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背景下电子商务发展对农村脱贫的影响机制
2020-04-28裴斌
裴 斌
(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安徽 合肥 230031)
贫困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大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贫困问题得到了极大缓解,2018年贫困人口总量已经由1978年的7.7亿人降到了3000多万人,贫困发生率也逐渐降到了1.7%左右。但是,受到历史因素与自然条件的影响,在四川、新疆等地仍然存在着众多的贫困人口,如何促进这些地区的居民摆脱贫困、稳定脱贫也是我国现阶段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电子商务作为新兴的网络服务行业,在带动就业、活跃市场等方面具有重大作用,以电子商务促进农村脱贫也是精准扶贫的重要手段,那么电子商务的脱贫效果到底怎样?在不同地区是否具有同等的脱贫效应?处理好这些问题对于电子商务与农村脱贫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电子商务已经成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模式,在电商扶贫理念下,电子商务在拉动就业与产业优化等方面的积极效应也逐渐凸显,关于电子商务与农村贫困的关系也逐渐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刘同德、郭振认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有利于活跃农村地区的生产与消费市场,吸引社会资本的注入,倡导以产业扶贫为支撑,加强对农村居民进行电商培训,实现外部帮扶与自我脱贫的协调推进[1]。黄云平等在研究中指出,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具有覆盖面广、价值链长的特点,电子商务在为农村居民提供就业机会的同时也推动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成为农村居民获取知识与技术的重要渠道,在改善农村居民收入结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2]。李向阳认为电子商务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促进资源整合、提升利润空间、激发内部驱力等方面,在电子商务与农村脱贫的协调发展过程中要强调农村居民的主体地位,政府要在平台搭建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3]。岳娅、王国贤从农村发展环境的角度指出,电子商务的发展能够缩小城乡区域的信息鸿沟,为农村优质经济资源的开发提供社会平台,但是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面临着观念落后、人才短缺、基础条件差等现实问题,这也是抑制电子商务脱贫效应提升的主要原因[4]。王鹤霏认为电商扶贫是促进农村脱贫的重要模式,但是部分农村地区缺乏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环境,尤其在电商人才、技术引入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短缺问题,部分成本过高的农村地区并不适宜电子商务的推广[5]。张夏恒基于协同理论指出,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有赖于互联网环境的改善,要优先推进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要注重发挥教育、产业与电商的协同作用[6]。
从以往研究来看,电子商务在农村地区的普及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改善农村就业与产业结构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但是农村的基础设施环境又制约着电子商务的脱贫效应。不过,相关研究主要是从理论层面对电子商务的农村脱贫效应进行分析,缺乏从定量的视角对两者关系的辨析,电子商务的脱贫效应是否显著有待进一步探究。本文拟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电子商务对农村脱贫的影响,为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模型构建与数据说明
(一)模型构建
我国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大部分贫困农村分布在中西部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与基础条件极大限制了农村的经济增长,也加剧了农村的贫困代际传递,为了能够客观反映出电子商务对农村脱贫的影响效应,需要在模型构建过程中将地区基础发展环境所产生的截面差异进行控制。面板数据模型通过对个体效应的控制能够很好的反映不同截面下变量间的关系变化,因此本文拟构建电子商务对农村脱贫影响的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一般的线性面板数据模型形式如下:
poverit=αXit+βMit+eit+μit
(1)
在公式(1)中,Y、X、M分别代表农村贫困、电子商务与控制变量,除了一般的常数与残差项外,模型中增加了用于反映个体效应的公式i,通过对截面差异进行控制能够更好的反映出省际间电子商务与农村贫困的关系变化。
(二)数据说明
1.农村贫困。农村贫困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大议题,随着精准扶贫政策的深入推进,我国农村贫困得到了极大缓解,以往研究中关于贫困的测度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从居民生活水平的福利改善层面而言,个体收入的增加与消费结构的优化是衡量脱贫与否的重要标准,恩格尔系数也通常被作为衡量一般贫困状态的主要指标,在程瑶、张映芹等人的研究中指出,恩格尔系数在贫困测度方面具有简单明了、直观性强等优点[7][8],因此,本文拟采用各省区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对农村贫困进行测度,记为pover。
2.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是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受到经济基础条件的影响,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距,从电子商务的整体发展水平而言,销售总额能够较好的反映出某一地区电子商务的经济效益与发展水平,郑称德等人在研究中也普遍采用这一指标对电子商务发展水平进行衡量[9],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考虑,本文拟采用2013-2017年我国各省区的电子商务销售总额衡量其发展水平,记为X。
3.控制变量。农村贫困问题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在蔡键的研究中指出,农村人口规模的持续膨胀会进一步加剧农村的贫困问题[10],陈鹏认为财政支农水平与教育投入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阻断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原因[11],黄开腾认为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是促进农村地区摆脱贫困的重要途径[12]。由此可见,在对电子商务与农村贫困关系的研究中还需要将地方的经济社会因素纳入到模型的构建框架中。因此,本文选取人口、投资、教育、政府支持力度与城镇化水平作为控制变量,分别采用农村人口、固定资产、教育投入、农林水利支出与地方城镇人口比重衡量,记为people,invest,edu,finance,urb,各变量中除了城镇化采用原序列,其他变量均取对数值,以提高数据的稳健性。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所有变量均采用2013-201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1)注:按照国家统计局网站的划分标准可以将我国省级行政单位(不包括港澳台)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地区,东部地区包括北京、河北、天津、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1 个省级行政单位, 中部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8 个省级行政单位,由于西藏的部分数据缺失,故本文中西部地区仅包括四川、重庆、贵州、云南、甘肃、陕西、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古、广西等11 个省级行政单位。。表1为各变量的均值描述结果:
