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信息化教育技术提升初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
2020-04-29廖巧青
廖巧青
【摘要】现代信息化教育技术对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而言,它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进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本文从信息化教育技术的现实意义和如何利用信息化教育技术提高初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两方面,阐述了信息化教育技术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提升初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作用。
【关键字】信息化教育技术 初中文言文 课堂教学 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10-184-02
信息化教育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方式,不仅丰富了教学资源,优化了教学过程,而且还推动了传统教学方式的变革。语文作为初中教学的重要科目,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课本内容,而且还要重视对学生语文素养以及学习兴趣的培养,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主动发展,让学生学会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铺路。
一、在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应用信息化教育技术的现实意义
1.在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应用信息化教育技术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我们的教学工具较为单一,很多老师都是仅靠一本书,一根粉笔,一张嘴,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就完成了文言文的课堂教学,这样的课堂教学气氛沉闷,纯文本的阅读、理解,老师的“滔滔不绝”,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缺乏足够的兴趣,甚至导致有的学生对文言文课文望而生畏,而信息化教育技术的运用,能给学生们带来新鲜感,通过它呈现的内容,画面,又往往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所以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进而让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在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应用信息化教育技术能够丰富语文课程资源
在以往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很多知识仅仅依靠教师的讲解,这样很难让学生对其有着正确的理解,为了应付考试,也不得不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其教学效率不高。而信息化教育技术可以利用其自身的优势来充分发挥出辅助教学的作用,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不仅能够有效地丰富初中语文的课程资源,而且还提升了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学会学习,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3.在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应用信息化教育技术更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传统的初中文言文教学主要以教师为主体的讲授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非常被动,思维也将受到一定的限制,这也是新课程改革以来初中文言文教学所面临的最大难题。而信息化教育技术的应用,主要是利用信息化教育技术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并以学生为主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将从传统的主导者转变成引导者,为学生的学习指引方向,更有利于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利用信息化技术提升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率的策略
目前,课堂仍旧是初中文言文教学得以实现的主阵地。通过课堂教学,可以检验出备课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为了方便展现信息化教育在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应用,笔者以人教新课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三峡》的教学为例进行分析说明。
1.视频导入,创设情境
教学片段1:创设情境
信息化教育技术:电子白板、视频资源包
教师活动:播放《美丽的长江三峡》的视频,提出问题:你对长江三峡的印象怎样?
学生活动:欣赏视频,思考问题
《三峡》是一篇有关长江三峡的写景美文。而长江三峡作为我国雄伟壮观的美景又是很多学生所不熟悉的。教师通过网络搜索得到精美的视频资料,在课堂教学中借助教室的多媒体或者交互式电子白板,为学生再现长江三峡的雄伟壮观的美景。视频综合了声音、图片、视频等媒介,给学生带来了多感官的体验,进而形成对长江三峡形象的感知:雄伟、壮观、连绵,为下文分析描写长江三峡形态的语句、体会作者对长江三峡的赞美作铺垫。
2.音频指导,诵读感知
教学片段2:作者简介、疏通文意、感知课文
信息化教育技术:网络资源包、电子白板音视频资源
教师活动:(1)请学生浏览网页“作者简介”部分,了解作者生平爱好及写作背景,并提出问题:你觉得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播放范读音视频;(3)让学生先自由诵读,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协作学习,借助课文注释,协作疏通文意。
学生活动:(1)浏览“作者简介”部分,回答有关作者的问题;(2)听看范读音视频;(3)自由朗读,分小组讨论、找出难于准确翻译的语句,并与小组成员交流。
中国文学评论的一个重要的方法便是知人论世,利用网络资源,详细地了解作者生平爱好及本文的写作背景,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通过利用音频资料,能够帮助学生更正字音,把握文段的语气语调、节奏停顿。从而实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这也为更深层次地理解作者的情感打下了基础。
3.小组协作、质疑探究
教学片段3:质疑探究
教师活动:(1)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三峡的语句;(2)作者分别抓住了这些自然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在課文中找出与之相对应的句子;(3)课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句话可以看出?
学生活动:(1)标出文中描写三峡的内容,思考回答问题;(2)小组合作、讨论、探究、回答(山:连绵、高峻。夏:水猛涨、江流湍急。春冬:素湍绿潭,清荣峻茂。秋: 林寒涧肃,哀猿凄清);(3) 感情:无限赞美和欣赏之情(良多趣味)。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并没有呈现信息化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一方面这和教学内容相关,这个环节旨在锻炼学生深入分析文本的能力,对作者的感情表达需要学生独立的感知。过多使用信息化教育手段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另一方面,这个环节又要求学生间的合作探究,不使用过多的信息化教育技术手段,是为了防止学生之间因为信息化教育手段的介入而产生隔阂。但是,尽管信息化教育技术没有在教学片段中呈现,不代表没有,比如针对第三个问题,老师进行了“时代背景”的补充,就可以借助信息化教育技术更好地展现。同时,通过这个环节,也反映出来信息化教育技术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问题,即我们强调要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多用信息化教育技术,但并不是说,每节课,每一个环节,都通过信息化教育技术展开。
4.利用网络资源包、深入阅读
教学片段4:拓展阅读
信息化教育技术:移动学习设备、网络资源包
教师活动:(1)三峡水库正在蓄水、发电,有人认为这破坏了三峡的美,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2)我们再通过“学习比较”和“阅读拓展”网络资源包,阅读关于三峡的诗文并谈谈自己体会和感受。
学生活动:浏览资源包,阅读诗句、文章,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教学者将通过网络收集到的关于三峡的诗文和有关三峡水电站的伟大工程的资源包上传到信息化学习平台。学生通过移动学习设备进行接收,开始拓展阅读,从而进一步领会课文的写作手法。而“学习感受和体会”的表达,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时,《三峡》在“学习比较”中再次显现出作者赞美、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人生价值观。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以来,对初中文言文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语文教学的认知也发生了极大的转变,更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热情的培养,通过信息化教育技术的运用,对提升初中文言文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极大的作用,而且信息化教育技术也将成为未来教学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刘刚.从现代信息技术给教学带来的变化谈教师角色的转变[J].教育探索,2013(02).
[3]郭蕾.信息化教育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信阳市区初中为例[D].河南:信阳师范学院,2016.
[4]熊敏娟周伟胡文军.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及优化[J]. 卫生职业教育. 2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