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民族地区高校档案馆文化功能建设与应用

2020-04-28萨茹拉

海外文摘·学术 2020年1期

摘要:高校档案工作是对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对学生、学校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载体的历史纪录。民族地区高校档案馆建设涉及到民族地区多维度信息的采集、收集、整理以及编研和服务利用。民族地区高校档案馆藏资源建设需立足本校、放眼民族地区,甚至放眼世界,将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视为己任,在民族地区实现档案育人的创新实践。

关键词:民族档案;蒙古文献;档案文化功能;档案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7.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01-0036-03

随着党和国家事业的稳步发展,档案和档案工作的价值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领域迫切需要丰富档案内容,取得档案工作支持,为档案事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紧跟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时代步伐,档案工作也必须跟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建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适应的档案事业,这是对我们档案部门和广大档案工作者的重大考验。①②

目前《档案法》修订取得重大进展,在档案事业“十四五规划”即将布局的背景下,更要乘势而上,顺势而为,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和人民群众新期待,不断提高档案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推动档案事业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效益的发展。

在这一良好的时机和局面下,民族地区高校的档案建设更加焕发活力与生机。内蒙古师范大学档案馆与其他地区高校档案馆不同,拥有蒙古语授课专业37个,蒙古语授课在校生6593人。故在档案建设方面需要同时兼顾蒙古语及汉语相关文件、政策、科研成果等各方面档案的分类和检索。当下提倡加强民族地区档案的文化功能,优化档案文化馆藏,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馆藏体系是迫在眉睫的档案管理需求。有关于蒙、汉双语馆藏资源、民族地区对于学术界颇有新意的热点问题,以及民族地区的特殊政策与新生态导向,均需档案馆及时把握基本信息,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进行梳理和归档。档案工作具有“存凭、留史、资政、育人、服务”的重要作用,本文将从“存凭、留史、资政、育人、服务”五个维度下拟写在新时代背景下民族地区高校的档案馆文化功能建设。

1 存凭:体察民族动态,关注民族问题

随着丰富档案内涵的工作价值日益凸显,越来越多学科领域的科研工作,也迫切需要档案工作做好记录留存事实。同时也使得档案供教学、育人各学科查阅利用的需求增长,这些都为民族地区高校档案文化功能建设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019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内蒙古大学考察,在图书馆察看了蒙古语言文学历史成果图书展、蒙古文古籍展阅室,其中收藏了众多历史文化典籍,记载了蒙古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融合发展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在察看过程中强调:要加强对蒙古文古籍的搜集、整理和保护,挖掘并弘扬蕴含其中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内涵,激励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①。蒙古文《甘珠尔》和《丹珠尔》,合称蒙古文《大藏经》,是藏文《大藏经》的翻译本,是蒙古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它是研究蒙古族文化史、宗教学、语言学、哲学、医学等必不可少的文献[1]。2015年我校胡日查教授主持以“蒙古文<大藏经>文化价值体系研究”为题申报并获批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下设 “蒙古文<大藏经>历史研究”、“蒙古文<大藏经>语言文学研究”、“蒙古文<大藏經>哲学思想研究”、“蒙古文<大藏经>图像学研究”、“蒙古文<大藏经>医药学研究”等五个子课题。这不仅有利于中国蒙古学、藏学学科的建设,而且对世界范围内的蒙古学和藏学的深入研究将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该项成果预计2020年底结项,对结项的成果将收录档案馆永久保存[2]。

对蒙古文献典籍的收藏,具有档案育人的文化功能。作为民族地区高校,在承担对蒙古文化、历史等典籍文献的珍藏和挖掘整理工作的同时,也承担着为民族地区培养人才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重要责任。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对民族历史的梳理、保护和传承弘扬。而档案馆则是实现民族地区高校育人的重要职能部门,民族地区档案馆藏丰富与否决定着高校的底蕴与历史厚度,若能够资源丰富,开怀纳新,提升高校档案的时新性,对高校档案育人功能有着更好的推动性作用。

