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上的竹编手艺人
2020-04-29小光
◎文·图/小光
屈东旺今年56岁,是西安东郊白鹿原上的知名竹编手艺人,白鹿原狄寨镇一带农家所用竹器大多出自他之手。孑然一身的屈东旺住在父母留下的老宅里,整日闭门研究竹器,技艺密不示人,狄寨镇的老人们提起屈东望很是感慨:“东旺这娃不一般,混到今天不容易。”
每天早晨7时,屈东旺便提着水桶给水池蓄水,浸泡当天要使用的竹皮和竹丝,为一天的劳作做准备。白鹿原属旱原台地缺水地区,屈东旺需蓄足10大桶水才够一天的使用。手工编筐出活很慢,一个人从早忙到晚仅能编出8只小筐或3只中筐。
屈东旺2岁时因一场持续多日的高烧致双耳失聪,10岁那年,父亲又离他而去。父亲离去当年,家人哭着将他送进东车村竹编厂,想让他学一门手艺,为自己挣一口饭钱。10年学艺,屈东旺掌握了白鹿原上传统竹艺的全部技术,从开料、劈条、削皮、刮丝到放样、搭架、编织、整形等无所不精。尤其擅长编织大笼、圆筐、提篮、簸箕、筛子等农用竹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东车村竹编厂倒闭,厂里的艺人纷纷改行,跑到西安打工,只有屈东旺仍以竹编为业,二十多年坚持下来,今天的屈东旺已经成了白鹿原上的名人。
辛酸的童年逼着屈东旺学会了自己照顾自己,也养成了独立而倔强的性格,凡事不求人,靠手艺养活自己。在生意上,他知道衣食父母的重要性,约好的事一定做到,在业内很有信誉。竹编是个良心活,竹皮的编织密度决定了材料的消耗和工时,屈东旺坚持每只小筐用足3斤料,大筐用足5斤料。他编的竹筐结体紧实,密度高,用当地人的话叫“硬梆耐用”,可以放心使用十年以上。
早先,屈东旺靠着在狄寨镇上摆地摊出卖竹器,后来名气大了,有客商直接上门订货,这样做虽然省事,但价格却被压得很低,利润微薄。只要有时间,屈东旺还是愿意到镇上摆摊,毕竟竹编是个辛苦活计,每一件都来之不易。靠着出卖竹器,屈东旺每月有3000元收入,除去生活开销所剩不多,但习惯节俭的屈东旺还是坚持每月存1000元,在屈东旺看来,靠谁都不如靠钱,钱最可靠。
有着一手好技艺的屈东旺虽然名声在外,但生活却很清贫,有人鼓动他收徒办厂,扩大经营,没有上过学的屈东旺面对人员管理、成本控制、资金回笼等诸多头绪手足无措,顾此失彼。无情的现实让屈东旺认识到,以自己的能力根本无法改变命运。
白鹿原上的农家一天吃两顿饭,屈东旺也不例外,前晌吃馍,后晌吃面。为节省时间,屈东旺每次要蒸出够吃一星期的馍,作为晌午饭。下午他就到镇上吃面。以前狄寨镇上的面5元一碗,近几年价格攀升,油泼面9元一碗,吃饭成了屈东旺日常开销的大头。
2016年,屈东旺翻新了家里的三间老房,还置办了彩电、冰箱、机动三轮车等。盖房花光了他多年的积蓄,虽然生活条件好了,但手头拮据了,日常开销需处处节省,做饭不敢烧钢炭,只烧不花钱的竹黄和刨花。
屈东旺在26岁那年曾有过一次短暂婚姻,女方带着一个孩子跟他搭伙过日子,因为钱和孩子教育等问题,双方摩擦不断,一年后不欢而散。这次失败婚姻让屈东旺心有余悸,在感情问题上变得小心翼翼,后来陆续有乡党帮忙给他介绍对象,都因双方期望值相差太大而作罢。屈东旺认为现在的女人太现实,开口就要钱,这让他受不了。在白鹿原农村,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屈东旺没有娃,想到老年时的归宿,他的心中一片茫然。
近5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白鹿原上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大幅减少,屈东旺以农用为主的竹器产品,其销售势头从以前的逐年增加到现在的持平并略有下降。敏感的他已嗅到了隐隐的危机,开始担忧自己的未来,售卖竹器是他唯一的经济来源,一旦收入维持不住支出咋办!
对于将来,屈东旺最担心的还是自己的养老。按照白鹿原农村习惯,独居老人可将住宅抵押给亲戚,以换得对方抚养。但倔强的屈东旺认为靠人不如靠己,他为自己制订了新的攒钱计划:70岁前攒够10万元,去养老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