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所有制改革模式对生产要素投入效率的影响
——基于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
2020-04-28朱嘉伟
朱嘉伟,陈 洁
(上海交通大学 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 200052)
一、引 言
近年来,国企混改持续扩围。据国资委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2018年,我国各省(区、市)实施混改项目超过5 000项,引入非公有资本超过6 000亿元;中央企业实施混改3 359项,引入非公有资本超过9 000亿元,目前央企混改比例达70%。混改中,成效显著的如中国建材,行业控制力、市场竞争力、企业经济效益大增,但也有一些企业混改后业绩表现平平。随着国企混改的稳步推进,国企混改后企业绩效受到的影响渐受关注。
研究表明,国企混改后,企业生产要素投入效率提升,进而提升业绩[1]。具体而言,国企混改对企业的研发效率[2]、资本利用效率[3]、劳动效率[4-5]具有显著的正向拉动作用,最终使企业绩效得到提升。但是这些研究多通过案例分析的形式[6],主要聚焦于某一个特定企业在混改前后某一项或两项生产要素投入效率变化的具体分析,缺乏对一个时期内国企混改企业多项生产要素投入效率变化的整体研究。
国企混改主要有整体上市、引进战投、员工持股三种典型模式[7],这三种国企混改方式并不是互斥的、非此即彼的,多数企业会选择自身的一种或多种国企混改模式。企业可以在整体上市后,通过定增引入战略投资者(如中粮资本);也可以在整体上市后,实施员工持股计划(如安徽建工集团);还可以在引入战略投资者后,实施员工持股计划(如中国联通);甚至可以在整体上市的同时引入战略投资者募集配套资金,其后实施员工持股(如物产集团)。显而易见,不同企业实施国企混改的不同背景导致了选择国企混改的模式不同,不同的混改模式影响了企业混改后生产要素的投入效率,最终造成了业绩表现的不同。遗憾的是,目前少有研究探讨这三种典型混改模式对企业生产要素投入效率的影响差别[8]。那么混改模式是否的确对企业技术、资本、劳动三种生产要素投入效率产生正向影响?哪种混改模式下,生产要素投入效率提升最高?
本研究从国企混改模式的视角出发,选择2013-2015年沪深两市进行过国企混改的企业为样本,聚焦整体上市、引进战投、员工持股三种典型国企混改模式下,企业技术、资本、劳动三种生产要素投入对2016-2018年公司绩效产生正效应的差异。实证研究发现,三种典型模式下,企业技术、资本和劳动要素投入效率显著提升。其中,技术和劳动要素投入在员工持股模式下,对企业绩效产生的正效应最大;资本要素投入在引进战投模式下,对企业绩效产生的正效应最大。本研究的意义在于:第一,本研究从国企混改模式的视角,拓宽了生产要素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9]。第二,本研究采用实证的方法,定量研究不同混改模式对不同劳动要素投入效率的影响结果,在以往主要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上有所创新,且本研究根据上市公司公告逐一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样本,是以往通过某一股票板块批量筛选样本研究方法的优化。第三,一方面,企业可根据自身经营活动发展状况,选择对关键劳动要素投入效率提升最高的混改模式;另一方面,企业在选择并执行了某一混改模式后,可着重加大在某一生产要素的投入,以最大限度地提升企业绩效。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一)生产要素投入与企业绩效
生产要素是指进行社会生产经营活动时所需要的各种社会资源,主要包括劳动、土地、资本和企业家四种,随着科技的发展,技术和信息也作为独立要素投入考量[10],本研究选择其中的技术、资本和劳动三种进行研究。
以往多数关于企业绩效的研究表明,企业生产要素投入与企业绩效呈正相关关系。技术方面,任海云和师萍(2009)[11]选取2001-2004年沪市71家制造业上市公司持续4年的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发现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具有同向增长关系;资本方面,Kaplan 和 Zingales(1997)[12]以 Tobin's Q值来衡量企业价值,发现企业资本投入与Tobin's Q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劳动要素主要通过销售管理费用来体现,万寿义和王红军(2011)[13]选择2007-2009年的781家A股制造业公司为样本,发现企业销售管理费用正向显著影响下一期的盈余变化。