2 留史:立足民族高校,放眼民族地区

内蒙古师范大学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最早建立的高等师范类院校。首任院长左智带领7名专职教师,艰苦创业,克服种种困难,开始了内蒙古民族师范教育的征程。前身是内蒙古师范学院,1952年5月5日成立于当时的内蒙古自治区首府乌兰浩特市,并将1953年8月由张家口师专和绥远师专合并成的内蒙古师范专科学校并入,1954年8月,学校随自治区首府从乌兰浩特市迁到呼和浩特市。1955年,全部师生迁到新城南门外的新校园。1962年建校10周年时学校的发展情况:有10个系、13个专业(4个系蒙汉两种语言授课),在校学生近2000人(蒙古族学生占30%以上),教师300余人(蒙古族教师占24%以上),全校建筑面积6万余平方米,蒙汉文图书馆藏书43万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教学和工作秩序逐步恢复,各项工作开始走上正轨,学校进入了全面恢复和不断发展的新时期。1981年,学校被确定为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2年建校30周年时,学校更名为“内蒙古师范大学”,并被确定为自治区重点大学。1984年学校确立了“献身、求实、团结、奋进”的八字校风,以多种形式办学,扩大招生规模,加快改善办学条件。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实践探索,建校60多年来,学校现已形成了拥有占地面积3800余亩、馆藏蒙汉图书250万余册、电子图书170万余册的“求真务实、育人至上、学术创新、服务社会”为办学理念的自治区培养基础教育、民族教育师资和蒙汉兼通少数民族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是自治区中学教师培养中心、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基础教育与民族教育改革发展研究中心,同时肩负着为东北、华北、西北七省区培养蒙古语授课教师的重任,已培养输送各类毕业生25万余人,被社会誉为“民族教育的摇篮”。

3 资政:发挥档案作用,提升资政能力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工程的实施中,档案工作“资政育人”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新形势下本单位的档案工作,应提高利用效能,充分发挥档案资政作用、体现凭证价值。档案工作是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的重要事业,充分发挥档案资政参考作用是档案部门的重要职责。尤其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要讲政治顾大局、谋长远,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承担起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神圣职责使命,要心无旁骛地把档案馆的正常运转和各项功能组织好、实施好、发挥好,要紧密关注科技和学术发展前沿,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主动迎接新技术革命给档案馆功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不断推动我国档案馆事业再上新台阶,再获新发展。高校档案工作应积极配合当下的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主动及时地投入编纂整理工作,同时应搜集整理我校自建成以来各个时期的政治学习教育活动,梳理留痕资料,如1999年以来开展的“三讲”教育、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党员教育活动的经验做法以及学校历次党代会文件材料、对历次重大活动中形成的专题档案文献进行整理汇编,应梳理领导讲话、实施方案、工作通报、总结报告等为主要内容,忠实记载历次党员教育活动形成的学习成果、实践成果和制度性成果,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提供查询参考。

4 育人:收集人物档案,丰富馆藏资源

高校档案育人功能主要体现在建立育人档案、深化档案育人的思想、健全档案育人的制度、丰富档案育人的文化内容、优化档案育人的应用环境等。立足民族师范教育特色,不断拓宽档案征集渠道,加大征集力度,逐步建立一个门类齐全、内容丰富、突出名族特色的档案资源体系。在加强民族和师范特色馆藏资源建设的同时,还注重校友“迹忆”档案和人物档案的收集,2008年纪念恢复高考三十年,开展了“迹忆”校友档案、历届毕业生毕业照展板,为学生留存根源感、身份感和集体记忆。母校就是每个内师大学子身上的胎记,终生不会抹掉,突出了每一个内师大师生档案资源体系。主动收集整理世界上有名的科学史专家李迪教授、经济学专家额尔敦扎布教授的照片、资料等实物档案数百件。这些实物档案成为了教育全校师生、全体党员的鲜活教材。2012年12月30日,内蒙古师范大学校旗搭乘神舟八号飞船遨游太空公证仪式在北京市方圆公证处举行。内蒙古师范大学校旗搭乘神舟八号飞船发射升空,与天空一号对接后,开始遨游太空,也成为全国高校中唯一一面旅行太空的校旗。另外2019年11月13日在北京成立北京地区校友会时,接收了我校八七届物理系蒙班校友斯日古楞捐赠的坦克实物模型等等,进一步丰富实物档案资源。

