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稻田种养绿色发展技术

2020-04-28汪金平曹凑贵

作物杂志 2020年2期
关键词:养鱼种养稻田

江 洋 汪金平 曹凑贵

(华中农业大学双水双绿研究院,430070,湖北武汉)

稻田种养是以水田稻作为基础,在水田中放养鱼、虾、蟹、鸭等水产动物,充分利用稻田光、热、水及生物资源,通过水稻与水产动物互惠互利而形成的复合种养生态农业模式。世界上各国都有稻田养殖产业,尤其东南亚地区十分盛行,东南亚又以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稻田种养复合系统与当地的文化、经济和生态环境相结合,在保护当地生物多样性和维持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中国稻田养殖历史悠久,传统稻鱼共生系统被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授予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有学者认为稻田养鱼最早出现于汉朝,已有约2000年历史。其发展经历了传统农耕阶段、稻田养鱼阶段、生态工程阶段和综合种养阶段。进入21世纪,生态环境问题、“三农”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突出,随着我国农业转型的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稻田养殖也向生态化、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稻田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稳粮增收、一举多赢”,有效提高了农田利用率和产出效益,拓展了发展空间,促进了传统农业的改造升级。但实际生产中,水稻种植和动物养殖常有矛盾的地方,如重养轻稻、争地争水,不合理的养殖模式也造成水资源浪费、生物多样性破坏、水环境恶化、土壤退化等问题。因此,创新稻田种养绿色生产技术、规范稻田种养模式技术体系、引导稻田种养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促进稻田种养产业迈上新台阶,实现其可持续发展,扩大并充分释放稻田种养的潜在效益,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启发提出“双水双绿”理念,即充分利用平原湖区稻田和水资源优势,采用绿色品种、绿色新技术实行稻田种养,使“绿色水稻”和“绿色水产”协同发展,做大做强水稻、水产“双水”产业,做优做特绿色稻米、绿色水产等“双绿”产品,通过生产过程来洁净水源、优化环境,实现产业兴旺、农民富庶、乡村美丽的目标[1]。“双水双绿”理念明确了稻田种养的发展方向,“双水双绿”稻田种养模式的相关技术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2-3]。

1 稻田种养技术原理

稻田养殖形成种养结合共生系统,这种稻田复合生态系统使环境得到改善、结构得到优化、湿地生态功能得到强化,通过水稻与水产动物互惠互利,充分利用稻田水面、土壤和生物资源开展种养结合,利渔利稻,是一种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

单一的植物生产缺乏动物生产的调节,系统的稳定性和抗风险性下降。在稻田生态系统中引入动物养殖,充分发挥植物生产、动物生产和微生物生产,三者相互衔接,使“三个车间”的功能同时发挥作用,改善了生态系统结构,保证了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有利于强化和提升生态功能。大量研究报道证实了稻田养殖对水稻群体结构和生长状况的改善,主要体现在“一增二改三防控”,即增肥,改土、改水,控草、控病、控虫。这种“利稻行为”具有明显的减肥减药、稳产增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综合效应。与此同时,稻田中水稻可以遮阴、调温、提供氧气,为动物提供生活场所及良好的生存环境(庇护作用);另一方面,稻田生物资源丰富、草牧食物链简单、碎屑食物链多样,能为养殖动物提供丰富的食物。这为减少饵料、控制病害、实现绿色水产健康养殖提供了可能。稻田种养系统综合技术原理如图1所示。

图1 稻田种养系统水稻与动物相互作用关系

2 4种常见的稻田种养技术

适应稻田养殖的动物种类较多,有常见鱼类(如草鱼、鲤鱼、鲫鱼等),有经济价值较高的名优水产(如小龙虾、河蟹、青虾、罗氏沼虾、青蛙、泥鳅、黄鳝、鲈鱼、斑点叉尾鮰、胡子鲶、鳖和龟等),还有鸭、蛙、螺、蚌等。因此,种养模式多样,这里主要介绍面积较大、分布较广的4种稻田种养模式,包括稻虾共作、稻田养鱼、稻蟹共作和稻鳅共作。

2.1 稻虾共作

稻虾共作是在稻田中养殖克氏原螯虾(俗名叫小龙虾),并种植一季水稻,在水稻种植期间,小龙虾与水稻在稻田中同生共长,全程养2季虾的高效种养结合生态模式。为了保证稻虾共同生长,在田间挖掘养殖沟,沟田相通,以保证沟田水体交换、小龙虾进出(图2)。

