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红坊:一个成功文创产业聚集区的特征

2020-04-27章衣萍

中华手工 2020年6期
关键词:文化设计

章衣萍

红坊,又名新十钢红坊文化创意园,是由原上海第十钢铁厂改造而来。从2005年到2016年,它历经了由不同价值目标驱动引导的两轮城市开发。红坊项目的第一轮改造,源自上海市政府打造市级文化地标的诉求,在以政府主导、多方协作的前提下,突破常规地实现了以轻资产租赁为基础,由专业机构参与的再生模式,实现了由工业厂区向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转变。经过12年的运营,红坊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地标,也带来了整个地块及周边土地价值的迅速增长。

对于红坊项目带来的精神力量,不只是一个雕塑艺术中心或者是一个艺术家群落那么简单,而是整个变化过程能够让更多的人接受与参与公共社区的建设。

从一组钢铁厂房与仓库到一个艺术文化街坊,对工业建筑空间的重复利用是红坊改造中的重要原则。建筑的改造设计结合了对原有结构的加固以及新功能的使用,综合采用插层、加建、房中房等手段实现了适应展示与办公的新空间组合。红砖被作为改造中的主要材料与部分保留的结构构件,成为具有场地记忆的形式语言。

为结束上钢十厂关停之后近十年的半废弃与无序使用的状态,项目合理确定、植入符合工业遗产特征、价值以及城市发展对该地块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预期的新使用功能和活动,以文化艺术展览与创意设计为主,配合教育、休闲、办公等辅助功能。

在对现有工业建筑进行修复与价值再现之外,红坊的改造充分利用了原来位于厂区中央的堆场用地,将其变成一片有着地形起伏变化的城市草坪。草坡之上兼具雕塑展陈与活动聚会的功能,草坡之下又增加了商业配套,从此变废为宝,在空间与功能上都满足了当地城市公共活动的需求。

红坊文化团队承担了整个厂区的保护与修复,也包括了项目可行性研究、保护性再利用研究、施工及后期运营、城市公共互动等多层次的内容。其中由红坊提出的围绕文化与公共艺术主题的核心很好地结合了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存量用地再用的需求,同时实现了工业遗产保护与再生的目标,并达到一定程度上经济、社会、文化效益之间的平衡与互补。

对话郑培光

Q:红坊是一个很特殊的城市再生案例,其中最有特点的是它在场地环境上的不断更新。作为红坊文化的创始人,您是如何思考创意产业园区设计的?

A:红坊项目的规划并非由单个建筑师或设计事务所完成,也并非按照一个一次成形的蓝图建设,而是经历了一个集思广益、集合多方参与的设计与动态化的改造过程。其中参与设计的各方包括项目投资者、运营管理方、历史建筑保护专家、不同的设计机构,还有许多潜在的园区租户。通过那么多人协商和磨合出的结果具有更高的针对性、灵活性和适用性,这满足了艺术创作领域工作者对个性化与空间灵活性的要求。红坊的设计是一个自然生长的过程,并没有在最初就形成不可改变的规划方案。而且,这个过程在十年中一直在持续,这应该就是红坊在规划策略上的成功。当然,在这个看似一直变化的过程中,核心始终未变。

红坊文化的团队与参与设计的合作伙伴们都一致认同——要让建筑改造的方案在可控范围里留有让不同人群发挥的空间看似不费力气的自然生长,内质其实是深思熟虑地精心规划和遵从初心的运营模式。在红坊,不论是场地的硬件规划,还是有亲和力的氛围营造,其过程都坚持一个原则——保留最有文化价值的每一处肌理和结构,选择并整合最好的文化内容,让它们在这里自由生长。

Q:从一位运营者的角度,您认为红坊成功的关键在哪里?

A:成功的商业地产运作时通过整合热门的消费内容,并对其进行不断复制产生经济价值回报。但是创意园区属于城市再生类地产,红坊做的是文化业态,其核心是从文化角度塑造项目的主题与个性,并由此挖掘可以与文化共同成长的经济价值。所以红坊将自身的核心内容定义为文化,而非纯粹的商业。在这里你看不到很多品牌商家与商务机构,而是以城市雕塑、现代美术馆、画廊为代表的一批文化载体,这些虽然与城市的日常消费无关,也不是奢侈品,但却是精神文化的金字塔塔尖。

像“雕刻时光”咖啡厅、瑞典书店、雷艺术工作室等,都是一群具有独特文化运营思维的商家,他们大部分在入驻红坊前就在“圈内”小有名气,在红坊中更是找到了具有共同语言的合作者与客户群,通过在红坊内不同客户之间的推荐,进一步获得适应企业发展的环境。在红坊,也有很多客户也是项目改造过程中的重要合作伙伴,更是朋友。比如水石设计,在红坊办公了十多年,双方一起合作的项目几十项,如今已经成为了红坊文化的主要投资方。在与园区客户的各种合作中,因为有相同的价值观作为基础,把对方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已经成为一种常态。这种区别于传统商业模式的关系,是红坊文化所致力营造的產业培育生态系统。当商业地产项目都在打文化牌的时候,红坊则刚好反过来,用商务来提升园区的文化,让红坊的文化有长期的受众群,并能够形成相互联系的网络,起到共同传播共同发展的效果。

猜你喜欢

文化设计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何为设计的守护之道?
《丰收的喜悦展示设计》
谁远谁近?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