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开放式教学
2020-04-27卞玉琴
卞玉琴
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以儿童生活为轴、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儿童的自主探究为主的综合活动课程,因此它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综合性的特点。基于学科特点,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开展开放式教学研究,给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实施开放性的任务型教学,可以启发诱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道德与法治课与其他各学科以及学生的行为养成、生活环境等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而学生的学习離不开他所生活的环境制约,因此,我们从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环境入手教学,谈谈在学生熟知的地域文化背景下,如何进行开放式课堂教学。
一、教材处理的开放性
1.教材创编,打破教材局限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取舍。由于各个地区、各个学校、各个班级的学生是存在差异性的,因此我们不妨打破教材局限,从学生生活的地域环境入手,选取学生身边的事、物为题材,进行教材创编,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里展开探究,学得轻松、习得自在。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洪水》一课时,长江、嫩江和松花江所发生的特大洪水对于我们福建的学生来说是遥远的、陌生的,如果在教学中直接用这个素材进行教学,给学生的震撼和触动是肤浅的。而对于闽江边长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闽江的洪水是熟悉的。于是在教学中,教师大胆舍去了教材提供的素材,将2008年震惊中外的闽北6.18洪灾素材移入课堂。这场洪灾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他们中很多人都经历了当时触目惊心的场面,有的同学的家就是在这场灾难后的废墟上重建的,学生对洪灾的认识早已藏在了已有的知识经验里。教学伊始,出示6.18洪灾画面,立即触动了学生心弦,他们个个跃跃欲试,谈见闻说感受。在这样真实的课堂里,学生已然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是生动的、活泼的。
2.教材整合,丰富教材内容
教材整合是以教和学的实际为依据,系统地重组教材,包括教材顺序的调整和内容的增减,打破了学生对教材的依赖和思维定势。进行教材整合旨在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学习资源,拓宽学习和运用领域,实现教学内容、教学空间、教学方法的全面开放,使全体学生在相同或不同学习内容、不同学习方法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和有机整合中开阔视野、熏陶情感。在道德与法治学科里,尤其注重对学生的思想塑形,应根据现有教材所提供的内容是否满足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适当添加与删减,以更加符合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例如我校的黄老师在教学五年级《吃穿住话古今》的“中华食文化”一课——“美食”这个环节,就将中国大江南北的美食与“南平美食”这一学生熟知的地域食文化的内容进行整合教学。课堂上,学生呈上家中父母准备好的家乡美食,大家共同品尝,此时尝到的不仅是美味,更是浓浓的家乡情。这样的教学,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渗透着浓浓的爱家乡、赞家乡的品德教育。
3.教材拓展,拓宽教材外延
教学中要善于以教材为原型和范例,在依托和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度的拓展和延伸,挖掘教材的深层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功能。教材提供的事例大多离学生的生活已经很远了,因此,我们可以在教学文本内容之余,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进一步拓展教学内容,给学生更深刻的教育启迪。
例如,我校的应老师在教学五年级《我国的国宝》中“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一课,在引导学生认识了许多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之后,又引入了让闽北人自豪的世界双遗“武夷山”的相关知识。一石激起千层浪,通过视频的介绍,学生进一步明白了我们身边就有“世界遗产”,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更深了、意更浓了……
二、教学空间的开放性
道德与法治课是与学生现实生活以及社会经验密切联系的课程。在教学中,我们要回归生活,重视学生的生活价值。《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也强调,“课程的教学时空不局限于课堂和学校”。课堂的时空是有限的,但是品德养成、社会性的发展是无限的,我们可以因地制宜地利用现成的环境资源开展教学。
1.走出班级,亲历体验
作为一门实践性学科,课堂的学习已不能满足学习的需求,学生只有走出班级进行体验,方能有所收获。例如教学《试种一粒种子》一课,城区的学生大多无法感受果子是怎样由一粒种子成长而来的。我们在教学这一课时,可以利用校园中的红领巾小花圃,带领学生到花圃一起松土,并将课前已经浸发好的辣椒种子种下。之后每天两名同学到花圃浇水、施肥,并做好成长记录,同学们也可以利用上学或放学的闲暇时间到花圃旁观察,见证它们的成长。当他们亲手摘下一颗颗红辣椒时,如获至宝……这样一堂在课外完成的教学,无须老师侃侃讲述,学生即自主体验到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快乐。
2.走进家庭,亲子互动
品德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家庭作为孩子初始性的不可选择的社会初级群体,担负着孩子社会化成长的重任,因此家庭教育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是学校教育无法替代的。道德与法治教材里很多内容的学习都须要家校配合,因此,老师要提前布置好各项要求,让学生在家中与家长一起完成。例如在教学《相亲相爱的一家人》一课时,老师就布置家中的学习任务:学生——仔细感受一下平时家里的人是怎样爱你的;家长——认真观察一下孩子是怎样爱你的。一段时间后,家长与孩子互相交流是怎样爱对方的。在沟通交流中,双方体验到相互间的爱是这样的细微,这样的暖心,更加增进了亲子感情。同时还让家长们收集相关视频,带到班级分享。这样无声的教育悄然在学生心中种下了爱父母、爱家人的种子。