(二)国企混改模式对生产要素投入效率的影响
通常国企混改模式主要包括整体上市、引入战略投资者和员工持股三种[6]:整体上市可帮助企业实现多途径的增资扩股,实现协同效应和规模效应[8];引入战略投资者,既能拓宽现金流渠道,也能引入其市场化的管理理念、技术和市场渠道等[14];员工持股模式则绑定企业与员工利益,提升其工作积极性,进而提升企业绩效[15]。
整体上市能够产生利益协调效应,通过保证资产完整性、业务独立性、管理高效性,起到合理配置母子公司生产要素的效果[6]。技术方面,研发技术、互联网及信息技术在集团层面得到共享;资本方面,生产线、生产设备等集中统筹利用,生产效率得以提高;劳动方面,销售渠道和网点不用重复布置,部门之间沟通更加顺畅。据此,本文提出假设1。
H1a:整体上市模式下,企业技术要素投入对企业绩效产生的正影响更大;
H1b:整体上市模式下,企业资本要素投入对企业绩效产生的正影响更大;
H1c:整体上市模式下,企业劳动要素投入对企业绩效产生的正影响更大。
引进的战略投资者一般为实力强大、资金雄厚的企业[16],拥有先进的技术、资本、劳动资源,通过这些生产要素的入股,实现集体决策,提升管理的协同效应[17]。首先,拥有专业管理经验的战略投资者参与企业管理能显著提高企业的研发水平和研发效率[18];其次,战略投资者对财务和投资都有更专业的分析能力,因而能基于一个长期的战略规划来优化资本要素投入的资源配置,更高效提升企业绩效[19];最后,战略投资者对企业现有销售渠道、员工的更合理安排也能提升企业经营绩效。据此,本文提出假设2。
H2a:引进战投模式下,企业技术要素投入对企业绩效产生的正影响更大;
H2b:引进战投模式下,企业资本要素投入对企业绩效产生的正影响更大;
H2c:引进战投模式下,企业劳动要素投入对企业绩效产生的正影响更大。
员工持股模式下,员工与企业的利益绑定更紧密,在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中降低企业额外的开支,如避免不合理的差旅报销和办公用品的非正常损耗等,这将提升企业的劳动要素投入效率[20];员工持股计划的对象一般为企业高管或核心员工,研究表明员工持股计划有助于留住特定类型的人才,促进创新活动的数量和质量[21],进而提升企业技术要素的投入效率;同样地,由于核心技术人员对产线、设备、无形资产的使用更为熟练,核心员工数量的保持和员工效率的提升,能够提升企业资产利用的效率[22],据此,本文提出假设3。
H3a:员工持股模式下,企业技术要素投入对企业绩效产生的正影响更大;
H3b:员工持股模式下,企业资本要素投入对企业绩效产生的正影响更大;
H3c:员工持股模式下,企业劳动要素投入对企业绩效产生的正影响更大。
毫无疑问,国企混改整体上对企业绩效起到提升作用,但不同国企混改模式对企业生产要素投入效率影响的研究则较少。因而本文从另一个角度即要素投入的角度加以探讨,不同国企混改方式对不同生产要素投入的正效应影响差异。
研发投入和企业核心技术人员息息相关,最重要的是人员本身的投入程度,其次是人员的研发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再次是研发环境和条件的营造,因而当研发效率上升到一定水平时,企业会面临委托代理问题、市场失灵问题和信息不对称问题[14]。具体而言,委托代理问题是由于职业经理人和企业所有者利益不一致而产生的,属于人员本身的投入问题[23];市场失灵问题是指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或者没有效率[24];信息不对称问题是指市场经济活动中企业与竞争对手信息存在较大差异面临信息劣势。从这三个问题的性质上看,委托代理问题属于人员投入问题,市场失灵问题和信息不对称问题都属于人员的研发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问题。而员工持股模式从利益绑定的方式缓解委托代理问题,引进战投和整体上市则分别从资源配置和信息共享的方式部分解决了市场失灵和信息不对称问题,因而员工持股模式对研发效率的影响程度最大。据此,本文提出假设4。
H4:相较于引进战投和整体上市,员工持股模式下,企业技术要素投入对企业绩效产生的正效应最大。
资本投入主要是企业外购的产线、设备、无形资产等,影响资本投入效率最重要的因素是购买合适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25],这些资产生产效率高、性价比高,其次是对现有资产的合理分配[26],再次是生产人员的素质相对较高,对机器、专利等能合理使用,但这方面的影响相对设备购买的影响就要小很多[27]。如果资产效率不高,则企业资产利用可能会出现重复购买、不合理分配、不合理使用等问题。战略投资者站在更长远的战略角度购置和利用资产,能在较大程度上缓解重复购买、不合理分配问题;整体上市后,企业资产更加完整,进而能够解决不合理分配问题;而员工持股则一定程度上解决不合理使用问题,因而战略投资模式对资本投入效率的影响程度最大。据此,本文提出假设5。
