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南地区县际经济联系空间格局演变
2020-04-29孙孝武
孙孝武,刘 影
(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330022,南昌)
0 引言
随着交通工具的更新、物流技术的改进,各国和地区之间经贸交流更加频繁,中国内部各区域间的经济联系也日益紧密。随着多学科的交叉发展,推动了经济学、地理学与社会学研究领域中的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相结合,并将成果应用于对不同要素的分析,在不同的禀赋条件下,研究区内每个单元的现状,对区域整体规划与资源合理配置提供参考建议。基于县与县之间的县际经济网络格局来制定符合各区域自身特征的优化区域空间资源配置方案以及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显得尤为重要。在国内除了特定的区域单元以外,多以省级行政区划作为区域研究单元,而针对在同一省域内的经济区的研究较少,同一省域内政府政策差异不显著,且在地理空间上相邻,经济网络的演变对地区发展影响较大。
20世纪末,经济地理学主要关注的研究对象也在发生改变,相较于地理事物本身,学者们更加关注与研究对象自身和其他研究对象之间存在的关系网络,以及所引起的变化和发展的动态过程[1],大致的研究方向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研究个体行为者的行为与他们能够在地方层面产生的网络之间的因果关系,主要对不同尺度下不同部门的独立个体之间交通运输往来、金融资产流动等要素相互作用对区域演化的影响研究[2-3]。另一类则是网络性质对区域集群的经济发展影响,通过以企业或者行政单元为研究节点对区域经济网络的构建来观察其特征,并研究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4]。与国外学者“多元角度”和研究区“国际化”不同,国内的学者在对国外相关成果进行深入研究之后,更加关注于长三角[5-6]、京津冀[7]、珠三角[6]三大城市群和特定经济区内部[8-9]以及省域内部[10-11]的经济联系,研究的经济单元大多以市或县为主,对行业以及企业间的关注相对较少。将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引入区域经济联系中,结合修正后的地理引力模型,将区域间的经济联系以边线的形式进行刻画,能够将经济联系描述具象化[12],进一步丰富了区域研究的视角。
本文采用修正地理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借助Ucinet 6软件和ArcGIS 10.2软件进行可视化,从空间、时间这两个维度对湘南地区各县域之间的经济联系网络结构动态演化的过程、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研究进一步改革开放过程中区域联系变化提供研究案例,推动县际经济协同发展,对制定区域性经济发展政策提供参考建议,以达到提升湘南地区的整体经济实力、优化湘南地区经济布局的目的。
1 研究区域、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域
湘南地区作为湖南省的“四大经济板块”之一,研究区域示意图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衡阳市、郴州市、永州市3个地级行政区,区域总面积5.7万km2。湘南地区一直充当着湖南省与南部沿海省份的中转枢纽,是湖南省的“南大门”。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湘南地区已成为湖南省乃至于整个中部地区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的桥头堡。在本研究中,由于市辖区之间在经济整体上关联程度较高,故在本文中将衡阳市的蒸湘区、雁峰区、石鼓区、珠晖区、南岳区;郴州市的北湖区、苏仙区;永州市的零陵区、冷水滩区作为中心城区整体进行分析,并在图表中分别记作衡阳市、郴州市、永州市。
