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梗死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及可行性分析

2020-04-28

大医生 2020年24期
关键词:经颅下肢脑梗死

曹 扬 李 丹

(无锡市康复医院,江苏无锡 214000)

脑血管疾病是目前致残率及死亡率较高的疾病之一,是目前研究的重点及热点所在,也是当今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而患者出现肢体及运动功能障碍是疾病致残的主要因素[1],以往临床常通过运动疗法、药物治疗恢复患者的运动功能,但仍有60%左右的患者存在运动功能障碍[2],使其生存质量深受影响,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如何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康复医学关注的重点。重复经颅磁刺激是一种新型的神经电生理刺激技术,其在经颅磁刺激的基础上发展而来,通过刺激大脑皮质,刺激患者中枢神经,刺激其支配的局部及远端的神经功能,广泛用于神经、精神及康复等领域,其具有无痛、安全有效、无创简单、定位准确的优点。临床不少研究也证实,该种治疗方式使得患者的运动功能、认知功能及失语症状得以改善,可广泛用于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治疗中[3]。鉴于此,本次研究选取90 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经重复颅磁刺激治疗和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后的康复效果,对其进行综合报道,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7 月到2019 年12 月无锡市康复医院收治的90 例脑梗死伴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签的方式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 例。观察组男性27 例,女性18 例;年龄41 ~82 岁,平均年龄(57.34±3.65)岁;病程1 ~6 个月,平均病程(3.34±0.23)个月;偏瘫位置:左侧23 例,右侧22例。对照组男性29 例,女性16 例;年龄42 ~80 岁,平均年龄(57.45±3.68)岁;病程1 ~7 个月,平均病程(3.30±0.25)个月;偏瘫位置:左侧24 例,右侧21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偏瘫位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无锡市康复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实施。

纳入标准:①符合脑梗死伴下肢运动功能障碍诊断标准[4],且经过颅脑CT 及磁共振检查确诊;②既往无脑卒中疾病史,无严重后遗症者;③生命体征稳定,无认知障碍,意识清楚,可配合治疗及研究者;④研究获得患者及家属同意,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体内存在金属异物或植入电子装置者;②存在癫痫病史或精神病史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对其基础疾病进行治疗(降脂、降血糖及降血压),给予100 mg/d 阿司匹林(四川太平洋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51021475,规格:0.5 g)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给予20 mg/d 阿托伐他汀钙片[ 北京嘉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0258,规格:10 mg(以C33H35FN2O5 计)]稳定斑块,给予丁苯酞胶囊(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0299,规格:0.1 g)改善循环,保护神经,4 次/d,0.2 g/ 次,给予华法林(北京嘉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4247,规格:5 mg)抗凝药物治疗。对患者进行肢体康复训练,对其进行患肢关节被动及主动训练、翻身训练、肌力训练、步行训练、上下楼训练、坐位及站位平衡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等,每日训练1 h,1 次/d,每周训练5 d,连续训练4 周。其余时间指导家属对患者进行训练。

观察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采用Super Rapid 2 型经颅磁刺激器(英国Magstim 公司),线圈为直径7 cm 的“8” 字型双线圈。将患者下颚固定,取舒适体位,全身处于放松状态,调整磁刺激线圈位置,频率为1 Hz,磁刺激强度设定为90%运动阈值,刺激患者健侧初级运动皮质,深度达头皮下2 cm 位置,刺激时间为4 s,间歇28 s,连续刺激20 min,1 次/d,每周5 次,连续治疗4 周。

1.3 观察指标

下肢运动功能采用简化感觉运动恢复量表(Fugl-Meyer)[5]对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分,总分为34分,分为三级,分数越高,表示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越佳。

行走功能采用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CA)[6]加以评定,共18 个项目,每个项目评分1 ~6 分,总分108 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行走功能提升越显著。