3.走向社会,自主熏陶
道德与法治学科强调在儿童经验的基础上发展其认识社会、参与社会、理解社会、适应社会的技能。因此,我们要让学生置身于他们生活的社会大环境,通过体验、探究、解决问题的多种形式,让他们自主习得如何做一个社会人。例如教学五年级《我们家乡的环境》一课,课前老师要求学生对家乡的环境进行调查。在家长的带领下,学生来到自已熟悉的环境里,采集到了各种各样的有关环境污染的素材,再和记忆里儿时的生活环境作比较,痛心地发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也深刻感受到了治理环境迫在眉睫。有的学生还到相关部门去了解当地政府是如何处理污水废水等,这样不仅为本课提供了丰富的原始教学资料,在采访情况、收集材料的过程中,学生深受触动,自然而然地增强了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形式的开放性
1.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活动性,保证了课堂是灵动的、不拘一格的。
新课改提供了多种教学方法,我们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与学习特点采取讲授法、游戏教学、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式来完整地达成教学目标。
如教学《中华食文化》时,我们在探究食物文明环节开展了五个系列活动。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课前安排学生收集整理有关食物的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探究性学习中自主建构知识。活动一:食之有具——筷子。这个环节运用情境教学法,学生们现场演示使用筷子的礼仪,让学生“如临其境”直观体验,深入理解教材。活动二:食之有故——典故。采用故事教学法,让学生现场讲述饺子的来历。在故事情境渲染下,饺子又多了一番文化味。活动三:食之有谱——菜谱。采用竞赛的教学形式,抢答八大菜系知识,大家奋勇争先,活跃了课堂气氛。活动四:食之有趣——趣味。采用讲述教学法,请父母是厨师的同学结合视频介绍鱼的各种烹饪方法,一鱼多吃更是让学生跃跃欲尝。活动五:食之有情——乡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小组合作制作美食小报,通过对学生的合理分组以及成员的分工,确保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自主性。一堂课下来,根据教学内容,合适选取,多元组合,力争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2.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实践性课堂要求以学生为主,因此多种学习方式并存是道德与法治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在教学《我们的母亲河》一课时,让学生看一看黄河壶口雄伟壮观的瀑布,激发学习兴趣;听一听《长江之歌》,“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在音乐声中整体感知长江的刚柔气势;问一问“为什么把长江、黄河称为母亲河?”碰撞学生思维火花,激起课堂千层浪;说一说“你对养育你成长的家乡母亲河的情感”,深化感悟,培育浓浓家乡情;找一找祖国母亲河在版图上什么位置,福建的母亲河又在版图的什么位置,体验我们生存的这片土地之广袤……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与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架构了一个立体的课堂,多感官、全方位调动学生主动地参与每一个课堂活动。
四、评价方式的开放性
该学科评价强调“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包括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学习结果三个方面。如果只局限于知识层面上的评价,那就失去了学习本学科的意义。还要关注学生的品格形成过程以及最终落实到学生的行为养成、思想观念改变等多方面,因此我们要全面加以评价,促学生树信心。
新课程倡导,儿童既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所以要改变原有单一的评价机制,建立既有教师的评价,也有儿童的自评、互评,还有家长及其他有关人员参与的评价机制。我们在评价中可以采用卷面基础知识的考查与学生在校、在家、在外一日常规评比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让老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多元化的开放性评价形成最终的评价结果。
1.在校评价,争做好学生
学校评价的主体是教师,评价的内容包括期末对学生学科知识的卷面考查、教师对学生平时在校的思想行为评价。教师的评价是从宏观角度对学生在校的知识学习与思想表现进行整体性的评价。
2.在家评价,争做好孩子
道德与法治课中有一些内容是要求学生在家里和家长共同完成的,同时为确保孩子在校在家行为的一致性,更需要家长的配合教育。在这个环节里,主要以家长评价为主,师评、自评、互评为辅。让家长参与孩子的日常过程性评价,关注到孩子的成长与进步,了解孩子在品德方面的发展情况,调整家庭教育的策略。孩子在家长面前也可以体现自己的进步,多一些愉悦的体验。
3.在外评价,争做好公民
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评价机制,最终是为了培养一个走向社会的有着健全品格的小公民,因此学生在外评价不可或缺。学校根据本校学生的学情以及生活的周边环境因素,制定学生在外的常规要求,由老师、家长、学生结合平时的所见所闻进行综合性评价。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使被评价者从被动接受评价逐步转向主动参与评价,同时,让家长、同学、教师等共同参与,使评价更互动、民主。这样的评价客观真实,全面地反映了孩子的成长和进步,使评价真正成为了教师、儿童、家长共同合作进行的有意义的建構过程。
参考文献
[1]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德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道德与法治教师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 夏小兵.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开放式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06)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