图1 湘南地区区位示意图
1.2 数据来源
2008年、2013年的数据资料主要来源于《湖南统计年鉴》,2018年的数据资料主要来自各县市统计公报和政府工作报告。2018年路网数据从OpenStreetMap(https://www.openstreetmap.org/)获取,并将道路进行清理与分级,分为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市内道路和其他道路五类作为2018年研究区路网数据,参照道路标准与实际情况将高速公路的时速限定为120 km/h、国道为80 km/h、省道为60 km/h、市内道路和其他道路为45 km/h,参照《中国高速公路及城乡公路网行车地图集》(2009年版)和《中国高速公路及城乡公路网地图集》(2014年版),基于2018年的高速公路、国道以及省道修改整理后分别得到2008年以及2013年路网数据。
1.3 研究方法
1.3.1 引力模型的构建 区域之间的经济往来与相互作用是区域之间存在经济关联的实际表现,通过引力模型能够较为清晰地反映区域经济节点之间的联系强度。基于前人经验总结对传统的引力模型进行了修正,利用修正后的模型对县际经济联系程度进行计量,修正后的模型为:
(1)
(2)
E=PG
(3)
其中:Rij是i区域对j区域的经济联系的强度;Kij表示i区域对i、j区域的贡献率;E为区域的经济质量,Ei、Ej分别为i、j区域的经济质量;Dij为i、j区域之间的距离;P为区域内的人口规模;G为区域的经济总量,Gi、Gj分别为i、j区域的经济指标。本文选用区域总人口和地区生产总值作为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利用ArcGIS软件对湘南地区各县域分别从2008年、2013年和2018年3个年度进行OD成本分析,获得两地政府驻地之间时间成本最小的距离,以该距离为区域间最短公路距离表示两区域间距离。
1.3.2 社会网络测度与分析 利用引力模型构建县际经济联系强度矩阵是运用Ucinet 6软件进行社会网络分析的必要前提。通过对同一年所有节点之间联系强度的阈值选定,将县际经济联系强度矩阵二值化,达到筛选有效联系的目的。利用Ucinet 6软件,分别通过网络密度、中心性和凝聚子群这3个方面对区域内县际经济联系网络进行分析。
1)网络密度。指该网络中每一个节点与其他节点之间实际存在的关联状态,是通过各经济节点之间的实际存在的连接数比上区域内所有经济节点之间存在的最大连接数而得到的值。具体表现为经济网络密度越大,则该区域经济关联程度越高,各节点之间的经济关系越紧密,相互间的影响也越大。
2)中心度。在社会网络分析中常用的3种中心度,分别为点度中心度、中间中心度以及接近中心度。中心度是用于评价各节点的中心程度,而整个网络的集中趋势是由中心势进行评价。本文采取从点度中心度和点度中心势2个方面进行研究。点度中心度又分为出度和入度2个指标,出度是某节点作用于其他节点的影响程度,入度是指某节点承受到其他节点的影响程度。
3)凝聚子群。对网络内部各个节点按照满足相关规则的程度进行聚类分组,各凝聚子群内的节点经济联系较为紧密。利用Ucinet 6中的CONCOR规则对各节点进行聚类分析,输出的树状图能够展示聚类分组数目、构成、联系的紧密程度以及分组之间的对等程度。
2 湘南地区县际经济联系网络结构演变特征
2.1 经济联系强度分析
利用ArcGIS10.2软件,对通过引力模型计算得出的经济联系强度值并可视化,得2008年、2013年和2018年湘南地区县际经济联系强度可视化结构图(图2)。
由图1可知,在同一度量指标下,湘南地区县际经济联系强度并不高,但从2008-2018年的总体趋势可以得出湘南地区各县域之间的相互影响从整体上来看是逐渐增强的、联系强度水平逐渐提高。1)早期就出现了“衡阳市-衡阳县”这一相互影响较强的县际经济联系,并逐渐发育成了以衡阳市为中心的“衡南县-衡阳市-衡阳县”县际经济联系带,2018年南部也出现了“郴州市-桂阳县” 这一相互影响较强的县际经济联系;2)湘南地区从整体经济联系强度来分析,北部高于南部、东部高于西部,形成了以“衡东县-衡阳市-东安县”和“衡阳市-郴州市-宜章县”为轴的两条强经济联系带,但边缘县域、新田县与周边县域的经济联系强度虽有提升,但是与地理位置相对中心县域仍然差距较大;3)永州市、郴州市、常宁市、耒阳市、衡南县、衡东县、道县等县域与周边县域的经济联系强度有较为明显的提升。
