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建设中传统文化的保护
——以漓水人家为例
2020-04-28ZHANGShanhaiZHOUShinmeng
■ ZHANG Shanhai ZHOU Shinmeng
0 引言
乡村建设的初衷是为了实现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发展,在建设的过程中,乡村经济状况有了较大的改善,同时也有很多“活”的东西正在失去,部分非物质文化正在慢慢消失,究其原因,主要是适合此类非物质传统文化存在的空间和条件正在慢慢消失,其空间诉求难以得到合乎发展规律的空间响应。
1 传统文化保护的现状及原因
传统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道互补为内核[1]。传统文化包括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两类,其中,有形文化是可以直观感受到的实体存在;无形文化则需要借助一定的外部空间以及人的活动才能体现出来,如传统技艺、规章制度等[2]。
1.1 乡村建设中传统文化的保护现状
乡村建设的初衷是为了减小城乡差距,达到就地城镇化的目的,但是城市与乡村的差距并不仅仅是经济收入的差距,还体现在教育、医疗等关乎民生的配套设施中。各地采取的不同措施进行乡村建设,也仅仅是体现在经济建设方面,大量的乡村成为工业园区和房地产,在建设的过程中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被一再压缩。
1.2 传统文化衰败的原因
传统文化的衰败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乡村的衰败,不得不承认,城市的发展大量地抽空了村庄的劳动力和新生力量,并且一步步蚕食乡村的生存空间,这种空间和时间上的侵袭使得村庄正在走向灭亡。
1.2.1 传统文化的自然衰败和损毁现象
有形的传统文化例如建筑、桥梁等,在保护后无人进行管理和修缮,导致其自然衰败,更有甚者,为了达到保护的目的,用现代的方式进行加固,显得新旧杂陈,从而导致损毁。
1.2.2 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
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使得农村居民更加倾向于城市的生活,交通、就业、教育、医疗等问题在城市中更便于解决,城镇化的发展本身就是资源、技术和资本的聚集。相比之下,城市的生活能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方式,这种普遍现象降低了农村居民对于自身文化的认同感。
1.2.3 文化侵袭与市场经济的影响
伴随经济的全球化,随之而来的是文化的全球化,发达的网络及社交媒体使得各类文化涌入到城乡居民的生活中,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年轻人开始接受外来文化,使得传统文化后继无人。
市场经济运作下追求的是更高的效率和更大的利益,这使得传统文化中的技艺相形见绌,消费者看到的更多的是性价比,而不是传统技艺所蕴含的文化底蕴,更多的农村居民选择外出务工,在城市中安家落户,农村的空心化和老龄化因此显露出来,传统技艺被工厂化替代,繁琐的制作过程被模数化取代,乡村传统文化最终随着老一代手艺人作古而逐渐消亡。
2 漓水人家简介及传统文化保护措施
2.1 漓水人家项目简介
漓水人家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灵川县大圩镇113 县道东100 m,大圩镇潮田河畔,距桂林市区19 km,是一个集文化、旅游、农业、生态于一身的旅游综合体(图1)。同时也是一个以桂北风情、古民居建筑艺术、民间传统工艺为主题的村落。其景区内建筑与周边景色相互融合,桂北村落特征明显(图2)。
2.2 漓水人家的传统文化种类
漓水人家项目具有较多传统文化存在,主要为建筑文化和传统的技艺,例如传统桂北民居、织布、古法榨油、土酒酿造等(图3),同时也存在较多的务实传统文化。这些文化实体以及文化意识共同构成了漓水人家的传统文化集合。
2.2.1 传统桂北民居
漓水人家将部分古民居建筑进行原地迁移,主要展现漓江流域的传统民居,包括龙胜、兴安山区少数民族的古建筑,古建筑的引入多数为漓江流域周边的村落。契合到漓水人家的项目选址上,尽可能地就地取材进行复制。
2.2.2 传统手工艺
漓水人家传统文化保护最大的亮点之一就是对于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主要是桂北传统手工业,例如打铁、制陶、地窖土法织布、古法酿酒等,其主要保护措施有两点:首先,将具有功能的古建筑作坊迁移到项目所在地,并尽可能地还原古作坊的环境和原貌;其次,将手工艺人重新请回到作坊中,并给与一定的经济补偿,真正地做到了留住手工艺人。
2.3 漓水人家的传统文化保护方式
2.3.1 异地搬迁
漓水人家为了达到原真性的保护原则,在漓江流域对老房子进行搜集抢救,对于房屋采用整体迁移,并对一砖一瓦都进行了编号,甚至将原有房屋的用途以及房屋主人的信息都进行了登记。在复原时,完全按照原有老房子的原貌进行复原,也包括街巷的尺度和连接方式,给人以原汁原味的桂北古村落的感觉[3]。
2.3.2 原材料取用
对于部分损坏的老房子,漓水人家在修复时采用原有材料进行修复,真正地做到了“修旧如旧”。对于不同位置的房子采用不同的材料进行修复,例如,靠近江边的房子在建设时基脚采用漓江的卵石,来自龙胜等山区的木质旧房子,在修缮时则是采用木材进行修缮,景区内大部分道路为鹅卵石铺地及石板铺道(图4),与古代茶马古道及古村落中使用材料相同,突出临江而居先民的智慧[3]。
