缤纷观罢品余香
——略谈“艺起前行——优秀新创舞台作品上海展演”部分参演作品
2020-04-29
“艺起前行——优秀新创舞台作品上海展演”于11月下旬圆满落幕。作为全国抗疫任务最艰巨、表现最出色的城市之一,上海以自信而又审慎的态度、热情而又冷静的行动,完成了这场历时一个多月的大型展演活动,让寂寥多时的上海舞台重现历年金秋盛况,让渴盼多日的上海观众得享戏剧审美盛宴。
"Arts Going Forward---Excellent Newly-created Stage Works in Shanghai" has ended successfully in late November. As one of the most difficult and outstanding cities in the country’s anti-epidemic task,Shanghai has completed this large-scale exhibition lasting for more than a month with a confident and cautious attitude, enthusiastic and calm action,leaving the city’s stage reproducing the golden autumn alike of the past years, while allowing the long-awaited Shanghai audience to enjoy a feast of theatrical aesthetics.
“艺起前行——优秀新创舞台作品上海展演”于11月下旬圆满落幕。作为全国抗疫任务最艰巨、表现最出色的城市之一,上海以自信而又审慎的态度、热情而又冷静的行动,完成了这场历时一个多月的大型展演活动,让寂寥多时的上海舞台重现历年金秋盛况,让渴盼多日的上海观众得享戏剧审美盛宴。
严格防控作为本次展演的顶层设计,在具体的运作中得到了自始至终的践行。在剧目的性质、新创的标准、观演的规约等各方面,都有缜密的预案、严谨的实施,尤其在剧目的选择、演出的场次上更到了精挑细察的程度。综观所有参演剧目,两大共性十分明显,一是均为近年原创、多次打磨、受重点扶持的精品力作;二是均涉及了新时代的重要题材和重大主题,包括革命历史、精准扶贫、生态文明、共奔小康、科技强军、反腐倡廉等。我们有必要对本次参演的外地剧目做一次梳理,分析它们在题材选择、主题呈现、艺术风格上的坚持与变化、守正与创新,为上海的舞台艺术创作提供参考和借鉴,此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就地取材,深耕厚植本土原创
《新刘三姐》剧照
此次外地展演剧作的一个明显特点是,题材多为本土,人物多为本地,故事大多围绕本土本地开展,同时向外辐射。北京京剧院京剧《李大钊》、广西壮族自治区戏剧院彩调剧《新刘三姐》、西安话剧院话剧《长安第二碗》等均如此,从而形成了一种现象级景观。可以看到,主创们怀着对本土人物、故事、风土人情的热烈情感和强大自信,作了深入的思考、深度的解读和深远的开发,并以独特的戏剧构思及艺术手段展现出来。例如川剧《草鞋县令》演绎清嘉庆年间什邡县令纪大奎勤政廉政的故事,这是川地真人真事,以家乡剧表现可谓理顺、情畅而艺达。
在众多再现日寇攻占南京、中华民族遭遇浩劫的文艺作品中,江苏大剧院的话剧《朝天宫下》显得特立独行。该剧并未表现战斗场面,也不展示屠杀惨状,而是演绎了几位文化人在南京朝天宫中守护一批“南迁文物”的故事。这台以“文化抗战、文脉抗战”为核心主题的话剧,之所以显得极罕见而又极必要,显然仰仗于江苏本土、南京当地曾发生过的一段真人真事。历史的“地气”撑起了创作的底气、艺术的勇气和戏剧的场气。更可贵的是,《朝天宫下》百分之百地使用了本土编导演员,实现了“就地取材、就地用人、就地生产、凸显江苏原创水平”的追求。所谓“文章脚下做,不须远方求”,正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具体表现。
守正创新,立足本体拓疆扩域