H5:相较于整体上市和员工持股,引进战投模式下,企业资本要素投入对企业绩效产生的正效应最大。
劳动要素是指企业管理和销售费用的投入,影响劳动要素投入效率最重要的因素是管理体系的搭建和销售渠道的铺设[28];其次是企业职工的分配管理、销售渠道的利用以及广告活动的计划实施[29]。整体上市模式下,集团整合了下属企业的管理体系和销售渠道,更显著地提升了劳动要素投入的效率,而战略投资和员工持股两种模式则分别从优化管理和提升员工效率两个方面提升了现有资源的利用率,因而整体上市模式对劳动要素投入效率的影响程度最大。据此,本文提出假设6。
H6:相较于员工持股和引进战投,整体上市模式下,企业劳动要素投入对企业绩效产生的正效应最大。
综上,不同混改模式下企业生产要素投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不同混改模式下企业生产要素投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关于混改模式对企业绩效的研究,学者以案例研究为主,但实证研究则较少。为定量研究不同国企混改模式下不同生产要素投入对企业绩效产生正效应的差异,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法来验证假设。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观察单位为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中,在2013年初至2015年末成功进行过一种或多种混合所有制改革方式的公司,将其分为两组:实验组是进行过整体上市、引进战投、员工持股中一种或多种混改模式的公司;对照组是没有进行过这三种典型混改模式中的任何一种,却进行过其他混改模式的公司(如建立合资公司)。本文以2016-2018年为这些个体的主要财务指标和业绩的观察值。
1.样本选择
观察单位方面,根据见微网站上公告,筛选2012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发布过包含“国企混改”“混合所有制”等关键词的公告,逐一筛选出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内通过“整体上市”“战略投资”“员工持股”这三种混改模式和其他混改模式成功完成混改的上市公司,共筛选出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267家。
接着按照如下筛选标准筛选:①剔除数据缺失的公司;②剔除ST和金融保险公司;③剔除相邻两年财务数据发生200%以上变化的公司。最终筛选出193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其中进行过这三种典型混改模式中的一种或多种(实验组)的有94家,没有进行过这三种典型模式的任何一种而进行过其他混改模式(对照组)的有99家。
2.数据来源
数据均来自wind金融终端,观察时间区间为2016-2018年,通过wind批量获取样本公司三年内研发投入比重、资本投入比重、管理销售费用率、第一大股东占比、实控人属性、资产负债率等数据,每个数据有193个观察单位共579个观察值。使用SPSS 24进行数据处理。
(二)变量定义与度量
1.企业绩效
本研究参考大多数学者对企业绩效的研究[30],选择净资产收益率(ROE)作为衡量企业绩效的指标,充分反映了企业的盈利能力、资产周转率以及财务杠杆的利用情况。
2.生产要素投入
本研究从劳动、土地、资本、企业家、技术和信息六种生产要素中选择劳动、资本、技术三种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技术要素主要通过研发投入来反映,采用RD=研发支出/主营业务收入作为衡量指标[31];资本要素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投入,通过上市公司现金流量表中“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科目来体现,具体采用CAP=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总资产来衡量[32];劳动投入则以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为参考,采用LA=(销售费用+管理费用)/主营业务收入来衡量[9]。
