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青年婚恋困境探究
2020-04-29徐丽亚
摘 要:乡村振兴离不开和谐美满乡村家庭的支撑,农村青年婚恋状况是建设和谐乡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农村青年因处理不好婚恋问题,导致家庭不稳定和社会不和谐。探究农村青年婚恋困境现状、成因及不良后果,提出构建农村青年稳定和谐婚姻家庭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青年;婚恋困境;对策
文章编号:1004-7026(2020)06-0047-03 中国图书分类号:C913.13 文献标志码:A
家庭是构成社会的“细胞”,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家庭建设。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而乡村振兴离不开和谐美满乡村家庭的支撑。近年来,农村青年(15~34岁)在婚恋方面存在诸多困境,例如早恋早婚、剩男危机、举债结婚等,给乡村家庭稳定和社会和谐带来极大隐患[1-3]。
1 农村青年婚恋困境及原因
1.1 早恋、早婚、早育
我国婚姻法明确规定结婚年龄为女性20周岁、男性22周岁。但在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边疆民族地区的农村,早恋、早婚、早育现象时有发生[4]。
第一,有的父母深信“早养儿子早享福,早插秧来早收谷”的传统陋俗,促成子女早早成婚。
第二,农村男女比例失调现象比较严重,大龄男青年越往后越难找到伴侣。当农村青年趋近或年满18周岁,其父母就开始为其“张罗”理想伴侣。
第三,农村青年绝大多数文化水平不高,大多为初中甚至小学毕业,他们较早离开学习环境,回家务农或进城务工,导致过早恋爱结婚。
第四,在浮躁的社会环境影响下,农村青年性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谈“朋友”过程中发生婚前性行为,在农村不再被认为是“丢人的事”,一些年轻人甚至以此为荣。女孩早早怀孕,家长只得让孩子早早成婚[5]。
第五,农村青年常聚在一起喝酒、惹事,不务正业,父母试图通过为孩子寻找伴侣起到约束作用。在农村常听到这样的话,“这孩子太调皮、不懂事,找个媳妇把他‘拴(约束)起来”。经父母及亲朋默认的早婚必然导致早育,部分农村青年还没有做好成为父母的心理、思想和物质准备就成为了事实父母。
1.2 大龄男青年娶妻难愈加普遍和突出
“剩男”婚恋难题是当今农村面临的严峻社会问题。农村大龄男青年难找对象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女孩少。性别失衡造成“婚姻挤压”现象,“一家女百家提”,加大了婚姻竞争性。很多村庄都存在适婚却未婚的大龄男青年较多,而适婚却未婚的女青年非常少甚至没有[6]。
第二,大龄未婚男青年面临经济条件差、不良嗜好缠身等问题。
第三,大量男女青年流向城市,很多女青年在选择终身伴侣时往往选择生活在城郊等交通便利地区的男青年,使偏远地区农村女青年严重流失。
1.3 彩礼重,举债结婚较多
经济学的稀缺性法则在农村婚姻问题上同样适用。由于农村女孩少,女方开出的结婚条件和要求逐年攀高。很多人認为婚事办得奢华,能为自家赢得体面与形象,也能为女方增加情面。一些人不顾自身条件,千方百计追求奢华。这种不顾经济实力及婚后实际生活的“豪华”婚礼,让农村婚姻变得复杂,既使新婚青年男女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因婚致穷,也为婚后埋下了矛盾的种子[7]。
1.4 离婚增多
第一,由于通信技术发达及人们思想观念变化,通过微信、QQ等方式交友在农村变得非常普遍。一些人无视法律及伦理道德,背叛婚姻,导致家庭破裂,甚至酿成严重后果。
第二,一些夫妻仓促结婚,双方了解不充分,彼此性格、习惯、秉性、兴趣、爱好等难以磨合,平淡的婚姻生活产生了各种矛盾。农村青年受教育水平低,婚姻双普方遍缺乏沟通,导致离异家庭越来越多[8]。
第三,两地分居影响夫妻感情。随着城镇化发展和人口流动加速,很多农村男性外出打工,夫妻分居情况较多,最终使得一些夫妻“劳燕分飞”。
2 农村青年婚恋异化不良后果
2.1 早婚早育易早散
调查发现,农村早婚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男性比女性早婚比例更大;二是早婚人群文化程度较低,大部分只接受过初中教育。这样的早婚容易滋生一系列问题。
第一,早婚影响青年自身发展。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记忆力最好、精力最旺盛的时期,是学技术、长知识的黄金时期。过早结婚和生育,势必分散精力,使早婚青年在事业上落后于他人,对自己和家人发展都极其不利[9]。
第二,早婚青年生活经验不足。无论是协调家庭关系,还是养育孩子,早婚青年都存在经验不足的问题。这往往影响夫妻感情,甚至造成“离异”。很多早婚青年并未及时进行婚姻登记,其“离异”将导致双方家庭产生纠纷,甚至导致一些社会问题。
2.2 农村大龄未婚男青年给家庭和社会稳定带来潜在风险
由于婚姻方面的“失败”,大龄未婚男青年事业内生动力不足,一些未婚男青年认为“不成家不立业”。当一个人生理和心理上的能量无处释放时,可能将这些能量发泄到社会上,甚至进行一些危害社会秩序与安宁的活动,破坏社会安定。
农村“剩男”群体面临的不仅是婚配问题,还有随之而来的身心健康、养老等问题,这些都给乡村社会和谐带来压力。
2.3 物质重于爱情,带来消极后果
真正的爱情是两情相悦纯洁的感情。恩格斯将爱情归结为人们彼此间以相互倾慕为基础的关系[10]。这种美好的爱情,是青年恋人步入婚姻殿堂并建立起美满幸福家庭的基础。然而在很多农村地区,青年农民择偶时往往忽视爱情,反而把金钱看作基石。他们在择偶时更多考虑对方是否有房、有车、有钱,其爱情和婚姻被金钱异化。
这种物质至上的爱情观和择偶观导致农民经济负担加重,也成为了一些农村家庭不和谐、不稳定的直接原因。为了彩礼,为了婚礼“体面风光”,两家闹得“鸡飞狗跳”,甚至“老死不相往”。新婚小两口过早蒙上生活影阴,婚后常以此燃起“战火”。
2.4 农村青年离婚增多,给家庭、子女和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第一,影响社会稳定。“好聚未必好散”。通过法律关系解除婚姻时,被告及其家庭往往因不想离婚或认为离婚是不光彩的事而与原告发生矛盾,严重时甚至引发恶性案件。
第二,影响父母安度晚年。中国素有“养儿防老”的文化传统。如果父母倾其所有为儿女举办婚礼却以离婚收场,带给父母的不是“养儿防老”,而是“养儿烦恼”。一方面,在农村世俗眼光看来,离婚是“不光彩的事”。儿女家庭破裂的父母承受来自社会的舆论压力。另一方面,一旦农村青年家庭破裂,抚养孙子孙女的重任便转嫁到年迈的老人身上。老人承担了隔代抚养的重任,难以安度晚年。