图1 漓水人家位置图
图2 漓水人家图底关系示意图
图3 古法榨油
图4 鹅卵石步道
2.3.3 村落功能活化
原始村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给自足的个体,村落内部形成了整套的功能结构,而连接这些结构的骨架即是村落内部的道路,漓水人家在对房屋进行搬迁后,采用桂北村落原有的石板路及鹅卵石路进行连接。一方面,道路宽度满足车辆的通行;另一方面,尽量紧凑还原原有的街巷格局。为了再现村落的原有活力,漓水人家对村落进行系统性的“复活”,将老手工艺人重新请回到村落中,老艺人继续按照原本谋生的节奏来生活,当游客来访时,手工艺人们可以提供游客体验式的活动,并通过这些传统的手工艺向人们传达传统文化的魅力。
2.3.4 细节展示
漓水人家对传统建筑的细节展示做到了“从体到形”的渐进变化,从老建筑的一砖一瓦,到建筑的构建、街巷的格局,再到村落的功能分区,都展示着桂北民居的魅力所在。重要的建筑物或构筑物也是桂北民居的特色之一,例如得月楼、黄龙庙等公共建筑,甚至连古商道上特有的凉亭也在漓水人家中得以完整保存。这样的系统性展示加之每一组成部分的细节展示,使得漓水人家不但被游客们所喜欢,也得到学者、专家、教授以及土生土长的桂林人的认可。
2.3.5 针对性保护
漓水人家在对古民居进行保护时,并没有进行复制其他景区的建筑或构筑物,在把握景区核心时,利用独特的桂北建筑风格尤其是漓江流域的古民居作为整个景区的主题,即项目针对的是桂林本土建筑尤其是漓江流域的桂北民居。此外,整个景区对于传统手工业的保护,是将传统手工作坊与传统艺人进行结合,进而在一定的空间内完成对传统手工艺的展现,并将每种手工艺展示作为村落的重要环节,即景区针对手工艺保护专门设置节点进行展示。这些针对性的保护和展示方法的应用,将漓水人家打造成漓江流域内独特性明显的旅游景区,因此,在与其他景区竞争时,具有自己的旅游优势。
3 传统文化保护中的势力介入
3.1 开发商
漓水人家作为一个旅游综合体,但却在建成过程中能够逃脱完全商业化的命运,这要归功于漓水人家的开发商,在开发之初就本着人与社会的初衷进行开发建设,致力于将漓水人家开发成以生活体验和文脉传承为一体的活态空间承载体。
不难看出,漓水人家项目对于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及重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开发商的影响,开发商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决定了这类文化是否能够保留下来。开发商在对漓水人家进行开发时,适当调整营业模式,将漓水人家打造成体验式为主的项目类型。在保证一定营业额的基础上,对漓水人家内的手工艺人进行适当的经济补偿,从而留住整个景区最核心的要素,即“人”的参与,为活化整个项目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漓水人家还与古东瀑布联合形成“古东景区+漓水人家景区一日游”,进而产生一定的旅游联动价值和其他类型的带动式消费。
3.2 民间组织
漓水人家开发的过程中一直有桂林古村文化研究会的参与,研究会的主要成员为民俗专家、教授和学者,桂林古村文化研讨会是在桂林致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支持下,由一批有志于从事桂林历史文化和古村落研究的人士,自愿组成的学术性非盈利的社会团体。此类民间组织或社会团体最大的优点在于淡化官方背景,并且拥有较为先进的理念,团体成员可以各抒己见,并根据自己的研究领域对开发地的建设提出相关的前沿技术支持和专业指导,团体成员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付诸实施,古村落也从中得到了保护。
3.3 政府
作为开发商在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的过程中,难免会对自身盈利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政府在适当的时机对此类开发商进行政策扶持是很有必要的。在陕西省西安市开元名都大酒店举办的“漓江上游福地·古韵神奇灵川”为主题的旅游推介会上,灵川政府重点推荐了漓水人家等项目的内容,从而达到宣传和提升知名度的目的;并且在政府的官方网站大力宣传漓水人家项目,利用各类文化主题活动对漓水人家项目进行宣传。
漓水人家对古村落尤其是对桂北民居的保护属于异地搬迁的这种形式,也为政府部门对于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提供了一些借鉴之处,即在选择开发商时应当对开发商进行进一步的考察,尤其是对于开发商的保护开发计划书进行专家论证,在保护古村落的大前提下满足开发商的利益。
漓水人家保护开发模式如图5 所示。
4 结语
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通过对漓水人家传统文化保护方式的分析,可以从中得出一些有建设性的建议。面对快速城镇化的今天,传统文化的保护不仅需要政府政策上的支持,同时也需要开发商的参与,开发商在最终的实践行为上很大程度地决定了传统文化的去留,而社会力量的参与,尤其是学者或相关专业团队的介入,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也起到很大的作用。当这三方紧密合作时,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才能更好地进行下去,才能真正地留得住乡愁。
图5 漓水人家保护模式关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