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研究
2020-04-28张青
摘要: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当前我国教育工作者对于地理的教学逐渐引起重视,素质教育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了当前非常关键的教育话题。本文就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一些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地理;兴趣;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01-0108-02
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初中地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提高教学成绩和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手段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属于各大学习因素中的非智力因素,基本上完全取决于学生后天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因此,激发学习兴趣这种教学方法应用的十分广泛。特别是在高考文理学科分开之后,地理教师使用各种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1强调地理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即使初中的学生已经学习过几年的地理知识,对于地理这门学科有了初步的认识,也掌握了部分地理基础知识,但相当一部分学生依然对地理学习的重要性不够了解,不明确为何要学习地理,以及传统的应试思想对于学生的影响。因此,教师教授学生地理知识的第一步就是向学生普及地理学习的重要性,以此来激发学生对学习地理的初步兴趣。
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地理资料上的地图图册和地貌图片,向学生介绍各个地方的人文景观,以及各地的文化景观和遗址,引导学生对各色的地理知识和现象产生兴趣。以丰富多彩的图像来为后续稍有难度的地理知识学习作铺垫,这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的保持。
其次,教师要向学生进行地理常识的提问。当教师提出了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时,学生就会深刻地认识到学习地理的重要性。
例如,“为什么冬天和夏天昼夜长短不同?”“为什么同一地区的平原和高山的气温却不同?”“为什么下雪时气温会比化雪时高?”这些问题都与学生的生活和所见所闻息息相关,教师提出这些问题可以充分地将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地理基础知识相结合,带动学生的思想运动和兴趣发展。通过这些提问,教师可以让学生对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产生疑问,从而间接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生活环境即是地理环境,人类生活的环境即是地理学习的环境,教师要力求将这一思想融入到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大部分的自然现象都包含着深刻的地理知识,教师在课堂上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地理现象,结合日常生活来进行地理学习。例如,一些学生将学习地理知识作为建设自身家园环境的责任。这种意识是在学生不断加深对地理学习的理解和地理能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并根据多学科学习目的的教学逐渐形成。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是强大的内部驱动力,这为学生形成了稳定而积极的学习态度。
2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行为是一项脑力劳动,学生的学习行为有赖于学生自身的毅力和耐力,这来源于学生对于地理学习的学习目的。学生学习的目的和动机的形成是基于学生对于学习的需求。但是,在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给予学生的学习动机是考试,这样的学习目的和动机是单方面对于学生的要求,这样的学习动机很有可能极大地挫伤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兴趣,让学生对于地理的学习产生厌烦等情绪。目的性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产生学习的需求,例如学生对于气候变化十分感兴趣,教师要针对学生这样的特点进行因人而异的教学,让学生产生适合自身的学习需求,并结合对地理认识的不断加深来改变学习需求,以达到激发自身学习兴趣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时差”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询问学生是否有喜欢的国家或距离较远的城市,并帮助和指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到学生喜欢的城市。与此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踊跃举手到黑板上来计算自己喜欢的城市当下的时间,让其他学生在座位上进行计算,教师在学生计算时观察学生的计算情况,询问学生是否有疑问并帮助学生解决。当大部分学生完成计算后,教师上讲台来讲解学生的计算过程,向学生说明计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出现的问题,并对学生的计算做出针对性的具体评估。
3尊重学生、爱护和关心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为响应新课标对教学的研究,教师应积极地关心和爱护学生,积极保持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建立一个教师与学生平等沟通的体系。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因此教师应在课堂上同等对待他们,而不要将其归类为“好学生”或“坏学生”。特别是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应给每个学生与教师进行课堂互动的机会。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不公平等现象越来越少,大部分的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上,几乎所有学生都可以参与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教师应把学生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尊重和爱护每个学生,使他们健康、全面地发展。教师必须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并仔细总结和反映每个学生之间的差异,例如个性、年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教学过程中必须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而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是完成教学过程的前提,教师必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及舒适宜人的、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室氛围。只有在这种环境下,师生互动将是十分有效的,师生互动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教师在与学生交流时必须保持认真和友善的态度,在课堂上要更多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并积极与学生打交道,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和理解。与此同时,教师对于学习质量不同的学生进行平等的教学与沟通,尤其不能對于学习质量不同的学生厚此薄彼。地理教师的教学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因材施教,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班级学习的过程中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内容相对抽象,没有插图和配图的知识内容,教师要力求将生动的语言、富有表现力的教学技巧与板书进行紧密结合,以吸引课堂上所有学生的注意力,通过针对性的教学来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并根据学生的记忆特点来帮助学生整合知识,进行知识联想,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更好的培养。
4积极利用课外活动来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外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转换为专业技能。地理这门学科的课外活动面向广阔的世界,囊括了学生日常生活之内和生活环境之外的大部分知识。课堂学习的时间、深度和广度有限,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学习的需求。地理课外活动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一个新奇的地理世界,不再仅仅局限于课本的学习,而是能真切地感受到地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以及地理最真实的魅力。
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学校附近的特殊地貌或者地理现象进行实地观察。在观察过程中,学生可以观察到各种地理现象,收集和积累许多地理学习材料。当学生习得了一定难度的地理知识,学生可以获得极大的成就感。因此,学生在课外活动中能够拓宽知识范围,并能够很大程度上拓展地理甚至其他學科的知识广度,从而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应摆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的身份,力求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和合作者。在帮助和指导学生进行课外活动时,教师应积极营造一种地理学习的情境,促使学生积极地进行地理学习。除此之外,教师要增加与学生的课下交流,这更有利于教师及时地指导和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地理学习,有助于建立一种稳定和友好的新型师生关系。
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能够使学生更好地体验对地理知识的探索过程,并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这也是应用和纠正知识的过程。在学习地理有成就都可以极大地鼓励和激励学生进行下一步的学习,任何失败都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震撼和启发。在不断面对矛盾和问题时,在解决矛盾和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地锻炼、提高自己,享受学习的喜悦和成功的喜悦。
例如,在学习了“地图”一章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学校进行测量并使用方向、比例尺和图例等知识点来绘制学校示意图和分布图。这样,不仅可以整合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且可以在实践中得到应用。与此同时,绘制学校的示意图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5结语
简而言之,为了有效的执行地理教育任务,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要根据“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来进行针对性的地理教学。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仅能丰富学生的基础知识,还能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热爱。地理知识揭示了地球上的许多不解谜团,能够使学生产生探索自然问题的灵感,并激发了学生热爱科学的学习兴趣。同时地理知识也是学生生活的指南,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生活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惠明.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及策略[J].甘肃教育,2019(16):98.
[2]郑学生.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J].甘肃教育,2019(16):185.
[3]任云.浅谈中学地理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07):113.
(编辑:杨梅)
作者简介:张青(1988—),女,山东泰安人,本科,研究方向:地理教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