3.国企混改模式
本研究主要聚焦整体上市(OL)、引进战投(SI)、员工持股(ESOP)三种典型模式,通过公告、新闻及实际情况判断上市公司是否实施了国企混改,采用三个虚拟变量来衡量。
4.控制变量
根据以往企业绩效、生产要素投入相关文献研究,本研究选取的控制变量为第一大股东占比(FS)、实控人属性(BP)和资产负债率(ALR),并且同时控制年度效应(Year)和行业效应(Industry)。
各变量名称及定义见表1所列。
表1 变量名称及定义
续表1
(三)模型构建
模型(1)反映控制变量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模型(2)用于检验技术要素、资本要素、劳动要素投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模型(3A)用于检验整体上市模式下,企业技术要素、资本要素、劳动要素投入对绩效的影响变化:
模型(3B)用于检验引入战投模式下,企业技术要素、资本要素、劳动要素投入对绩效的影响变化:
模型(3C)用于检验员工持股模式下,企业技术要素、资本要素、劳动要素投入对绩效的影响变化:
四、数据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1)企业绩效样本中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值为4.9%,最小值仅为-187.97%,最大值为38.76,标准差为21.853 4,表明进行过国企混改后的上市公司,业绩表现方差很大。
(2)生产要素投入中的研发投入方面,存在不投入研发的上市公司,最高研发投入比例达到10.10%,平均值为3.04%,根据公认的标准,研发投入率在2%~4%之间的企业为中等创新水平,而研发率超过4%的为高水平自主创新,参与混改后,企业普遍处于研发投入较高的水平,但整体仍未达到高水平自主创新;资本投入方面,样本中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资产的投入最高达到总资产的13.70%,均值为3.59%,混改后由于企业获得更广泛的现金来源,购建资产力度相对更大;劳动要素方面,销售和管理费用率最低为2.0%,最高为49.6%,均值在11.11%,相对处于较低水平,可能是因为国企混改后,企业管理和销售效率提升,不需要很高的投入就能获得较好回报。
(3)国企混改模式在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进行过三种典型混改模式的上市公司共94家,其中整体上市混改的有42家,进行过引进战投混改的有40家,进行过员工持股混改的有32家,三种相加不同于总和是因为存在上市公司在这一时间内同时进行过多种混改模式。
(4)控制变量第一大股东占比中最高达到76.13%,均值为38.90%,股权集中度仍处于较高水平,说明国企控股的企业仍较多;实际控制人属性方面,均值为0.89,大部分企业混改后仍为国企控股状态;资产负债率方面方差很大,最低为9.48%,最高达到92.93%,均值为52.65%,负债率处于较高水平。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2所列。
表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二)相关性分析
表3为本研究相关变量的相关性分析。由表3可知,研发投入、资本要素投入、劳动要素投入均与企业绩效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初步验证了主要变量对企业绩效的正向影响,且生产要素投入变量与混改方式、控制变量相互之间相关性较弱,因此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表3 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三)多元线性回归结果:三种典型混改模式对三种生产要素投入效率的影响
根据构建的模型,对样本数据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见表4所列。
表4 模型的回归结果
模型(1)反映控制变量对企业绩效的回归结果,Adj.R2为0.316,股权集中度、资产负债率均与企业绩效在5%的水平上显著相关,其中股权集中度为正相关、资产负债率为负相关,说明企业股权集中度越高、负债比重越少,企业业绩就相对越好;实控人属性与企业绩效通过了10%水平的显著检验,说明相对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业绩较好。