图2 2008年、2013年和2018年湘南地区经济联系强度
2.2 网络密度分析
通过Ucinet 6软件对湘南地区2008年、2013年和2018年经济网络密度值进行计算得到湘南地区经济网络图(图3),在二值化过程中将阈值选定为1,进而得到经济网络密度值分别为0.362 7、0.790 5、0.976 8。分析结果如下:1)2008-2018年,湘南地区经济网络密度整体上呈现由简单到复杂趋势,经济网络的密度值表现为增加趋势;2)2008年湘南地区县际经济联系各县之间的经济关联程度低,呈现出“永州市-衡阳市-郴州市”为主干与其周边县域之间的经济联系网络架构。此外的其他县域的经济组织关系较为松散,2013年、2018年“永州市-衡阳市-郴州市”为主干与其周边县域之间的经济联系网络架构逐渐紧密;3)湘南地区的东南部与西南部仍处于湘南经济联系网络的边缘位置,直到2013年西南部县域才得到改善,但是东南的桂东县、汝城县仍没有很好地紧密融入湘南地区经济联系网络的主体;4)县际经济网络的连接中心由2008年的耒阳市到了2013年、2018年就变为了永州市,湘南地区西南部县域与整体的经济网络的参与度有所提升。
图3 2008年、2013年和2018年湘南地区县际经济联系网络结构
2.3 点度中心度分析
运用Ucinet 6软件计算2008年到2018年湘南地区中心性值,并利用ArcGIS 10.2软件对湘南地区各县域点度中心度的出度与入度进行反距离权重插值分析构建并绘制其空间分布图(图4)。得出如下结果:1)2008年、2013年、2018年湘南地区出度中心势分别为23.731%、35.528%、35.940%,入度中心势分别为12.209%、20.165%、20.576%。出度中心势与入度中心势均在2008年到2013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在2013年到2018年增长幅度较小,说明湘南地区的经济网络结构整体上的集中趋势基本稳定。且出度与入度的主要核心区域也基本相同。2)2008年出度以衡阳市的节点为单一核心,2013年出度出现了以衡阳市、耒阳市、郴州市为主的多中心格局,2018年永州市也成长为具有较高出度的核心。这意味着湘南地区主要是以衡阳市、郴州市、永州市为中心影响着周边地区,作为县级市的耒阳市以其强劲的经济实力和交通优势,其对周边地区的影响远大于同级别的其他县域。3)2008年入度主要是以衡阳市、祁东县和耒阳市为核心,与其他区域的差距并不大。2013年入度出现了常宁市与耒阳市2个入度值较高的核心,2018年新增衡阳市为入度值较高的核心。说明常宁市、耒阳市以其优越的区位条件较早成为受到其他县域影响的核心区域,而衡阳市在日渐紧密的经济往来中,同时受周边县域经济实力比较强的影响,发展成了一个受到其他县域影响较大的核心。4)湘南地区的东南部县域以及西南部县域在2008年、2013年、2018年出度和入度比较中一直属于较低的区域,这意味着这些县域与其他地区的经济联系不紧密,并不能对周边县域产生较好的经济辐射,同时也不能有效接受其他县域对这些区域产生的经济影响,产生这种现象主要是与这些区域地处区域边缘,且交通相关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有关。
图4 2008年、2013年和2018年湘南地区空间经济联系网络点度中心度
2.4 凝聚子群分析
本文利用Ucinet 6的CONCOR算法对湘南地区县际经济联系网络划分,得出4个二级凝聚子群并以空间分布形式进行展示(图5)。由聚类分析的结果可知:1)湘南地区的县域之间凝聚子群构成不稳定,且子群内部的变化较大,在2008年到2018年的变化中,在地理空间上整体呈现出“分散-聚合-分散”。2)2008年到2018年,湘南地区凝聚子群内部县域数量,由分布不均衡逐渐变为每个子群拥有7个左右的县域成员。这意味着湘南地区的内部经济结构一直在发生变动,但在2018年形成了一个较为均衡且有差异的区域县际经济联系体系。3)凝聚子群1、2的成员相对稳定,且在地理空间上两凝聚子群紧密度较高,其中衡阳市、衡南县、衡东县和衡山县一直属于凝聚子群1,说明这4个县域对其他县域的联系较为紧密且在经济网络中的位置比较稳定。双牌县一直在凝聚子群4中,但凝聚子群4的成员处于与其他子群联系较为薄弱的地位,成员变动较大。