表1 2013-2017年各变量的均值统计
从表1中可以看到,2013-2017年我国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一直在不断降低,截至到2017年已经下降到了0.308,意味着农村居民的贫困状态得到了极大缓解,同期电子商务销售额的对数值一直在不断增长,说明电子商务的发展与恩格尔系数呈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即电子商务对农村贫困的缓解可能存在一定的促进作用,后文将对两者关系做进一步探讨。
二、实证分析过程
(一)单位根检验
本文综合采用LLC与IPS检验方法对各变量的单位根结果进行分析,以便检验数据是否平稳,具体结果如下:
表2 LLC与IPS单位根检验结果
注:*、**、***分别代表在10%、5%、1%水平上显著。
从表2可以看到,在两种检验方法下,农村人口、投资、教育经费、财政支农与城镇化的原序列均不平稳,在一阶差分后,所有变量在两种方法下均满足了平稳性要求。
(二)电子商务对农村脱贫的影响作用分析
从上文的分析中已知,电子商务发展与农村贫困存在着相反的变化趋势,那么电子商务对农村贫困缓解的积极作用到底多大,在不同地区两者关系是否存在着明显的变化?后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具体探讨,首先根据公式(1)对全国层面电子商务与农村贫困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具体结果如表3:
表3 全国电子商务对农村贫困的回归估计结果
从表3中可以看到,模型的R方较优,能够解释方差变异的86.7%,说明模型的构建较为合理。电子商务的发展对农村贫困具有显著抑制作用,每提升1个百分点能够促进农村贫困降低0.009个百分点。财政支农对农村贫困也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农村人口对农村贫困表现出显著促进作用;此外,农村投资、教育投入对农村贫困均表现出不显著的抑制作用,而城镇化表现为不显著的促进作用。从这一结果中可知,农村贫困问题的形成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电子商务作为农村脱贫的重要模式,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方面发挥着重要推动作用,借助线上平台的宣传,能够最大程度的将农村优质农产品资源向外界推广,提高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与经济附加值,这对于农村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与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要也要看到,电子商务的农村脱贫效应相对较小,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弹性增长空间,主要原因在于,农村贫困问题是历史、自然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人口规模的扩大、教育投入的不足、城镇化水平的低下都在阻碍着农村地区的脱贫进程。因此,从区域发展的异质性角度考虑,需要进一步对不同地区电子商务的农村脱贫效应进行比较分析,表4为我国东中西地区电子商务对农村贫困影响的回归结果:
表4 各地区电子商务对农村贫困的回归估计结果
从表4中可以看到,电子商务对农村贫困的影响作用存在着显著区域差异,在东中部地区电子商务表现为显著的农村脱贫效应,西部电子商务对农村贫困具有不显著的抑制作用。从这一结果来看,电子商务对农村贫困具有抑制作用,不过对比电子商务的系数值可以看到,东部的系数值要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平均每提升1个百分点就会促进农村贫困下降0.035个百分点,中部电子商务的脱贫效应较东部地区有明显下降,电子商务的脱贫效应降到了0.014个百分点,西部电子商务的脱贫效应最小。分析原因在于,东部为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互联网经济的覆盖范围与普及效率都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很多农村地区的网络化与信息化也处于较高水平,依托便捷的网络优势,东部网购规模一直在不断提升,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在快节奏的生活与工作氛围下,城市居民对“田园”生活有着巨大需求,近年来“农家乐”、“果蔬采摘”等新型农村经济模式也逐渐兴起,成为农村经济的新兴增长点,为农村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提供了重要保障,推动着农村地区的稳定脱贫[13]。中部是我国的传统重工业区,区域内部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但是在山西、黑龙江等地存在着较多的资源型城市,地方经济发展对资源开发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区域内部的居民收入存在着较大差距,电子商务的普及率相对较低,从而限制了其对农村经济的积极作用。西部地区经济落后,尤其在西藏、新疆南疆等地,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普遍较低,高昂运输成本进一步抑制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极大影响着电子商务的经济增长效应[14]。
三、结论与建议
电商扶贫是新时代精准扶贫的重要模式,发挥好电子商务在就业与产业调整方面的积极作用对于农村地区的稳定脱贫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对电子商务的脱贫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从全国层面来看,电子商务发展对农村贫困减缓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但是影响效应仍然有待提升;分地区来看,电子商务的脱贫效应仅在东中部地区显著存在,在西部地区并不明朗,并且东部地区的脱贫效应要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因此,一是要加快完善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要注重推进农村的信息化、网络化建设,不断提高农村地区的网络服务水平,提高农村居民的入网率,为农村网络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要注重农村地区在交通、仓储、物流等方面的发展,加快推进城乡双向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建立统一的城乡道路标准,吸引物流快递公司入驻农村,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实现电子商务与农村经济的协同发展[15]。二是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中西部电子商务的发展面临着市场需求不足、自然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落后等诸多问题,要进一步加快跨省、跨区域高速铁路、公路的建设,完善区域内部的交通基础设施,逐渐降低电子商务的行业成本,同时综合采用税收与财政政策鼓励电商企业向中西部投资,提高电商行业的资金供给能力,保障中西部电子商务的稳定发展[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