模型(2)反映加入研发投入、资本投入、劳动投入三个生产要素投入变量后,生产要素和控制变量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发现此时Adj.R2为0.616,相对模型(1),模型(2)对因变量的解释水平有显著提升。三个生产要素投入变量均与企业绩效在1%显著水平上正相关,其中研发投入相关系数为0.537,资本投入相关系数为0.431,劳动要素投入相关系数为0.130,说明三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均与企业绩效呈现正相关关系。控制变量的显著性水平不变。
模型(3A)至模型(3C)验证三种国企混改模式分别对三种生产要素投入效率的显著正影响。
模型(3A)验证整体上市模式下,三种生产要素投入对企业绩效正效应的变化。模型(3A)的Adj.R2为0.627,大于模型(2)的Adj.R20.616。在引入变量“整体上市”后,三种生产要素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仍然显著,三种生产要素中研发投入与整体上市的交互项系数为0.350,通过了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H1a得到证实;资本投入与整体上市的交互项系数为0.674,通过了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H1b得到证实;劳动要素与整体上市的交互项系数为0.353,回归结果不显著,H1c未得到证实。控制变量的显著性不变。
模型(3B)验证引进战投模式下,三种生产要素投入对企业绩效正效应的变化。模型(3B)的Adj.R2为0.683,大于模型(2)的Adj.R20.616。在引入变量“引进战投”后,三种生产要素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仍然显著,仅资本投入项显著性略有降低,三种生产要素中研发投入与引进战投的交互项系数为0.353,劳动要素与引进战投的交互项系数为0.590,均通过了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H2a、H2c得到证实;资本投入与引进战投的交互项系数为6.055,通过了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H2b得到证实。控制变量的显著性不变。
模型(3C)验证员工持股模式下,三种生产要素投入对企业绩效正效应的变化。模型(3C)的Adj.R2为0.679,大于模型(2)的Adj.R20.616。在引入变量“员工持股”后,三种生产要素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仍然显著,三种生产要素中研发投入与员工持股的交互项系数为1.013,劳动要素与员工持股的交互项系数为0.675,均通过了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H3a、H3c得到证实;资本投入与员工持股的交互项系数为0.042,回归结果不显著,H3b未得到证实。控制变量的显著性不变。
(四)进一步分析:三种生产要素投入分别在何种国企混改模式下正效应最大
如表4所列,从生产要素的角度来看,不同国企混改方式对这些生产要素产生的业绩正效应不同。
对于研发投入而言,三种混改模式下,研发投入的系数几乎一致,且研发投入与混改模式的交互效应项系数均显著,此时员工持股模式与研发投入交互项系数为1.013,高于整体上市模式下的0.350和引进战投模式下的0.353,证明了员工持股模式下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产生的正效应高于另外两种模式,H4得证。
对于资本投入而言,整体上市和引进战投两种混改模式下,资本投入与混改模式的交互效应项系数显著,此时引进战投模式下与资本投入交互项系数为6.055,高于整体上市模式下的0.674,且资本投入项的系数也要高于整体上市,证明了引进战投模式下资本投入对企业绩效产生的正效应高于另外两种模式,H5得证。
对于劳动投入而言,员工持股和引进战投两种混改模式下,劳动投入与混改模式的交互效应项系数显著,此时员工持股模式下与劳动投入交互项系数为6.675,高于引进战投模式下的0.590,且两者劳动投入项的系数相似,证明了员工持股模式下劳动投入对企业绩效产生的正效应高于另外两种模式,H6未得证。
(五)稳健性检验
度量企业绩效的指标主要有业绩指标和行情指标两类,本研究采用的被解释变量ROE是业绩指标中的一种。虽然已有文献中大多数学者也只采用其中一种来衡量企业绩效,然而由于财务指标被粉饰的可能性存在,本研究另外采用行情指标之一Tobin'sQ作为被解释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回归结果见表5所列。在替换被解释变量的衡量指标后,三种典型混改方式对生产要素投入效率的影响仍然显著,且仍然支持原结论:技术和劳动要素投入在员工持股模式下,对企业绩效产生的正效应最大;资本要素投入在引进战投模式下,对企业绩效产生的正效应最大。