图2 稻虾共作田间结构示意图

稻虾共作模式在每年的8月下旬至9月初,中稻收割前投放亲虾,或9月至10月中稻收割后投放幼虾,第2年的4月中旬至5月下旬收获成虾,同时补投幼虾。次年5月底、6月初,整田、插秧,8-9月收获亲虾或商品虾(图3)。

由于操作简单、收益较高,目前稻虾共作已经成为我国最受欢迎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主要分布在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浙江、四川等水资源丰富、种植水稻的平原地区[4]。

图3 稻虾共作模式技术流程图

2.2 稻田养鱼

稻田养鱼适应性较广,在平原湖区、山区、丘陵、岗地等都有分布。除了平原高产稻田外,梯田、山垄田、烂泥田(冷浸田)等均可养鱼。因此,稻田养鱼的田间工程复杂多样,可因地制宜开挖田间工程。目前,规模化生产上多采用在稻田中挖鱼沟、鱼溜或鱼凼,在进出水口设置鱼栅的方式进行(图4a和b),在冷浸田可采用垄稻沟鱼模式(图4c和d)。

图4 沟坑式稻田养鱼田间结构示意图

实际生产中,有单季稻养鱼、双季稻养鱼,也有冬闲田养鱼。单季稻养鱼多在中稻田进行,从5月至8月,生长期约110d,此时正是鱼的生长旺季,若养水花(草鱼),应于秧苗返青后鱼开口时放入,8月可长到7cm左右,若养成鱼,应放养10cm以上的大鱼种。双季稻养鱼要挖好鱼坑,把鱼坑挖大,挖深1~2m,准备第一次割稻时放鱼进坑继续暂养;第一次放鱼在秧苗栽插后返青时,把鱼苗放入田坑中,随着水位加深,鱼苗由坑走向沟,由沟走入大田中,全田放养,一直养到割谷为止。割谷前降低稻田水位,让鱼进鱼坑继续养殖,如果鱼坑不够用,可将鱼转塘养殖;第二次放鱼在割谷后,清整稻田时,要施足基肥,进水插秧,秧苗返青后,投放大规格的罗非鱼及草鱼苗种。冬闲田养鱼,可在秋季稻谷收割后,割稻时,留长茬,只割稻穗,接着灌深水,加高水位到60~150cm,深茬在池水浸泡下,逐渐腐烂,分解为鱼和浮游生物的饵料,就田养殖,期间要注意防寒。

稻田养鱼模式主要分布在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四川、云南、贵州等省份[6]。

2.3 稻蟹共作

稻田养蟹一般在一季稻进行,4-5月放苗,10-11月收蟹。目前主要有3种模式:一种以培养蟹种为主,蟹苗经过4~5个月的饲养,育成规格为50~200只/kg的蟹种,一般蟹的产量为225~300kg/hm2;一种是以养殖商品蟹为主,蟹种经养殖达到当年上市规格,每只重125g以上,一般产量为300~450kg/hm2;再一种是以暂养育肥为主,自7月份开始,陆续放养规格为每只50~100g的大蟹,进行高密度精养催肥,年底可育成规格较大的商品蟹,一般产量为450~750kg/hm2。养蟹稻田不宜过大,一般3 335~6 670m2(5~10亩),多采用宽沟式,沟面设置一定的坡度,田内可设置蟹岛,以利于蟹活动、觅食,同时注意防逃(图5)。

图5 稻蟹共作模式田间结构及实景图

稻蟹共作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浙江、上海、江苏、河北、湖北和云南等省区[6]。

2.4 稻鳅共作

稻鳅共作有外购泥鳅苗种和稻田原位秋季繁殖鳅苗2种模式。外购泥鳅苗种通常在4-5月投放外购泥鳅苗种,至当年8-9月起捕收商品泥鳅;稻田原位秋季繁殖鳅苗可在当年8月从原稻田养殖的商品泥鳅中选留,进行稻田原位秋季繁殖鳅苗,越冬后继续养殖,下一年8月起捕收商品泥鳅。稻田原位秋季繁殖鳅苗模式操作简便,省去了苗种购买费用,仅增加了催产药品费和孵化用具费,养殖商品泥鳅的经济效益优势明显。养鳅稻田不宜过大,一般700~2 000m2(约1~3亩),多采用沟坑式,设置回形沟,沟壁要陡,同时注意防逃、防鸟。

