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影视作品后期剪辑中的转场技法
2020-04-27李承昊
摘要:当前,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影视作品逐步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休闲娱乐方式。与此同时,随着人们审美观念的转变,对影视作品的标准也随之提高,因此,提升影视作品后期剪辑质量显得尤为重要。转场是影视作品后期剪辑中的关键环节,其可控制作品节奏,引导情节发展,本文试对转场技法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影视作品 后期剪辑 转场技法
一、转场技法概述与特征
(一)转场技法概述
1.交叉叠化的基本特征
交叉叠化又被形象地称为“淡入淡出”,特点是上一组镜头画面渐渐模糊化和透明化,直至消失在观众的视野,同时下一组镜头画面渐渐明晰化,两组不同的画面、两段不同的故事情节自然地交叉叠化。
交叉叠化常常用于对同一场景中,同一人物的空间位置变换的特写。例如在拍摄一段男女主人公在花田嬉戏的场景,第一组镜头是女主人公低头轻嗅花香,男主人公在后面呼吸新鲜空气;第二组镜头是男主人公将手中的鲜花温柔地插在女主人公的耳鬓,借由此技法营造出唯美浪漫的氛围。
交叉叠化也偶尔用来描写人物的想象空间和回忆画面。例如经典影片《泰坦尼克号》以女主人公罗丝的回忆开篇,多次涉及泰坦尼克号出海场景与即将沉没大西洋场景的切换,让观众在感动男女主人公坚贞不渝爱情的同时,也惋惜世纪游轮的沉没。
2.黑场过渡的基本特征
与交叉叠化不同,黑场过渡的特点是在上一组镜头画面完全淡化与下一组镜头画面明晰化的过渡期,有一个呈现黑屏的阶段。从某种角度来说,黑场过渡等同于在交叉叠化的过渡阶段插入一个黑屏画面。黑场过渡与交叉叠化最显著的差异就是用法。黑场过渡更多地用于段落的衔接。例如表示两段故事情节之间存在较长的时间过渡,可以采用黑场过渡的方式,并加以文字赘述,使时间过渡更加自然。例如电影《烈日灼心》中,影片开篇从水库灭门惨案过渡到七年后看似平静的生活。这种刻意粗略化的剧情介绍使整部影片悬念迭起,吊足观众的胃口。
3.白场过渡的基本特征
白场过渡是指镜头画面渐渐明亮,直至全白,之后又慢慢变暗,恢復到正常画面的亮度。这也是白场过渡与黑场过渡的相反之处。当前,穿越剧深受观众喜爱,而白场过渡也是穿越剧较为常用的转场技巧形式。例如影片《夏洛特烦恼》就采用了白场过渡的方式,将时光带回到1997年主人公的高中时期。
4.裁剪式转场的基本特征
裁剪式转场是近年来影视作品后期剪辑中应用较为普遍的转场方式。通过裁剪画面的方式实现两个场景的切换。通常情况下,裁剪式转场多应用于喜剧影片和综艺节目中。以徐峥导演的贺岁喜剧《人再囧途之泰囧》为例,王宝强饰演的王宝偷偷溜进黄渤的房间想偷走护照,结果误打误撞把黄渤打晕。当黄渤醒来后,并未察觉异样。此时,采用平移特效的方式,将镜头画面切换到黄渤飞奔火车站的场景,实现两个空间场景和两段故事情节的自然过渡。
(二)转场特征
其一,相似性转场,即利用两个场景的空间位置相似性、事物形象相似性、外观形状相似性和主体色彩相似性等,保证视觉感官的连贯性和情节转场的流畅性。
其二,利用特写镜头转场。无论上一个场景画面是什么样的形态,下一个场景画面都以特写镜头作为开篇,呈现出间隔场景的艺术效果。
其三,利用遮挡元素转场。这种转场方式也被称之为挡黑转场,即镜头画面中主人公被某一物体遮挡,当再次恢复正常画面后,完成空间场景的转换。按照遮挡方法的差异,可将其划分为如下两种:第一种,遮挡主体从场景的主体前略过,挡在场景之前;第二种,场景内前景短暂地挡住画面中其他物体,当画面被全部挡住时,也就是镜头场景的转场点,实现时间和空间的切换。
二、合理的转场方式选择
尽管转场技术不能直接左右电影的整体走向,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合理的转场可以增强电影的观赏性,深化其艺术内涵。为此,在影片筹备拍摄阶段,剪辑师就要确定好转场内容。客观地说,无技巧转场比技巧转场的要求更高。为此,确保转场连贯和流畅,就更容易被观众所接受。总之,转场的应用必须充分考虑观众的视觉感官体验和情感体验,且符合故事情节自然逻辑。在影视作品后期剪辑过程中,选择恰当的转场技术形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情节的连贯性、趣味性,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影视作品后期剪辑中,无论是技巧转场,还是无技巧转场,都要客观考量技术效果所带来的观影效果,并根据剧情需要、艺术表达,合理应用转场技巧,以此提高整部影视作品质量,加深作品内涵。
参考文献:
[1]宋赛.中职影视后期剪辑与制作课程艺术初探[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12).
[2]桑吉.视频后期剪辑制作的技巧探讨[J].电视指南,2017(10).
[3]尤丽茹.浅析影视作品后期剪辑的应用[J].信息记录材料,2017(05).
[4]绪言,刘莹.影视动画后期剪辑技术浅析[J].信息记录材料,2017(02).
[5]刘建国.从电视剧《咱们结婚吧》看后期剪辑中的镜头组接[J].当代电视,2014(02).
(作者简介:李承昊,男,北海艺术设计学院,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