5 服务:创新服务方式,拓展服务领域

服务是档案工作的立身之本。过去,学生到档案馆办理出国成绩单、学历学位证书、在读证明等事宜,需到档案馆、教务处、研究生院、党政办公室等多个部门盖章,这种做法已经严重影响了办事效率和管理服务水平的提高。为改变这一现状,档案馆不断强化档案服务意识,自2008年1月起档案馆推行一站式服务,学生到档案馆办理学籍档案,包括成绩单、学历学位证书、在读证明等材料的翻译、复印,只需加盖档案馆公章,即可完成全部办理。另外,档案馆对身在外地而不便来学校办理翻译的校友推出了提供电子邮件、传真、代办邮寄等多种服务,截止目前,已为1240多人办理了邮寄服务。2017年档案馆又开发了网上成绩翻译预约系统,学生可以在网上完成翻译登记,然后选择到馆自取或快遞邮寄等方式,满足学生多种需求,实现了“淘宝购物式体验”,深受校友好评。

学校教师们编写的蒙文教材馆藏档案1035部基本涵盖蒙古语授课的所有课程,形成完整的体系,填补了国内高等学校蒙古语授课教材的诸多空白。蒙古文教材不仅提供满足自治区高等学校蒙古语授课的需要,而且有多部教材被全国八省区(辽宁、黑龙江、吉林、河北、新疆、甘肃、青海和内蒙古)蒙古语文工作领导小组指定为国内高校蒙古语授课通用教材。一些教材在蒙古国、俄罗斯布里亚特共和国出版发行,提供蒙古和俄罗斯大、中学学校教学的服务利用,在国际教育文化交流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为进一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大学文化在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过程中的引领作用,充分利用档案馆的资源优势,有针对性地开展档案文献编研。建校至今参与《组织机构沿革》、《内蒙古师范大学1952-1992年校誌》、《内蒙古师范大学1993-2002年校誌》、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2012年校誌》、《内蒙古师范大学年鉴》、《内蒙古师范大学民族教育发展史》等多项编研工作,为学校各项工作提供便利服务。目前档案馆正在出版《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届研究生学位论文内容摘要及关键词纵览》(哲学篇)、《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届研究生学位论文内容摘要及关键词纵览》(历史学篇)和正在编纂的《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届研究生学位论文内容摘要及关键词》(民族学篇)等编研成果正在紧锣密鼓地“加工”着,将此编研成果在学校成立70周年献礼。

综上所述,我校档案馆这一文化机构是民族地区高校文明建设的一道重要风景线,通过完善自身等多种方式增强民族地区档案育人的使命,同时也承担着民族地区高校档案馆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使命。进一步整合和收集档案资料,扩大档案收集范围,将全方位反映学校历史面貌的史料收集进馆,借鉴相关学者建议,还可根据学校的办学特点调整档案收集范围,如艺术类高校可收集学生优秀的绘画、编曲等作品。创造条件鼓励档案捐赠,大力拓展资源建设的途径,为民族地区档案馆的文化建设积累丰富的史料资源。

注释

①李明华2019年12月23日在全国档案工作暨表彰先进会议上的讲话,源自中国人民共和国国家档案局官网。

②习近平2019年7月16日在内蒙古大学考察时的讲话,源自中国经济网。

参考文献

[1]杜玉波.高度重视,统筹推进发挥高校博物馆育人功能[N].光明日报,2012-6-4(016).

[2]韩宝志.高校博物馆育人功能途径探索与实践[C].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档案工作分会2017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7.

(编辑:王锦)

作者简介:萨茹拉(1963—),女,蒙古族,内蒙古呼和浩特人,本科,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高校档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