表5 被解释变量为Tobin's Q的回归结果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研究从国企混改模式的视角出发,聚焦整体上市、引进战投、员工持股三种不同国企混改模式下,企业三种劳动要素投入对公司绩效产生正效应的区别。通过多元线性回归的实证结果发现,国企混改后,上市公司技术、资本、劳动要素投入的效率得到提升,进而提升了企业的业绩。具体而言:①在整体上市模式下,企业技术要素、资本要素投入对企业绩效产生的正影响更大;②在引进战投模式下,企业技术要素、资本要素、劳动要素投入对企业绩效产生的正影响更大;③在员工持股模式下,企业技术要素、劳动要素投入对企业绩效产生的正影响更大;④相较于引进战投和整体上市,员工持股模式下,企业技术要素投入对绩效产生的正效应最大;⑤相较于员工持股和整体上市,引进战投模式下,企业资本要素投入对绩效产生的正效应最大。本文的验证结论汇总见表6所列。
表6 假设验证情况总结
基于此,本研究拓宽了不同混改模式下,企业生产要素投入对企业绩效的正效应影响研究。过往研究多聚焦于国企混改前,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如何选择混改模式[6],只有少数文章着眼于国企混改后,从企业财务数据、经营业绩、企业绩效的变化等方面来反映混改企业取得的进步[1],但国企混改如何对经营业绩产生影响则少有涉猎。具体为:不同混改模式对不同生产要素投入效率的影响研究很少;具体某种生产要素投入效率在哪种国企混改模式下提升最多的研究就更少。
此外,以往国企混改影响方面的研究方法多以案例分析为主[10],尽管案例分析法聚焦特定公司实际运营情况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往往更深入、更贴切,但由于单个公司受到所在行业特征、管理者水平和企业禀赋等方面的限制,无法从更广阔的视角研究国企混改后,不同生产要素投入效率的变化。因而本研究采用实证的方法,通过对94个样本公司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不同混改模式下,企业三种生产要素投入对企业绩效的正效应区别。
(二)管理启示
整体上市、引进战投、员工持股是三种主流的国企混改方式。尽管市场上存在同时进行这三种混改模式的案例,但对于具体的企业来说,由于自身财力物力等资源、证券市场制度、企业实际经营情况等方面的限制,往往只能选择其中的一种或两种。不同国企混改模式下,企业的技术、资本、劳动要素投入的效率提升不同,而不同企业当下时点需要提升的经营效率又各不相同。
本研究通过量化比较不同混改模式下,企业技术、资本、劳动要素投入对企业绩效产生的正效应区别,旨在为拟进行国企混改的企业提供选择混改模式的参考。从实证结果看,整体上市对企业技术、资本要素投入效率有提升效果;引进战投对企业技术、资本、劳动要素投入都有提升效果;员工持股对企业技术、劳动要素投入有提升作用。
根据本研究的分析结果,一方面,相关企业可根据自身经营情况选择合适的国企混改方式,如医药行业知识资本贡献大、市场化程度高,多数处在初创期的企业研发新药进程关乎企业未来经营走向,采取员工持股模式后,技术要素投入提升效应最大,因此选择员工持股是较理想的混改方式;电力设备等重资产的企业生产线、设备的利用情况是决定产品质量、成本优化的关键,而在引进战投模式下,资本要素投入效率提升最大,因而引进战投较妥当。另一方面,本研究也为相关企业未来在哪一要素着重投入提供了参考意见,如某企业选择了员工持股的混改模式,那么未来在技术和劳动要素的着重投入将更大程度地提升企业绩效。
(三)局限与展望
本研究仅验证了技术、资本、劳动三种生产要素投入效率的变化,其他三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效率变化未得到验证;其次,本研究的观察单位主要是在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进行过国企混改的企业,观察值为这些企业在2016-2018年三个财年的业绩和股东持股数据,虽然2013年是本次国企混改的起点,该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要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但由于国企混改进程已久,本次混改潮对企业经营的影响与过往几次的区别还不明确,因此将2013年以前过往几次国企混改案例纳入研究作为参照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