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农村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及教育对策

2020-04-29陈飞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20年10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儿童

陈飞

【摘要】当前,教育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随着教育改革的政策落实,乘“创强”“创均”之春风,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但如果细细观察,会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却没有得到重视,特别是农村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因此研究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论文主要从农村小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和教育策略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字】农村小学生   心理问题   成因分析   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10-010-01

一、影响农村小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因素

1.家庭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现阶段农村小学生的教育出现亲情缺失、心理偏差、道德淡薄等不少令人忧虑的现象。根据调查,他们很多都是“留守”。他们的父母因外出谋生而没能及时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让孩子成为留守儿童,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亲情缺失,而导致心理的不健康成长。有的则由自己的爷爷奶奶监护,但由于他们的文化水平相对偏低,对孩子的成长束手无策,而对孩子的心理教育更显得无可奈何。有一些家长存在着错误教育方法,要么溺爱孩子,要么棒下出孝子,违背了教育的科学性,往往与自己的期望相去甚远。还有一些因父母离异、父母矛盾争吵而给孩子的心理成长造成阴影与伤害的。这些家庭环境都是造成学生心理出现问题的直接原因所在。

2.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以前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逐渐认识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乎到学生健康成长,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一环,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被摆上了讲台。即使是这样,但由于地处农村,受到教育资源的限制,教育方法的单一,以及来自家长、家庭等原因,使到许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形同虚设。专职教师的严重不足,缺少专业的指导,对于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又缺乏行之有效的对策,得不到及时的纠正。这也是导致农村小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

3.社区生活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农村教育近年来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仍然是国家教育的“洼地”。随着一些虚拟的网络世界、科幻小说、电子游戏等入侵,养成了一种“手机依赖”症,不良的社会环境则会导致学生产生歪曲的心理,把学生引入歧途。一些村民认为自己的孩子不会出现心理问题,祖祖辈辈都是这样过的。肤浅地认为只要认真读书,考上好的大学,就有出息,完完全全忽视了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无知地认为孩子打打架、小偷上摸,这些都是小事。这些“村民”思想,再加上农村社区教育的严重滞后,就是造成学生心理出现问题的社会原因。

家庭、学校、社会不能同心协力,无法形成合力,这就是我们在小孩的心理健康教育上面临的极需解决的课题。

二、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重视家庭教育地位,营造温馨生活环境

孩子的良好教育始于家庭,家长不能以打工赚钱、没时间很忙、不懂得如何教为籍口,把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一味推给学校、老师。尤其是在孩子心理成长的初级阶段,家长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古语有道“子不教,父之过”,所以说子女的成才与否,父母是關键。特别是我们农村孩子与城市的教育环境相差巨大,就更加需要父母多点信心、耐心。切实践行家长“职责”,激发孩子内在动力,才能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教育孩子是家长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无论是远在千里之外,还是近在咫尺,对孩子的爱都应该是一样的。对于孩子的爱不是每个月寄几个钱给孩子生活费,也不是打几个电话问候敷衍了事,而是要真正的把爱倾注于其身上。做一个聪明的父母,主动与子女的老师、村委会联系,加强沟通,及时了解子女在学校、家的学习、生活及身体状况,掌握孩子的心理变化、心理需求,给孩子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生活环境。

2.强化学校教育功能,培养健康心理素质

学校是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教育孩子是我们学校、老师的职责所在。作为教育者,既然被赋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首要的一条就是自己要积极、乐观,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将会影响着每一个学生,所以我们教师要注重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教育性,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从心开始。我们都知道小学生的心理年龄尚未成熟,有很多的东西是需要我们教师去进行正确的引导与教育。跟他们讲什么理想、什么人生观,无异于对牛弹琴,所以我们要从他们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多站在小学生的角度来讲,对其进行正确的心理教育和引导。例如可以通过建立健全儿童心理档案,对学生出现的一些心理障碍记录在册,给予更多的关爱和正面引导。再如设立“心事信箱”、“知心姐姐”私人小空间,及时帮助儿童解决心理上的困惑。还可以通过开展有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类活动,加强家长与儿童之间、儿童与儿童之间的交流互动,引导健康的心理发展。给他们讲讲周恩来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从而使他们产生对学习读书的兴趣、动力,养成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提高抗击和战胜挫折、困难的信心。这对于孩子以后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加强学校教育,充分发挥学校在儿童心理教育中的主体作用,让学校的教育效果最大化。

3.注重社会教育熏陶,养成健康心理素质

教育学生不仅是庭的事,也不仅是学校的责任,而是一个社会化的教育。正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良好的社区环境,良好的农村文化,文明的风俗习惯,都是学生健康心理养成的沃土。

政府部门要对农村的教育进行“精准规划”“精准帮扶”,积极开展“打黑除恶”,治理恶疾,净化风气,严厉打击破坏儿童成长环境的人和事。同时,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监督管理力度,努力完善农村社区教育功能,规范农村教育环境,努力构建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和谐社会。

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漫长的育人工程,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关爱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参 考 文 献]

[1]李敏. 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科技信息, 000(06X):P.261-262.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心理儿童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心理小测试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