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斯特的矛盾性探究

2020-04-27柳晗燕

参花(上) 2020年5期
关键词:矛盾性李斯特

摘要:李斯特是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音乐家之一。社会环境的熏陶、文学思想影响以及自身丰富的情感经历,塑成其独特的思想及兼容并蓄的矛盾观点。

关键词:李斯特 矛盾性 音乐思想

一、变革的时代与矛盾的音乐思想

(一)社会现实的矛盾性

李斯特(1811—1886)历经19世纪最重要且最动荡的阶段:从封建制中解放的资本主义社会,再从资本主义中兴起无产阶级。出生时落后的中世纪封建主义弥漫在匈牙利,残酷的君主弗朗茨致使举国上下充斥着恐怖的气氛。1848年,由苏科特领导的自由革命斗争在匈牙利爆发,次年4月匈牙利共和国成立。但很快又被奥地利和沙俄军队扼杀,在1867年组成奥匈帝国。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奥匈帝国解体。该时期历史变革、矛盾激化、充满暴风雨、新旧制度不断替换。而李斯特处于资本主义传统世界和建立在正义之上的新世界,充斥着无处容身的现实社会和充满希望的未来社会的交汇点。

1823年,12岁的李斯特赴巴黎求学,那正是法国资产阶级力量与封建复辟势力相互较量的时期。1804年拿破仑称帝,1815年波旁王朝复辟,1830年七月革命波旁复辟王朝告终。法国社会一直处于矛盾交织的状态,人民经历了各种变革悲喜交集,革命胜利时激情高昂、生机勃勃;革命低潮时,悲观失望、意志消沉。整个时代充斥着保守与新生、顽固与自由、希望与失望的冲突。而这一直环绕在这个12岁正在形成人生观、世界观的青少年身边,这一切深深地影响了李斯特,这个内心无法达到一致的,一个矛盾时期的普通人的矛盾世界观。

(二)音乐思想的矛盾性

在资本主义统治的社会,与其他一切制度一样,音乐亦服务于资产阶级,方方面面都带有资本主义色彩。因阶级和金钱的影响,音乐家只能为资产阶级创作音乐。上流社会的沙龙迅速出现,贵族阶级的附庸风雅流行于资产阶级之中,音乐亦格调优雅。巴尔扎克曾将当时的音乐生活描述为:“音乐生活中存在着道德败坏和出卖灵魂的渊弊,人们可以以自己的品质和才华堕落为代价来换取名誉和金钱。”李斯特亦算是他所说的那类出卖灵魂的人。虽然他关心文学和政治运动,拥有崇高的艺术理想。但他也着实成为当时沙龙里的宠儿。他一边鄙视庸俗肤浅的资产阶级,鄙视他们高贵外表下隐藏的低级趣味,一边又谦恭有礼地对待他们。一边鄙视那些五彩的音乐家,一边又违心地赞赏他们,在这个可悲的现实中,他变化无常又游刃有余。

二、矛盾的性格

李斯特出生于匈牙利的雷丁村,其父是效忠埃斯特哈齐侯爵的官吏。其从小就展现出独有的音乐天分,6岁学习钢琴启蒙课,三年后成功举办了独奏钢琴音乐会,得到匈牙利豪绅巨富提供的几年的助学金。11岁在维也纳举行钢琴音乐会时,贝多芬亲临现场,李斯特的演出让他欣喜不已,甚至当众献吻。12岁去往巴黎求学,因非法国人被拒。但“莫扎特式”神童——李斯特,凭借其精湛的技术与令人叹为观止的琴艺一鸣惊人,且时常活跃于许多高档音乐会现场,造就其奔放的性格。19世纪20至40年代,在巴黎这个欧洲政治文化中心的熏染下,李斯特对知识的渴求也与日俱增。巴尔扎克、裴多菲和雨果等积极的浪漫主义作家那种富有饱满热情,愿救劳苦大众而抨击社会黑暗制度的激情让他热血沸腾,给予他心灵上的洗礼。但又被马丁、夏托布里安及诺地埃等消极的浪漫主义作家那种感伤命运孤独于世,绝望的现实淹没希望的未来的抑郁厌世情怀所牵绊,且无一不触碰其每一根极为敏感的神经,为他稚嫩的心灵蒙上了一层忧郁气息。

李斯特中年时期也不尽如人意。儿子、女儿先后去世。女儿与爱徒婚姻破裂,反与好友瓦格纳纠缠暧昧,导致好友反目。再加上一些相对传统的音乐家们经常在刊物以及重要场合抨击他的作品及其演奏风格。一系列重创使他身心俱疲。李斯特选择了逃避,避开一切躲向一个安宁的地方,教堂成了他理想的避难所,这也是他晚年的创作大多都与宗教音乐有关的重要原因之一。

多变的人生经历促成了李斯特的矛盾性格,而这种矛盾性格也反映在他的作品中。早年时期的作品较为单纯,足以突显其卓越的技巧与天才的光芒,许多改编曲、小型钢琴作品都是针对技巧的革新。中年时期是他创作的黄金时期,矛盾的性格时常在作品中被显现出来。音乐涉猎范围广泛,取材多样。包括对人生的思考、对死亡的无可奈何;对宗教的崇拜、对哲理的思索等,晚年时期的作品多数带有阴郁、虚无的色彩。生活的苦闷与悲伤致使作品的旋律走向、节奏节拍和强弱对比等因素中,展现出一个内向与外向结合的矛盾的李斯特。