采用脑卒中康复运动功能量表(STREAM)[7]对患者不同体位的运动及移动能力恢复情况进行评估,共30 项,10 项上肢运动、10 项下肢运动和10 项基本移动,总分为70 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运动及移动能力恢复越有效。

采用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表(ADL)[8]评定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提升情况,从进食、洗澡、修饰、穿衣、上厕所、上下楼、控制大小便等方面加以评估,满分100 分,分数越高,日常生活能力恢复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

研究数据采用SPSS 20.0 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例(%)]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行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Fugl-Meyer 及FCA 评分结果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Fugl-Meyer 及FCA 评分,较治疗前均提高,且观察组评分提升幅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Fugl-Meyer 及FCA 评分结果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Fugl-Meyer 及FCA 评分结果比较(±s,分)

组别 n Fugl-Meyer t P FCA t P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5 14.23±3.11 18.78±4.23 5.814 <0.05 72.23±7.38 81.58±7.94 5.785 <0.05观察组 45 14.27±3.10 24.23±4.56 12.117 <0.05 72.19±7.34 90.52±7.78 11.496 <0.05 t 0.061 5.878 0.026 5.395 P>0.05 <0.05 >0.05 <0.05

2.2 两组患者STREAM 及ADL 评分结果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STREAM 及ADL 评分,较治疗前均提高,且观察组评分提升幅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脑梗死导致的偏瘫会使患者运动功能下降,偏瘫侧的肢体出现活动障碍,进而使其逐渐丧失自理能力,生存质量下降。虽然临床常规的治疗技术及康复手段已取得较大进步,但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仍是康复学科面临的难题。经颅脑刺激是一种非侵入性的皮质刺激方法,其利用颅骨表面线圈中的时变电流产生磁场,通过头皮及颅骨,在脑部产生电流,使得神经元去极化,进而激活神经网络,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产生生理效应。重复经颅磁刺激在经颅脑刺激的技术上演变而来,作为一种新型的神经电生理技术,其可在同部位重复刺激,使得大脑皮质的兴奋性得以提升,重建皮质功能区域。该种治疗方式具有无痛、无创及操作简单的优点,从诊断及预后判断的工具,逐渐发展为治疗工具,是目前用于脑梗死的新型治疗手段。

采用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可调节脑血管病导致的运动皮质间兴奋性失衡的情况,低频具有抑制大脑皮质兴奋性的效果,高频可产生易化作用,同时重复经颅磁刺激可影响患者的脑血流量。低频刺激时患者同侧脑血流量减少,而对侧反之会增加,高频刺激可使得患者两侧脑动脉血流速度均得以提升[9]。此外,重复经颅磁刺激对改善患者皮质功能及代谢,调节神经元的兴奋性有着显著效果,通过以上机制使得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得以提升[10]。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Fugl-Meyer、FCA、STREAM 及ADL 评分提升幅度均大于对照组,可见重复经颅磁刺激可提升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使得患者逐渐恢复行走能力及自理能力,恢复到正常生活,减轻患者家庭负担。

综上所述,脑梗死患者采用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可行性强,能显著提升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行走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使其逐渐恢复至正常生活中,获得良好的效果。

表2 两组患者STREAM 及ADL 评分结果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STREAM 及ADL 评分结果比较(±s,分)

组别 n STREAM t P ADL t P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5 34.89±5.67 49.58±6.18 11.750 <0.05 58.32±7.23 69.58±7.80 7.102 <0.05观察组 45 35.04±5.72 59.69±6.23 19.551 <0.05 59.47±7.21 82.52±7.86 14.497 <0.05 t 0.125 7.729 0.026 5.395 P>0.05 <0.05 >0.05 <0.05

猜你喜欢

经颅下肢脑梗死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术后强化护理预防下肢骨折老年患者便秘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研究
经颅电刺激技术对运动性疲劳作用效果的研究进展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高频超声联合彩超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的认知功能的影响
脑梗死合并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行呼吸康复的探讨
DWI联合DTI技术对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评估价值
经颅磁刺激问与答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抑郁症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