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调标桶试验需要注意的几点事项

2020-04-27李明金曾强

垂钓 2020年4期
关键词:电子秤浮标篮球

李明金 曾强

调标是垂钓的首要技术。调标桶试验是浮标性能验证、调钓法检验,以及研究钓组系统灵钝等问题最常用、最方便的方法,很多理论都可以方便快捷地通过调标桶试验得到直观验证。

可以说,调标桶试验是做钓组研究最重要的工具之一。但是,如果我们忽略了试验过程中的一些必要细节,试验结论就会误差过大,甚至得出完全错误的结论。因此,我在专栏的开篇先来说说这个问题。

一般来说,调标桶多被钓鱼人用来做下面的试验:

首先就是看看标目变化与钩饵的水下状态的改变量之间的关系,即以水面之上可见的标目来推断水面之下看不见的钩饵的水下状态,最常见的就是“调x目钓y目”时,钩饵里有多少比例的重量是“到底”的,是为底面所承担的,又有多少比例的钩饵是悬浮着被浮标所受的浮力承担着的。这部分内容属于调钓法的范围。包括后期捋标对钩饵的水下状态的改变量的判断,也可以用调标桶试验得出结论。

当然,仅仅以调钓目差作为钩饵的水下状态的判断依据是不够的。比如换了钩或者换了饵,特别是换个尾径不同的浮标,同样的调钓目差,钩饵的水下状态会差别迥异。这部分的内容我将在随后的文章中深入探讨。

对于这种情况,还是钓点现场实测更准确一些。这不仅仅是因为水的密度不同,主要是风线现场切水符合实际目数,不至于出现调标桶试验时的较大误差。如果做调标桶试验,宜在下钩饵到底时,从标座处往上留出超过钩距长度的风线后,将其剪断,以避免风线搭过桶沿,造成标目误差。在小钩、轻饵、标尾径较细的情况下,风线搭过桶沿造成的标目误差甚至可以使“一悬一沉”的钩饵状态变为双钩饵全悬浮,即误差可达钩目加饵目之巨。

另外,眼见未必为实。比如,将600克的篮球置于地上的电子秤上,毫无疑问,篮球压电子秤的的力就是600克。不过,你所看到的却只是不到篮球最大横截面积十分之一的一小部分球面接触到电子秤。如果你拿一只弹簧秤,用599克的力往上牵拉这个篮球,此时弹簧秤的读数就是599克力,而电子秤的读数则从600变为1。但是,你所看到的篮球还是那么一小部分面积“毫无变化”地“接触”在电子秤上。也就是说,我们的肉眼不能看到这个篮球从全部重量“到底”的状态,变成绝大部分重量“悬浮”,只有微乎其微的重量“到底”的状态这一巨大的变化。可是,电子秤和弹簧秤是不会骗人的。而等直径、逐目等长的标目标体就如同精确的弹簧秤(后面的“震荡合成”一文中的“标目弹簧”将会阐述),它就像篮球实验里那个往上牵拉篮球的弹簧秤一样精准,丝毫不差。比如,双空钩调4目,钓2目。不挂饵,如果往上捋標看到标目变为6目,则确定无疑是下钩到底了。虽然你也许看到的是下钩并没有“全部”到底,可能钩柄处的子线还牵拉着下钩,使其“悬浮”着。正如你不能要求一个圆滚滚的篮球变为薄片摊开压在电子秤上才说这是在称量它的重量、确定它处于“到底”状态一样。

又比如,如果饵目为3目,只挂下饵,全悬浮时标目为1目,往上捋浮标使标目变为1.1目时,就可以看到下饵“轻触底”,然后继续往上捋浮标,直到标目变为6目,你看到的下钩饵好像也没多大变化。如果你用圆球代替下饵,在标目从1.1目变为6目的过程中,你能看到的几乎都是下饵那个圆球下部很少的面积“接触”底面,甚至连下钩子线都持续保持着垂直(只要钩饵有悬浮的部分,其子线则必定垂直受力)。只有当标目变为超过6目(调目加钩目),你才会明显看到下钩子线渐弯,也就是才能通过肉眼确定下钩饵是真的全部到底了。而在下钩饵从刚“轻触底”直到“全部到底”的过程中,肉眼都无法确切分辨出钩饵到底或者悬浮的比例,但是钩饵的水下状态却从“轻触底”的近全悬浮状态变成了“一悬一沉”的状态。人的眼睛的确看不到这个变化,而鱼却能感知钩饵重量的差别,这也是大家孜孜以求钓组灵钝的原因之一。

我再来说一说排水浮标和细尾浮标。排水标和标尾直径1毫米以下的细尾标,受表面张力及毛细现象影响较大,导致标尾可在超过1目的范围任意悬停,也就是误差超过1目,我们可以在水里加点洗涤液来减少表面张力作用。另外,在实际垂钓的过程中,钓手在抛投钓组抛后大多有拉竿压风线的动作。我们来看看压风线前后排水浮标的状态。在压风线前,排水标从下部进水,一压风线,标尾一旦入水,水就会从标尾顶孔灌入中通管,中通管内上下两段水柱间就会夹入空气。由于抛投压风线的时机不同,夹入的空气量也不等,这就导致调目或钓目忽高忽低,难以稳定。所以,用排水标做调标桶试验,提拉或按压标尾模拟鱼吸饵的力时,尽量不要让标尾顶孔进水。在实际垂钓时,钓者不妨等钓组到位停止后再压风线。

