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不去的地方是家乡

2020-04-29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昭君长安杜甫

入乎其内

《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三首诗写于同一时期。这一时期诗人杜甫困居夔州,漂泊异乡,身患重病,生计艰难,老无所依,内心充满了对家乡的热切思念,同时也不断对自己的一生进行回顾和感伤。通过了解诗人的生平,探索诗人的内心世界,有助于同学们快速整体把握三首诗的情感和内涵。

一、杜甫生平经历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底蕴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之后的人生可大致分为四个时期:

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涉世不深。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别,再未相会。杜甫这一时期的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天宝五年(746)至十四年(755):忧国忧民。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才得到一个小小的参军之职。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这一时期主要代表作品有《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丽人行》《兵车行》。

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安史之乱,长安陷落,杜甫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授左拾遗。不久因直谏忤旨,几近一死。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759年,对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辞去官职,于年底到达成都。这一时期主要作品有组诗“三吏”“三别”。

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此间,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断续续住了五年。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依靠,举家离开成都,开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至岳阳的船上,享年58岁。这一时期主要作品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

二、《杜甫诗三首》的写作背景

杜甫自小所受的教育与熏陶,使他对国家命运与民生疾苦非常关注。他曾多次在诗中表示过“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之类的心迹。在流寓四川的年月里,他时刻关心着国家形势,盼望“安史之乱”早日平息,国家与百姓能够重归安宁。可是,事与愿违。“安史之乱”虽于763年被平定,但国家形势却仍不稳定,回纥、吐蕃等民族自恃兵强马壮,不时侵犯唐境,吐蕃还于763年攻占了都城长安;而唐朝内部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发展的军队也拥兵割据,对朝廷构成了威胁。国运危矣,犹如四季之暮秋,杜甫为此而深感忧虑。

在寓居四川的近十年里,杜甫历经流离,备尝艰辛,身心交瘁不堪。“布衾多年冷似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过懒从衣结,频游任屐穿”(《春日江村五首》)、“牙齿半落左耳聋”(《复阴》)、“缓步仍须竹杖扶”(《寒雨朝行视园树》)、“穷愁但有骨”(《王阆州筵酬十一舅惜别之作》)等诗句,即是他在此期间处境穷困和心境凄惨的真实写照。他日夜想回归故里,却始终无法实现愿望。

764年秋冬间,杜甫被严武奏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朝廷恩准。他在西南漂泊多年,多靠友人接济。入京为官对他来说,还是很重要的。当然,在世乱之时、朝野多事之际,为君王分忧,为国家出力,杜甫更感觉是身为人臣必须承担的责任。因此杜甫决心离开蜀地,返回长安。

由于身体患病多年,杜甫至夔州后体力不济,不能远行,因而滞留两年,但身体一直没有好转。下一步怎么办?这让他陷入两难。进,当然是立即出峡,赶赴朝廷,但衰弱如此,再加道途艰辛,他深知病体无法受此劳顿,强求北上,很可能身殁中道。退,当然是归蜀,然而成都还回得去吗?他出行不久,蜀中严武旧部就发生内讧,战事频起,浣花草堂也被崔宁妾任氏所占。因此,退路早已不在,他只有选择在夔州继续静养。这一至暗时刻,杜甫的胸中虽激荡着高亢的家国情怀,但又不得不面对眼前艰窘的处境。选择很痛苦,最后理智战胜了激情,他选择在峡中继续居住。

杜甫在夔州居留两年,存留四百多首诗歌,达到其一生诗歌艺术的巅峰。

出乎其外

《杜甫诗三首》诗歌主题内涵

《秋兴八首(其一)》是组诗的序曲,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条、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到扑面惊心,抒发了詩人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全诗以“秋”作为统帅,写暮年漂泊、老病交加、羁旅江湖,面对满目萧瑟的秋景而引起的国家兴衰、身世蹉跎的感慨;写长安盛世的回忆,今昔对比所引起的哀伤;写目睹国家残破而不能有所为,只能遥忆京华的忧愁抑郁。诗意落在“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两句上。

《咏怀古迹(其三)》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诗歌的主旨实际上是咏古迹以感己怀。表面写昭君的“怨恨”,写昭君生于长江美域,最终殁于塞外荒漠,去国之怨,难以言表。但联系写作背景就可知道,诗人在抒写昭君的怨情中,寄寓了自己的身世之慨。杜甫一生,济世之志甚高,但终其身,也未得一展抱负。肃宗朝虽任职京师,也只不过是一左拾遗。甚至还因忧国惜才,疏救房琯而触怒肃宗,差点获刑。虽然获救,却终被疏远,郁郁辞官后,漂泊西南。而昭君也是因汉元帝昏庸,不辨美丑而远嫁异乡,流离而不得归,身死而遗长恨。二人的遭遇、经历、处境,无处不相似。显然诗人在怀古伤己,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登高》一诗前四句写江边秋景,后四句抒发感慨。其中颈联十四个字内含八层意思,无不含“悲”:他乡作客,一可悲;长年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寒秋作客,四可悲;暮年无为,五可悲;亲朋亡散,六可悲;孤独登高,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这种种的可悲,使诗人倍感身世凄凉。“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自己白发日添,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了。无限悲凉之意,尽显诗中。

杜甫在大历三年春放舟出峡,暂住江陵,一是有弟弟援接,二是旧友李之芳时任荆南司马,可以接待。入秋李之芳病故,他在江陵也频遭歧视冷遇,他已走投无路,“亲朋无一字”,哪里有消息他就愿意往哪里去。因为旧友韦之晋出任湖南观察使,他选择了溯湘南下,最终病逝于长沙往岳阳的途中。

杜甫一生曲折,不堪回首,一代诗圣满腹才华,得不到赏识,多种不幸,多层磨难困扰了其一生,最终无声无息地在一只小船上结束了生命,没能回到晚年心心念念的长安,不禁让人发出无限唏嘘感慨。杜甫为中国诗歌史留下的这笔精神财富,千百年来,为后人所赞扬,为后人所敬仰。

猜你喜欢

昭君长安杜甫
水VS火
长安欧尚X7PLUS
登高
民族团结视角下的昭君文化
西游新记 2
脑筋急转弯
绝句
透过历史文化还原昭君的多维价值
水与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