稻鳅共作主要分布在河南、浙江、江苏、河北、湖北、重庆、天津、湖南、安徽等省市[6]。

3 配套技术要点及注意事项

3.1 绿色田间工程

稻田种养实行绿色生产,要求生态环境良好,远离污染源;保水性能好,水源充足、排灌方便、不涝不旱。根据不同综合种养模式,因地制宜,对传统稻田进行工程改造。在稻田改造过程中,不能破坏稻田的耕作层,开沟不得超过总面积的10%;通过合理优化田沟、鱼溜的大小、深度,做好田埂、进排水、防逃、防天敌设施;同时,工程设计上应充分考虑机械化操作的要求。

3.2 水稻清洁栽培

“双水双绿”模式稻米生产目标是安全、优质、美味、营养,生产中减少氮肥,不用农药,要求投入品绿色、减量、高效、无废物、无残留,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

水稻清洁栽培的主要措施包括:① 品种替代:采用抗病虫、需肥少、优质的绿色超级稻品种;② 化肥替代:用绿肥、生物有机肥替代化肥,提高饵料的肥料效应,减少生物投入品、控制化学投入品;③ 农药替代:不用化学农药,或少用生物农药;④ 水稻“健身”栽培:合理密植和水肥调控,构建健康群体。

3.3 水产健康养殖

根据不同养殖品种,做好放苗前准备、苗种选择、苗种消毒、苗种投放、饲喂管理、水质调控、病害防治和日常管理等工作。稻田养殖的关键是水体活、水质好。

水产健康养殖的主要措施包括:① 水质调控:采用生物有机肥调控水体肥度,培养浮游生物,增加水体生物量及光合作用,定期用生石灰调水,水体透明度控制在30~40cm,pH在8.0~8.8,水草茂盛;② 合理投饵: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饲料,日投喂量为动物总重量的3%~6%,具体投喂量根据天气、水质和摄食情况适度增减;③ 病害防控:要以预防为主,防控结合,调控水质,保持溶氧充足。

3.4 病虫草害绿色防控

利用水稻品种抗(耐)病虫优势,充分发挥自然天敌的控害作用。采取田埂种植芝麻、大豆等显花植物,保护和提高蜘蛛、寄生蜂、黑肩绿盲蝽等天敌的控害能力;深耕灌水灭蛹控螟技术、性信息素诱杀害虫技术、按每1.5~2.0hm2(约20~30亩)安装1盏杀虫灯,诱杀成虫;田边种植香根草等诱集植物,丛距4~6m,减少二化螟和大螟的种群基数等技术,禁止使用高毒农药和含拟除虫菊酯类成分的农药品种。合理使用防鸟网、防虫网等设备防鸟和虫,通过标准化田间工程进行控草。

3.5 水位水质管理

水稻和鱼类对水的要求有很大差异。水稻对水分要求是寸水插秧,薄水分蘖,放水搁田,覆水养胎,湿润灌浆,干田收割,田间水位必然有浅、有深、有干;而养殖鱼类对水的要求是水质肥而不浓、爽而不死,水位越高越好。因此,在田间排灌中要协调稻和鱼之间的用水矛盾,加强水位和水质两方面的管理。通过进排水管理,实现以水调气、以水调温、以水调肥,影响水体环境,从而满足种养需要;水质调节主要通过水位调节、底质改良、水色调节、种植水草和调整放养密度等方式,确保水质“肥活嫩爽”。

3.6 保障技术质量及标准

做到标准规范和配套技术齐全,保证产品质量。严格执行品种、饲料、肥料标准,产品质量标准和田间工程技术标准等,如《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通过种草、秸秆还田、晒田,减肥、控药、控饲、调水,保证优良的稻田生态环境。通过无公害产地和产品认证,实现绿色、有机产品生产。把握稻田环境、水稻种植、水产养殖、捕捞、加工、仓储、流通等关键环节,建立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链全时空监控和质量安全动态追溯系统。

猜你喜欢

养鱼种养稻田
山西灵石:种养专业合作社助农增收
花椒树下做文章 生态种养增收入
稻田摸鱼记
为什么自来水不能养鱼?
循环种养 带富乡邻
鄱阳县富大种养专业合作社
养鱼记
鱼经
稻田里的写真
稻田里的稻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