图5 湘南地区县际经济联系凝聚子群
3 湘南地区县际经济空间结构优化建议
3.1 优化交通网络空间格局
优化交通网络空间格局是促进经济要素在区域间流动最直接的方式。由于地方政府没有权限对铁路进行建设,本文主要基于公路交通网络空间格局建设。湘南地区大部分县域都有高速公路经过,但是高速资源分布还有待优化,部分县域虽然在名义上有高速通过,但实际离县域行政中心较远,如:新田县,不能充分利用高速公路带来的快捷交通优势。部分县域的行政中心与最近的区域中心或区域次中心都没有国道或者高速公路进行连接,无法有效且快速接收区域中心和区域次中心传递来的经济影响,也无法将自己的经济影响有效传导到其他县域。优化交通网络格局主要是优化县际高速公路网,加强与衡阳市、永州市、郴州市、衡山县、耒阳市等这些拥有高速铁路站点以及普速铁路站点的交通节点对接,有利于经济要素在湘南地区内部流动,也有利于湘南地区整合内部资源向外输出。
3.2 增强区位优势条件
湘南地区地处湖南省南部,是湖南省与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往来的重要节点地区。2011年10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湘南地区为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有利于加快湘南地区的产业升级转型,也有利于珠三角等地区的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建立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促进经济要素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经过多年建设,湘南地区在承接珠三角等地区的产业转移也有了一定基础,作为先行者,湘南地区要把握机会调整自身产业结构,在接收粤港澳大湾区及其周边地区产业转移的同时,向湘西地区输出不符合本地区产业结构发展规划的企业。
3.3 加强区域内部协同发展
湘南地区由3个地级市及其辖下县、县级市构成,在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上都会存在行政壁垒。从经济网络联系结构以及凝聚子群成员的演变来看,加强区域内部协同发展主要是要建立统一的政府间交流机构,可以让湘南地区内部政策制定与贯彻落实具有一致性,有利于加强湘南地区各县域之间的经济联系紧密度,协调各县域之间的经济发展,优化湘南地区整体经济结构的协调性与科学性,合理构建湘南地区内部产业分工体系。
4 总结
湘南地区县际间经济联系特征较为明显,县际经济联系网络密度不断增大,边缘县域节点的与北部和中部县域节点相比经济联系较弱。区域内的经济等级明显,地级市行政所在的中心城区仍是区域内主要的集聚、扩散中心,在县际经济联系网络演变中,形成了“永州市-衡阳市-郴州市”地区经济联系网络核心带。
湘南地区凝聚子群的演变是从不均衡逐渐过渡到均衡,能够对经济网络内的经济节点进行有效分类,通过观察各个子群内部成员的变化,可以有效辨识不同时期不同级别的重要网络节点的发展来源与主要影响区域。
空间组织结构分析能够从地区全局观察县际空间联系,构建湘南地区经济结构框架,发掘区域优势与不足。湘南地区县际经济联系网络结构在未来需要通过优化交通网络空间格局、增强区位优势条件、加强区域内部协同,向更加符合自身地域特色的结构改进。
湘南地区已形成了以衡阳市为“排头”,衡阳市-永州市、衡阳市-郴州市为“两翼”的“人”字形区域核心带,但湘南地区南部、东部与核心带的联系较为薄弱,且改进难度较大。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作为其对内地影响的重要衔接地区,需要持续观察新的经济形势下县际经济网络结构的变化。而5G通信技术、无人驾驶技术、新型交通工具等新时代的发展,以及信息流、物流、资金流流动的新技术的推广,将对县域经济联系产生深刻影响,届时,经济要素将在各个县域之间高速流动,自然环境带来的隔阂作用将会减少,县际经济联系将会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