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课文插图为语文教学“着色”

2020-04-29梁华兰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20年10期
关键词:着色工具性小兔

梁华兰

【摘要】课文插图是课文的第二语言,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可供开发的重要课程资源。本文根据插图的工具性、有序性、形象性、多样性等特点,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巧借教材插图,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进行粗浅的探讨。

【关键字】课文插图   语文教学   学习能力   着色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10-135-02

课文插图是课文的第二语言,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16年秋季开始,全国一年级学生统一使用了统编版语文教材,教材中的插图不仅生动形象、童趣十足,而且与文字所表达的内容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利用统编版教材中的插图,优化教学手段,丰富语文课堂教学的色彩,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呢?本文针对统编版一年级语文教材的插图特点,结合实际教学案例,进行粗浅的探讨。

一、利用插图的工具性,为课文描写“着色”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一部分“课标性质”中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就是指对语言文字的运用。因为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工具,是表达喜怒哀乐等情感的工具,也是传递人类文化的工具。作为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课文插图除了能提示课文的内容之外,自身还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涵。丰子恺生前曾为《阿Q正传》等9篇小说作过插图,他说:“这些插图,就好比在鲁迅先生的讲话上装上了一个麦克风,使他的声音放大。”

由此可见,插图在表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文字所不可替代的。善用之,则能为文本“发声”,为课文描写“着色”。然而在日常教学中,部分教师经常忽略插图的存在,让其成为教材的“摆设”,而学生也失去了了通过插图去感悟文本丰富内涵的机会。笔者曾经听过两节同课异构的课,其中有个环节是“和大人一起读”之《剪窗花》。某位老师只是单一地让学生读儿歌,了解剪了哪些窗花,这些窗花有什么特点,最后让学生读读背背就草草了事。而另一位老师不仅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这些窗花的特点,还结合课文的插图,让学生找到了喜鹊、鸡鸭、大鲤鱼以及胖娃娃,学生边演边读,并且结合生活,“剪”出了更多的窗花。所以说,运用好插图,能为教学“锦上添花”。

二、遵循插图的有序性,为观察能力“着色”

低段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无论是面对一幅或多幅插图,如果教师不加以引导,那么他们的观察常常是笼统的,观而不察,察无目标,察无所知,最后获得的观察结果往往是混乱的。而有序观察就是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 从不同的角度、方位有序观察画面, 或由上到下,或由下到上;或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或由局部到整体,或由整体到局部。有序观察有助于学生有目标、有层次地观察事物,思路清晰才能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

如一年级上册《秋天》是一篇写景散文,课文通过描写“天气凉、树叶黄、天空蓝、大雁飞”的景象,表达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课文有两幅插图,其中“树叶黄、大雁飞”对应了课文描述的情景。在观察该图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按照“从下往上”的顺序,先观察树叶的特点,再观察天空的颜色、大雁的形状,最后让学生从文章中找出相应的段落。这样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进行有顺序有层次的观察学习,既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理解了课文内容,一举两得。

三、丰富插图的形象性,为表达能力“着色”

语文教学过程其实就是教师根据教材特点,指导学生在语言学习中掌握语言规律,培养学生倾听、阅读、口头表达及书面表达能力的过程。“让学生学习语言的功能,进而有效地使用语言、产生言语智慧,这就是语文课程的价值所在。”一年级教材中有很多写景的文章,语言生动,意境优美,但是,文字总不能穷尽插图所表现的内容,对于低段学生来说,这点尤显突出。《雪地里的小画家》是一篇趣味盎然、意境优美的儿童诗,诗歌主要描写下雪了,一群可爱的小动物在雪地上留下了不同的脚印,形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可是,对于城市里的孩子来说,这些小动物的脚的形状是陌生的,是抽象的。如何让抽象的事物变得形象起来,使学生能具体感知呢?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中第二页的四种动物,然后再让他们观察第一页四种不同的脚印形状,将“动物——脚印——文字”三者结合,学生就能理解他们之间的联系,将插图与文字建立起了逻辑关系。然后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仿照"因为小鸡的爪子像竹叶,所以说小鸡画竹叶"这个句子,用"因为像……,所以说……"的句式进行训练,学生从中得到启发,轻而易举地说出其他句子。可见,利用好插图,既能为文字“着色”,也能为表达“着色”。

四、挖掘插图的多样性,为想象能力“着色”

课文插圖是静态的,它反映的是课文中的某个内容、某个形象、某个画面,如何赋予它“生命”,让它“动”起来呢?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根据插图进行想象,体会插图之意境。

口语交际《小兔运南瓜》共有三幅插图,图一是小兔来到南瓜地里,看到又大又黄的南瓜,所呈现出来的表情动作等;图三是兔妈妈看着眼前大大的南瓜非常吃惊,而小兔正在绘声绘色地讲述把南瓜运回来的情景;图二则是一个大大的“?”号,究竟小兔是用了什么方法把南瓜运回来的呢?留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

在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根据图一与图三的意思进行串读,然后指导它们"借助空白插图,展开丰富想象"。设计片段如下:

出示课文插图二

1.明确说的内容:联系上下插图,说说小兔可以用什么方法把南瓜运回家?

2.明确说的要求:在小组内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3.联系生活进行想象,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4.学生反馈,大胆表达。

提示:用句式“小兔用(      )的方法把南瓜运回家”来表达。

要点:小兔用滚(推、抬、驮、拉、提、背……)的办法把南瓜运回家。

相机板书:滚、推、抬、驮、拉、提、背……

5.创设情境,用一两句话将小兔运南瓜的过程说具体。

提示:出示情境图,进行文段练说。

正在小兔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        )从它身边走过,它一拍脑袋,想到了一个好主意,于是,它(               )。

6. 结合板书和情境图,小结运南瓜的方法:小兔一个人的时候,可以滚……小兔两个人或更多人的时候,可以抬……小兔借助工具,可以驮……

这样设计的的层次性非常鲜明: 首先学生通过联系生活,独立思考,展开多样性的想象;其次在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大胆表达,产生思维碰撞;最后通过情境图与句式、文段的结合练说,让学生的表达更清楚、更具体。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挖掘了插图的多样性,打开了学生想象的“天窗”,丰富了思维的广阔性。

总而言之,教师若能在小学低段的教学过程中就开始灵活巧妙地利用插图,充分发挥其“工具性、有序性、形象性、多样性”等特点,使其为课文教学“着色”,就能让学生的观察、表达、想象等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逐渐提高语文学习能力,逐步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此文为湛江市中小学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一般课题《小学低段课文插图促读写能力的研究》(课题批准号2019ZJYB089)研究成果。】

[参 考 文 献]

[1]朱瑛.课文插图:语文教学的第二语言. [DB/OL].https://wenku.baidu.com/view/9a3fc1ee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ae.html.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師范大学出版社,2012.1.第2页.

[3]王斐.插图艺术在信息时代的视觉语言特质. [DB/OL].

http://www.doc88.com/p-1406089427505.html.

[4] 薛法根.为言语智能而教——薛法根与语文组块教学. [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6.第6页.

猜你喜欢

着色工具性小兔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3DMark全新测试发布!A卡无缘免费大餐
智趣
2017年沈阳中考作文解析
向量的巧用
浅谈“大语文教育”的灵魂
帮小兔逃跑
骄傲的小兔
给地图着色
小兔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