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时计划中的知识点与方法

2020-04-27孙喜和陈昌福

中国学校体育 2020年2期
关键词:转体研讨落地

孙喜和 陈昌福

编者按:本期话题研讨是续《案例研析》栏目关于“如何合理制订单元计划”系列的第19次专题研讨,以“水平三平衡与支撑类动作教学单元之用‘身体的部位平衡'课时计划探讨”为主题,特邀浙江师范大学孙喜和教授带领一线体育教师共同探讨单元计划之下的具体课时计划设计思路。为了达成“设计并展示一套体操平衡动作组合”的单元目标,对“不同身体部位支撑的平衡”课时设计进行探讨。研讨过程中,针对不同状态下平衡的理解、教材选取的价值、评价的维度及操作办法、课时目标的有效达成等方面深入交流。研讨教师结合个人的教学经验和案例,围绕本期话题研讨主题,分别从知识点与教学方法、不同阶段平衡动作类教学内容的设计、评价前置反思课时教学设计、基于人体技能螺旋上升的发展规律设计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以期为一线教师设计平衡类教学内容提供思路。后续《案例研析》栏目将继续就本系列专题进行深入研讨,请各位教师继续关注,并积极参与(参与话题研讨:http://bbs.jsports.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0078&extra=page%3D1)。

2019年12月,笔者有幸作为评委参加“长三角地区高校教师智慧教学大赛”的工作,观看了20余位高校体育教师的参赛作品。总的感觉是理论课教师的知识点表述非常清楚,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直观明了,相反,术科教师在这一方面就比较欠缺。分析其原因的时候,会发现理论课教师所使用教材成熟与系统是重要原因,比如《运动心理学》中的注意广度与深度问题,既可以追踪到母学科的心理学理论,又可拓展到运动中的各种观察现象中,诸如射击的注意特征、足球场上的注意特征等,并且所用方法一看就懂,一做就明白。而诸如《太极拳》等术科教学,只能看到为了教动作而教的现象,课后询问学生,得到的回答基本是不知所学为何物。这种现象不只存在于太极拳,其他诸如篮球、排球、足球教学中都出现过这种情况。大赛中尚且如此,日常教学呢?

当然理论课与术科课有不同,但对知识点的把握和方法的使用应该具有规律可循,教师应该针对知识点,有足够的方法去让学生体验、操作,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握知识。

本期话题针对第37期“支撑与平衡类动作单元教学设计的探讨”设计了水平三“支撑与平衡”单元第3课时的课时计划。设计者的意图是通过肩肘倒立、燕式平衡、跳转180°~360°3个平衡动作作为教材,将体操中的平衡动作的动作概念、动作原理、运动价值以及运动美的欣赏等知识传递给学生,达到传承运动文化的目的。体验到以脚为支撑点的燕式平衡、以肩为支撑点的肩肘倒立动作和起跳—转体—落地(跳转180°~360°)動作的由动到静的落地平衡动作来完成完成一组难度更高一级的“类似”或“相关”的动作群,以实现“设计并展示一套体操平衡动作组合”的单元目标。

是否达到了这个目的呢?从课时计划来看,很显然没有达到这个目的,其理由如下:

一是,从目标规定来看,其中的第2点是“通过平衡动作的学练,能独立或在保护与帮助下做出规定的动作姿态,能完成平衡和重心的流畅转移以及在方向、速度和程序上的变化”,这里明确规定了在完成平衡动作的基础上,完成“流畅转移”的知识点教学,并让学生能够完成这些动作。但在课时计划中,却没有看到有关“流畅转移”的具体说明。

二是,从课的结构上看,准备热身(7min);技能学练(20min,包括扭转平衡的跳转180°~360°、单足平衡的燕式平衡和肩肘支撑平衡的肩肘倒立3个部分);技能拓展(10min,包括前滚翻直腿坐—肩肘倒立—前倒成蹲立—跳转180°—燕式平衡—成直立;燕式平衡—前滚翻—肩肘倒立—前倒成蹲立—跳转180°;燕式平衡—跳转180°—后坐成肩肘倒立—前倒成蹲立等3个组合);身心放松(3min)。

可以说,如果按照“流畅转移”这个知识点展开教学,很显然对此知识点并没有进行教学的安排,却把重点放在了3种平衡动作的复习上,只是最后给出了组合的练习方式。这种安排缺少对知识点的解读、分析和理解,尚有要改善的点。

三是,从教学的手段和方法看,教师只是在引导学生做很多动作,没有给出明确的指导方法。如在“扭转平衡:跳转180°~360°”这个练习中,教师只是给出了“练习1:你能原地跳起并平稳落地吗?重复做3次;练习2:你能原地跳起转体90°并平稳落地吗?重复做3次;练习3:你能原地跳起转体180°并平稳落地吗?重复做3次;练习4:你能原地跳起转体270°并平稳落地吗?重复做3次;练习5:你能原地跳起转体360°并平稳落地?重复做3次;练习6:你能闭上眼睛重复练习2~4的动作吗?各做3次”这样的6个练习,并未对6个练习做出解读、分析去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尽管从文本解读的角度来看,还有解读不完全的地方,但不能不说,案例本身对知识点和传授这种知识点的方法上,还存在着理解偏差。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教材加工的角度来讲,教师如何理解所传授内容是根本点。如,就支撑与平衡这个内容来讲,其知识点有静态平衡与动态平衡,有单人平衡动作和集体平衡动作;有由动态到静态的平衡(诸如跳马动作的落地动作、单杠落地动作等),有由静态到静态的平衡(如慢起手倒立),更有不同水平高度、不同人数的组合平衡等很多的平衡动作。如何把握每种平衡动作的知识点,都属于体育教师理解教学内容的问题,这一点,目前还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建议对此进行深入思考与研究。

另外,即使我们对一个知识点有了深刻认识,那么,如何通过最简单直接的方式让学生接受就是“教材加工”必须考虑的问题了。一个西红柿、几个鸡蛋再加上必要的辅料,不同的人可以加工出不同的菜品,即使是加工出同一种菜品,不同的人加工出来的菜品味道也不一样。这就是所谓的教材加工,加工后的产品是学生直接使用的手段和方法。从本案例来看,这一点也欠缺较多,有待改善和提高。

可以说,教学不是简单的练习和运动负荷的堆积,是一种知的传播过程,对于知的理解和加工是体育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否则,体育教育教学就会变成练习和锻炼课,“真”的体育课就会消失,这是对体育教育本质的一种歪曲和错误。

猜你喜欢

转体研讨落地
我国首创大跨度T构耐候钢钢箱梁转体工艺
4.6万吨!我国刷新桥梁转体世界纪录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我国桥梁转体刷新世界纪录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网络研讨”实现教师多元发展
美联储加息终落地沪指冲高震荡走低
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