 Contour diagram of ash and sulfur content in No.16 coal seam

纵向上煤层灰分变化不明显,与横向上研究结果一致,全区大部为中灰煤;浮煤硫分变化亦不明显,全区大部为高硫煤,说明研究区内灰分及硫分与煤层埋深基本无关;原煤硫分以6x、15号煤层较高,分析认为该煤层沉积期可能为海侵时期,带入了较多无机硫,进而形成较其它煤层硫分含量较高的特征[13-15]。主采煤层灰分、硫分含量垂向分布如图3所示。

(3)干燥基固定碳及挥发分。干燥基固定碳含量平均值为68.60%,各层煤均为中高固定碳级别。原煤干燥无灰基挥发分为6.81%~16.38%,平均为10.38%,区内各煤层均属低挥发份煤(LV);浮煤干燥无灰基挥发分含量为5.38%~11.58%,平均含量为7.72%。

3.2 煤灰成分

主要煤层原煤煤灰成分中以含SiO2为主,含量为31.8%~71.98%,平均值为46.66%;其次为Al2O3和Fe2O3,含量分别为5.10%~24.15%和10.19%~43.09%,平均含量分别为16.92%和24.93%,占灰成分总量的88.51%,少量的CaO含量分别为0.57%~13.79%,平均含量分别为2.72%;其余成分含量均在1.84%以下。矿区主要煤层的煤灰成分性质各项指数汇总于表4。通过研究得到,区内各煤层在燃烧过程中较易结渣,较易产生污垢,对锅炉等有一定量的腐蚀作用,对环境有一定量的污染。

图3 主采煤层灰分、硫分含量垂向分布图Fig.3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ash and sulfur content in main coal seam

表4 矿区主要煤层的煤灰成分性质各项指数表
Table 4 Table of indices of coal ash composition of main coal seam in mining area

煤层号酸性矿物总量/%碱性矿物总量/%碱酸比铁钙比硅铝比结渣指数结渣等级结污指数结污等级649.2448.500.435.702.671.83中等0.42中等6x46.4251.450.5219.492.772.86高等0.56高等1548.9049.110.5010.423.122.66高等0.56高等1648.7348.920.447.632.701.89中等0.49中等2746.1250.830.479.642.472.19高等0.57高等

3.3 有害元素分析

研究区内有害元素分析简述如下,分级均根据我国相关国家标准。① 磷(P):原煤磷含量为0.001%~0.026%,平均为0.011%,属特低、低磷分煤。② 砷(As):原煤砷含量为1.10 μg/g ~128 μg/g,平均值为13.88 μg/g,属三级含砷煤。③ 氯(Cl):原煤氯含量为0.005 %~0.021%,平均值为0.012%,属特低氯煤。④ 氟(F):原煤氟含量为4.10 μg/g ~376.00 μg/g,平均含量为107.92 μg/g,属低氟煤。

4 煤的工艺性质

4.1 原煤与浮煤的发热量

发热量是评价动力煤质量的重要指标。研究区内原煤的干燥基高位发热量(Qgr,d)为19.169 MJ/Kg~35.170 MJ/Kg,平均26.696 MJ/Kg;浮煤Qgr,d为31.096 MJ/Kg~34.330 MJ/Kg,平均32.673 MJ/Kg;原煤干燥基低位发热量(Qnet,d)为19.149 MJ/Kg~34.591 MJ/Kg,平均26.462 MJ/Kg。依据GB/T 15224.3—2004《煤炭质量分级 第3部分:发热量》,确定矿区煤均为高热值无烟煤(HQ)。

4.2 其它工艺性质

(1)碳酸盐二氧化碳(CO2):矿区内碳酸盐二氧化碳含量小于2%。

(2)煤灰分、灰熔融性:灰成分以黏土矿物为主,主要为SiO2和Al2O3,两者含量达到67.50%;其次为Fe2O3,其含量可达23.00%;CaO、SO3、MgO 和Na2O 等含量较少。矿区煤层灰成分含量分布如图4所示。区内可采煤层的煤灰软化温度,其最低值为1 080 ℃,最高值为1 500 ℃,平均值为1 176 ℃,属低软化温度灰-较高软化温度灰。区内可采煤层的煤灰流动温度,其最低值为1 120 ℃,最高值为1 500 ℃,平均值1 304 ℃,属低流动温度灰-较高流动温度灰。

(3)结渣性:6号、16号煤为中等结渣煤,6x、15、27号煤为高等结渣煤。

5 结 论

(1)综合分析研究区各主采煤层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工艺性质,表明打磨冲矿区煤层煤种单一,为无烟煤三号(WY3),煤变质阶段为Ⅶ1;且煤层硫分以较易脱除的无机硫为主,为高效清洁的使用煤炭资源,可通过对其进行常规洗选,以降低煤中无机硫含量,进而达到减少燃烧后产生的二氧化硫的目的。

(2)区内6号、16号煤的煤质特征与其它煤层基本一致,但6号、16号煤为全区可采煤层,分布稳定性、结渣性等明显优于其它煤层,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

图4 区内可采煤层灰成分含量分布图Fig.4 Distribution of ash composition in coal seam

(3)煤岩成分以暗煤、亮煤为主,煤岩类型主要为半亮型煤、半暗型煤;有机显微组分以镜质组为主,平均含量82.57%,黏土矿物是主要无机组分,具有中灰分、高硫分煤、高热值发热量、低挥发分、低磷、低氯、低氟等特征。由此决定了打磨冲矿区煤炭资源的广泛用途,不仅可作为民用煤,还可作为火力发电等动力煤。

猜你喜欢

硫分煤岩原煤
1-3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原煤产量97056.1万t
3月份全国23个省、直辖市规模以上工业原煤产量34076.2万t
玉华矿4-2煤裂隙煤岩三轴压缩破坏机理研究
基于CT扫描的不同围压下煤岩裂隙损伤特性研究
滕南煤田洗精煤硫分的管控
沁水煤田高硫煤破碎解离研究
浅谈煤焦分析准确度的几个小问题
原烟气SO2浓度与燃煤硫分的关系初探
同煤集团石炭系原煤浮选可行性探讨
基于测井响应评价煤岩结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