调标桶试验也可以对比两支浮标的灵敏度。

通过调标桶试验对比两支浮标的某一个具体参数对各自灵敏度的影响时,我们首先要清楚,正如人不能同时踏入两条河流一样,做这样的对比试验,两支浮标不能有两个及以上不同的特征参数。具体来说,如果想对比标目粗细导致钓组灵敏度差异的大小,就只能找这样两支浮标——它们除了标尾的粗细不一样,其余所有组成部分都要一样,包括标肚、标脚、吃铅量等全都要一样。如果是对比吃铅量不同的两支标,则除了吃铅量不同,其余指标都必须完全一样,包括标尾、标肚、标脚都必须是一个模子出来的。此外,铅皮卷在铅皮座上的形状也要相同。如果标目不一样粗,吃铅量也不一样,就很容易得出标目粗的浮标更“灵”的谬论。

当然,若不是为了研究特定参数对浮标的灵敏性的影响,钓者完全可以直接对比两支浮标的灵敏度。不过,对比两支浮标的灵敏度的前提是,模拟鱼吸饵的力应该一样大。如果模拟鱼吸饵的力差别很大,就相当于给这一对比试验额外添加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这就必然导致对于另一个考察因素的判断出现失真的情况。模拟的方法无外乎有两种,第一种是在水下给钩饵或铅皮座一个相同的力,另一种是提拉或者按压标尾使标目(钓目)与调目不同,产生浮力差。第一种对于普通钓手来说难度较大,我们多用第二种。这里需要重点注意的是,如果你所对比的两支浮标的标目粗细不同,那么提拉同样高度时,模拟鱼吸饵的力就会差别很大。比如,一支浮标的标目直径为1毫米,另一支浮标的标目直径为0.7毫米,横截面积比接近2倍,如果都提拉同样的高度后松手,让它们下落入水再冒出,其实就已经在试验条件上给予了两支浮标的钓组多至两倍差异的鱼吸饵的力,这样的对比试验显然毫无意义了,由此得出“粗尾浮标更灵”的结论当然就是谬以千里了。

我曾看过一位知名大师对两支浮标做对比试验的视频。当时,我并未找出破绽,后来我发现了他的问题所在——他使用的两支浮标的标目粗细不同,但是提拉到同样的高度后松手,视频里那个粗尾标跑得明显要快一些,然后他宣称那个粗尾标更灵。其实这只是他所模拟的粗尾标上鱼吸饵的力增大了罢了,这已经不是一个有效的试验了。

所以,对标目粗细不同的两支浮标做对比时,我们首先要算出其标目横截面积比(标尾径比的平方),提拉或者按压标尾的长度比与其横截面积比成反比。以上述案例为例,如果从调目处提拉标目直径为0.7毫米的浮标6厘米高,那么标目直径为1毫米的浮标只需提高3厘米即可。注意,这是在调目相同的基础上。比如,原来两支浮标都调4目,1目长度都是1厘米,标目直径为0.7毫米的浮标从标目出露水面4目的调目提拉至标目出露水面10目(4+6=10目),那么标目直径为1毫米的浮标只需从标目出露水面4目的调目提拉至标目出露水面7目(4+6/2=7目),这样才能使标目处的标体的“浮力增量”相同,也就是满足了“模拟鱼吸饵的力相同”的试验前提。我再次重申,如果是直接对比各个参数都不同的两支浮标,切忌用提拉标尾至同样的高度后松丢手、看哪支浮标降得快就断言哪支浮标更灵敏的方式进行对比,而是必须先将提拉高度按照标目直径比的平方的倒数进行计算,即必须让模拟鱼吸饵的力相同,方可进行对比(详见下图)。

在此,我还要说一个特殊试验:如果想对比铅皮形状的不同导致钓组受到水阻不同,從而使钓组灵敏度发生差异,则需要在使用完全一样的两支浮标的前提下(即标尾、标肚、标脚,包括吃铅量都毫无差别),在其中一支浮标的标脚以正常的方式将铅皮卷成圆柱形,另一支浮标的铅皮修剪成下圆上尖的形状,卷成流线形。需要注意的是,“流线形”表面要尽量光滑,不可起楞,否则就失去了对比的意义,因为它的迎水面与圆柱形的是一样的,甚至更大(因为两端修剪,使得中间加粗),流线形铅皮需要两端“光滑圆润”。

其实,从浮标本身无灵钝的观点来看,我们对比的只是浮标作为钓组系统的灵敏度的测量工具的性能。关于这部分内容,我将在后续的文章中阐述。

如果没有搞清楚调标桶试验的上述几个注意事项,得出的一些结论就不是真相,甚至完全是谬误。

         总结

1.在钓点现场调标比在调标桶调标准确。

2.做调标桶试验需要剪断风线。

3.眼见未必为实,用标目变化推断钩饵的水下状态比肉眼所见更可信可靠。

4.如果测试的是排水标和标尾直径1毫米以下的细尾标,我们可以在水里加点洗涤液来减少表面张力及毛细现象的影响,以使试验数据更准确。

5.做针对某一具体参数的对比试验时,一次只能考量一个参数,且其他参数必须完全相同。

6.如果对标目粗细不同的两支标进行对比,通过提拉或者按压标尾的方式模拟鱼吸饵的力时,要先算出其标目横截面积比(标尾径比的平方),提拉或者按压标尾的长度比与其横截面积比成反比。

7.如果想对比铅皮形状所受水阻的差异,两支浮标需要完全一样,其中一个的铅皮两端要修剪成“光滑圆润”的流线形。

8.调钓方法只是影响鱼获多少的诸多因素中的一个,但它属于最基本的技术因素。

猜你喜欢

电子秤浮标篮球
浅谈浮标的吃铅比数值
浮标吃铅量和“灵敏度”的关系
称称你有多爱我
提问:夏天天热,钓鲢鳙应该钓深还是钓浅?
提问:冬钓轻口鱼如何选择浮标?
快乐篮球进山乡
拍篮球
一样就对了
基于无线传输的电子秤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