第三,影响子女健康成长。受文化和经济条件限制,农村离异家庭子女常失去父母一方的爱,这往往给子女带来生活上的困难和心理上的压力,使其形成自我封闭的性格,影响身心健康发展。
3 培育农村青年积极健康婚恋观的建议
婚恋观对人们择偶和成婚起着决定性导向作用。积极健康的婚恋观,将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发展与幸福。青年农民持有什么样的婚恋观,不仅直接影响他们家庭幸福,而且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因此,引导农村青年树立积极健康婚恋观,是构建农村家庭和谐稳定和实现农村繁荣发展的重要前提。
3.1 加强婚姻观教育
婚恋观是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青年在爱情、婚姻方面问题层出不穷,追根溯源在于人生观、价值观出现认知错误。对农村青年进行人生价值观教育十分必要。可通过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青年农民树立积极、健康的爱情观与婚姻观,进而构建农村美好家庭,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3.2 加强农村普法宣传工作
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在广大农村实施法律下乡和普法宣传,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青年农民进行法制教育,提高其法律素养,使其明白恋爱、婚姻和家庭中需承担的法律责任和应遵守的道德伦理,使其知法、懂法、守法,并学会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通过普法宣传工作,使青年农民正确处理婚姻家庭关系,是构建和谐家庭和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3.3 加强文化建设,移风易俗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各级政府应把移风易俗当作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健全乡风文明管理机制和工作制度。应立足本地实际,制定和落实科学合理的乡规民约。
要发挥舆论力量,用老百姓看得懂、听得懂的方式,例如微信公众号、乡村舞台、乡村宣传栏等,以“润物细无声之势”潜移默化地改善乡风。逐步改变高彩礼、大操大办等婚礼习俗,树立婚事新办的良好风尚,让先进思想文化占领农村文化的“主阵地”。
3.4 加速经济发展,化解落后之困
各地应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乡村产业,落实精准扶贫政策。既要发展一些见效快、收益好的产业,又发展一些能为青年农民实现可持續就业、收益的产业。
要加强青年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大龄未婚农村男青年是农村发展的主力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可以提升其生存技能,为农村发展提供可持续的人力资源。正所谓“栽上摇钱树、招来金凤凰”,随着经济发展,就业和致富问题得到解决,经济落后地区农村青年结婚难的问题也能消除。
3.5 开展丰富、健康的农村文化活动
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从横向来看,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依然存在,但从纵向来看,人们的生活已实现从“食不果腹”到“温饱”再到“小康”。“仓廪实而思生活之美”,百姓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越来越丰富。
当前农村文化生活严重不足,聚众赌博等不良风气滋生蔓延。基层政府应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寓教于乐,以先进思想引导精神文化生活。牢牢抓住农村精神文化阵地,以文聚人、以文化人,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
4 结束语
农村青年婚恋状况关系到家庭幸福和社会发展。引导青年农民树立积极健康的婚恋观,既是他们获得幸福生活的基石,也是维护农村内生秩序、营造文明乡风和助力乡村振兴的需要,更是文明进步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朱战辉.农村大龄未婚青年婚配困境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19(2):72-77.
[2]于安龙.破解农村青年婚姻困局[J].党政干部学刊,2018(11):64-69.
[3]王敬,海莉娟.婚姻市场分层化与公共仪式市场化——陕西关中地区农村青年婚嫁的运作机制[J].中国青年研究,2018(6):53-58.
[4]王晓霞,吴亚娥,苏良.脱贫攻坚进程中安康市贫困农村男青年的婚恋问题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8(23):163-167.
[5]陈秋盼,王海平,康丽颖.家庭帮衬:农村青年婚姻中高额彩礼的形成机制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18(5):49-54.
[6]刘启营.农村男青年“恐婚”:现状、镜像及“拯救”[J].当代青年研究,2015(5):111-116.
[7]王琦.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婚姻纠纷问题研究[J].滁州学院学报,2016(4):21-26.
[8]王腾蝶.浅谈农村的早婚现象[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8):224-226.
[9]吴存玉.隐忍:理解婚姻危机中农村青年留守女性生活境遇的一个视角[J].当代青年研究,2018(3):85-90.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徐丽亚(1983—),女,汉族,云南曲靖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