许多外地剧目在深挖并呈现本土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同时,又根据剧本实际,在思想性上拓宽广度、在艺术性上尝试突破、在观赏性上进行强化,力求使作品既具备扎根本土的魅力,又拥有走向全国的能力。仍以《朝天宫下》为例,主创借助祝同礼假造文物清单的情节,以大篇幅介绍了具有代表性的中华文物,最后以台词“文物一毁,文化一忘,民族国家永无复兴之望”;主题歌词“记住这一刻,记住这一切,血脉与文脉相连,文脉与国脉相接”,彰显了全剧的意旨。这一剧情设计,可谓匠心良苦。
京剧《李大钊》的戏剧结构,也采用了片段法,将全剧划分为教导学生、营救同志、组织罢工、创建我党、从容就义等几个重场戏,并以重点唱段作为各场戏的“重中之重”。此举为名角提供了充足的发挥空间,代价是损失了人物完整的交代和塑造,故而难以称其为一部人物传记剧,而应视为一部抒情诗歌剧。主创之所以如此选择,既可能基于人物及事件的戏剧性较弱,原创尤其是虚构的着力点较小。但也可能基于“以表演为中心”的戏曲观,于是在唱词的通俗、板式的正宗、音乐的调和尤其是流派的表现上着力最大。不重戏剧结构的严谨和唱词逻辑的缜密,而更注重音韵的流畅性和演唱和舒适度,这是京剧在早期和全盛期的突出表征,《李大钊》的主创将其用于红色现代题材,似可视为对这一传统的“回归”。另外,《李大钊》还创造性地将《国际歌》旋律与皮黄腔结合起来,奉献了一段酣畅淋漓、震撼人心的曲子,成为全剧的一大亮点。彩调剧《新刘三姐》的音乐主体采用了“老刘三姐”曲调,却屡有翻新,主要是基于不同人物的性格、心情加以灵活的变化,在大乐团的伴奏下呈现出介于山村和都市间的多样化听觉审美感。该剧的歌词写作也颇具特色,编剧采用了大量比兴、隐喻和谐音、顶针等技巧,在体现少数民族民歌特点的同时,又加入了唐诗宋词的词句和意象,再加上当代网络语汇,呈现出纯粹与综合、传统与时尚、生活与哲理并存共扬的美感。
精益求精,呈现精美文化食粮
此次参演的外地剧目,演出规模都比较大,最大者如《新刘三姐》,演职人员近三百名,包括了当地最好的彩调剧演员、山歌手以及实力强劲的特邀演员,满台歌舞几乎找不到短板或弱项。众所周知,戏剧表演贵在“一棵菜”,所谓“主角配角,角色不分大小;大戏小戏,戏份不问多少”,所有人都为全剧服务,都为全剧奉献。在“一棵菜”精神的统领下,该剧回旋往复的歌声配上平衡车的自由滑行,婉转变化的旋律配上山清水秀的舞美渲染,令观众的耳朵和眼睛就像怀了孕那般幸福。彩调剧是一种由多个少数民族的山歌、民谣发展壮大而成的地方戏,本体十分开放自由。作为原创剧目,《新刘三姐》充分地体现了彩调剧在“勾兑”“混杂”上的能力及水平,并很好地延续了彩调剧通过好看、好听、好玩的审美,传达积极、健康、乐观的价值取向的特点。
笔者认为,任何艺术创作——包括了“主旋律”创作、特别是“主旋律”创作,对观赏性的注重和投入是极重要和极必要的。若观赏性低下,主题思想再好也无法感染观众、赢得人心;若观赏性上佳,则其义自显、其意必彰。这在上海近几年出品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杂技剧《战上海》等作品上已有了最鲜明的印证。至于戏曲,我们可再回顾一下“以歌舞演故事”的定义。笔者认为,王国维对“歌舞”与“故事”的地位和比重,并没有孰轻孰重的判定,而是均衡、统一、互为的整体。若两者差距过大,则很容易出现不匹配,导致文学性不足、技艺性过剩或相反——这正是彩调剧《新刘三姐》、越剧《山海情深》这样的剧作主创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难点。
笔者所观“艺起前行——优秀新创舞台作品上海展演”的外地参演剧作,在上述三个方面表现出了很高的智慧和很强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归根结底,这是因为有了广阔的生活基础、开放的创作观念、丰富的表达手段,使“主旋律”找到了思想提升的平台、艺术突破的可能、争取观众的资本。尽管这些剧目守正创新的程度各有不同,取得的成效见仁见智,但从广义和长远看,都是意义深长、意味深远的——正所谓“艺”起前行,这是舞台艺术工作者对传统、对艺术的主动探索,对社会、对观众的应有回应,对新时代新征程的一次昂扬奋发的践行。
《山海情深》剧照
《草鞋县令》剧照
《战上海》剧照
《陈奂生的吃饭问题》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