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语言的妙用
2020-04-28施杰
施杰
【摘 要】 语言既是人类的交流工具,又是内心的表白,尤其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口述的指导性语言属于一门教学艺术,除了直接体现教师教学的水准外,还影响到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新知识理解能力的培养。本文作者紧密联系初中化学教学实际,阐述了教师教学语言的应用艺术的体会,有待于大家一起商榷。
【关键词】 基本概念;谐音设计;活化教学;课堂演示;归纳演绎
语言既是人类的交流工具,又是内心的表白,尤其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口述的指导性语言属于一门教学艺术,除了直接体现教师教学的水准外,还影响到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新知识理解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应坚持“因材施教”原则,紧紧围绕课堂三维教学目标,巧妙运用各种语言表达的技巧,积极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促使自身的语言达到风趣、幽默、感人的效果,为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创造有利条件。笔者认为,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用语应讲究如下策略:
一、妙喻基本概念——诙谐激趣
初中生刚跨入化学的门槛,往往在使用化学用语时出现一些低级错误,这虽然是正常现象,但教师不能怨天尤人,应针对一些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千万不能武断地批评或者大声呵斥和挖苦,一定要以诙谐、宽容和机智的言语予以点拨,以利学生摆脱精神上的恐惧感,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及时纠正认识上的偏差。
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不难发现部分学生在表述化合价时,经常把符号标在右上角,从而与离子的符号几乎一致,并把符号与数字的前后顺序颠倒。为了扭转这一被动局面,笔者在引导学生学习在化合价时,先在黑板上板书影视名人“郑伊健”,然后指出:如果采用化学签名则写成“+1价”,数字在后,符号在前,而名人应该写在符号的正上方。许多学生若有所思,最终掌握了合理区分化合价与离子符号的书写格式了。再如饱和溶液就是指不能再溶解该溶质的溶液,但还可以溶解另一种溶质,笔者在讲述这些新知识时就把它比喻为一个小伙子的饮食量,早晨他原计划吃3个馒头,但是给了他5个就一定吃不下;所以,在他吃完第三个馒头时就达到饱和状态;同时,他还可以喝一点牛奶,类似其它物质就属于不饱和溶液。学生聆听后茅塞顿开,学习效果比较理想。
二、巧用谐音设计——加强记忆
教师巧妙地应用特殊化的谐音讲授新知识,不仅让学生初步体验到学习化学的无穷乐趣,而且加強了记忆与理解,使化学课堂教学恰如注入了超出寻常的活力,也极大地鼓舞了学生参与自主探究的热情。例如:二氧化碳气体的密度1.977g/L,教师可以让学生识记为“要点酒吃吃”;O、Si、Al是地壳中列前三位元素,教师可以让学生识记“养闺女”;针对不少学生比较难以背一些人体必要的微量元素,那教师在课堂上应帮助学生进行重新排列:铁、铬、锰、钼、铜、硒、氟、锌、钴,要求他们记忆为“铁哥们,摸点东西不辛苦”,类似的谐音化记忆方法何愁学生不会记忆呢?
三、活化教学手法——趣味盎然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与课堂教学中活化教学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尤其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应采取用词新颖、谈吐得体、表情和谐、富有激情的教学手法,才能达到通俗易懂和出神入化的效果,让学生自然荡起心旷神怡和兴趣盎然的情感涟漪,真正享受到了学习化学的快乐。
例如:CO还原CuO这个化学方程式既不是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也不是复分解反应和置换反应,为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与识记,笔者在黑板上标出“#”符号来表示“四不象”,从而让学生明白这个方程式不属于基本反应类中的一种类型,理解与记忆效果比较理想;再如可以把CO和H2比喻成“早出晚归”,在把CO和H2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用酒精灯比喻“迟到早退”;同时,当玻璃管内黑色CuO粉末变为光亮红色的Cu时,可以比喻为CO和H2使CuO从“黑暗走向了光明”;在完成实验时,应立即停止加热,从而有效防止生成的铜再度被氧化变成了氧化铜,这可以称之为“涛声依旧”。
四、借助课堂演示——美不胜收
传统化教学中“注入式模式”的实施,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比较容易产生枯燥乏味的心态,甚至厌学情绪。因此,教师可以借助课堂演示形式,构建师生互动情境,实现“教师激情奔放,学生情绪高涨,双方相得益彰”的目标。例如:笔者在执教“空气”一课时,我一边点拨与示范,一边先让学生伸出双手,然后轻轻捧起,使他们感受手中之物的存在;接着,再让学生通过猜谜语,从而轻松进入师生互动合作的新高潮。
从某种角度而言,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割成原子,而原子重新组合成分子,原子本身没有改变。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进行互相交换位置的演示,从而感受到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是最小的粒子。唯有如此,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所学知识乃是终身难忘的。
五、善于归纳演绎——指点迷津
由于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具有抽象、繁杂和零散的特点,许多原理、规则纵横交错,相应的实验灵活多变,学生在探究新知识时难免会遇到各种“艰难险阻” ,容易步入求知的“围城” 。怎样才能让学生走出“围城”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一定要在课堂教学中善于把基础知识系统化和脉络化,解决引导学生勇于揭示规律,并在归纳、演绎中培养创新思维意识和创新能力。
例如:CO、H2、C都具有还原性,教师可以把它们比喻成“索玛里海盗”,由于这些化学物质都喜欢和氧发生反应,并拥有把氧占为已有的动机,因而这些物质在反应中发生氧化反应,具有还氧性的特点;NaNO3、KNO3在复分解反应中可以让学生理解为“友善温和的人”,一般不与其它物质发生反应;由于硝酸盐、钠盐和钾盐均溶于水,而AgCl和BaSO4属于“生死兄弟”,结果生成的白色沉淀不与强酸、盐等物质发生反应。可见,教师只有让学生基本掌握归纳与演绎的窍门,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提高初中化学教师的业务素养是新课程深层次改革的需要,但愿大家顺应改革潮流的发展趋势,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严格遵守教学规律,勇于开拓进取,积极引领学生遨游化学天地,让他们驾驭冲锋舟在化学知识的汪洋大海里乘风破浪地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