三、信仰的游移

(一)复杂的世俗感情

李斯特因其令人叹为观止的琴技,被视为贵族家庭的宠儿。他高超的琴技、潇洒的仪表、优雅的谈吐都让贵族女士着迷,甚至到了晚年都有无数女人为之倾倒。但他未曾有过真正的婚姻,一生中最具影响力的女人有三位。

在他17岁时爱上了自己的女学生卡罗琳·德·圣—克里斯,可是她父亲——法国内政大臣德·圣—克里斯伯爵却坚决反对这桩婚姻。因为当时的社会绝不能接受一个平民出身的音乐家与贵族姑娘的这种存在等级差别的婚姻。李斯特在听到伯爵的亲口拒绝后,明白自己爱上了不该爱的人,选择了离开。第一次体验纯真的爱情之时,遭到无情的抹杀,这使李斯特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这种伤害不可磨灭,不仅因为感情被拒,更因为社会的偏见,来自傲慢贵族的偏见,来自世俗的偏见。他因此病倒且不能出门达数月之久。

第二位是在他23岁时爱上的上流贵族玛丽·德·阿古伯爵夫人。她是巴黎社会不甘人后举办豪气沙龙的女士之一,与李斯特亦相识于沙龙。她当时有着不幸的、刻板的但自由的婚姻。她彬彬有礼的外表下,藏著严肃认真的天性,几度踌躇后终于成了李斯特的情人和精神上的导师。1835年,玛丽离开其丈夫与家庭,同李斯特逃到瑞士同居,开始了他们长达十几年的旅行岁月。同年12月,生下第一个女儿。他们一起撰写了一系列文章在巴黎发表。她较好的文学修养、强烈的求知欲、热爱民主的思想,以及她标新立异、追求进步的个性在一定程度上给李斯特的性格增添了个性。这之后,她还为李斯特生下一儿一女。但两个人聚少离多,矛盾也越积越多,激情褪去后,最终分道扬镳。在分开之后,玛丽曾撰写书目中伤李斯特,以至最终两个人反目。

第三位,是李斯特36岁时爱上的另一位贵族卡罗琳·冯·塞恩—维特根施坦侯爵夫人。1848年,卡罗琳离开自己的丈夫,跟随李斯特四处奔波。她是一个有才华、有思想、有钱且有魄力的女人。她完全掌控了李斯特,并为其设定了未来,李斯特也一直按照她的设定行事。可以说,李斯特的成功她功不可没。在他们多次结婚受挫之后,二人也终究放弃了,这也是李斯特晚期步入宗教的原因之一。

总而言之,这三位李斯特生命中最重要的女性,无形之中促进他的思想、性格的转变,是形成李斯特矛盾性格的一部分。

(二)相伴的宗教思想

李斯特的父亲亚当是虔诚的天主教信徒,19岁时作为圣方济会的见习修士准备彻底献身宗教被拒;母亲安娜是个穷苦人家的孩子,每日祈祷,每周去教堂做礼拜,一生都保持着朴素的天主教信仰。因此,李斯特自幼年时便受到强烈的宗教影响。而陪伴李斯特度過后半生的女人卡罗琳也是一位信仰宗教的女性,她经常在李斯特演出前一同祷告,李斯特晚期成为神父也在她为李斯特规划的未来之中。

朋友对其宗教观念产生的影响不可小觑,至关重要的两位是诗人拉马丁和神父拉梅内,都年长于李斯特,李斯特非常崇敬他们,两位的宗教信仰也深深感染了他。拉马丁的诗歌大多歌颂爱情、自然、上帝和死亡,将人生视为失落和痛苦的根源;将目标和理想寄托于大自然中获得的释放或追求上帝与天堂。李斯特常翻看研读他的诗卷,并从诗歌中获得很大的启示。其不仅丰富了他的宗教观,还启发他创作《诗与宗教的和谐》《旅行岁月》等作品。神父拉梅内是思想大胆犀利的神学家,有着自己独特的观点,同往常在教堂里听到的讲道不同。他丝毫不买教会当局的账,将宗教与教会视为两码事,认为理想的道路是天主教教义与法国政界的自由主义结合起来,并以此来推动社会的改革。拉梅内虽是贵族出身,但思想和感情基于大众,尤为同情陷于艰难困苦生活之中的农民。李斯特在创作中融入的“人道主义音乐”观念便是基于拉梅内对“上帝和人民”的相关观念的启发。

在李斯特生活中的转折点,总会时断时续地显现他的宗教倾向,且在最终以宗教生活结束一生。他30岁开始涉足宗教音乐,共创作了60多部宗教作品,包括清唱剧、安魂曲和弥散曲等。其宗教作品一方面融入了自己对宗教的敬仰,一方面又融入了自己的“人道主义音乐”观。在他的信仰中一方面有宗教的神秘主义,一方面有对现实的理想主义。这种矛盾的宗教创作观念也是形成矛盾的李斯特的一部分。

四、结语

李斯特身处矛盾的社会现实,形成他矛盾的世界观。丰富的人生经历铸就他内向、外向综合的矛盾的性格,复杂的世俗情感及相伴的宗教思想形成其矛盾的信仰,而矛盾的世界观、矛盾的性格和矛盾的信仰集成矛盾的李斯特。

参考文献:

[1][德]艾弗雷特·赫尔姆.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李斯特[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2]李长翰.激情与内敛的完美结合——从超级练习曲分析李斯特性格特征[D].武汉:湖北师范大学,2012.

[3]马小璇.李斯特钢琴音乐作品中的宗教音乐元素[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5.

[4]周小静.李斯特的宗教音乐创作[J].中国音乐学,1998(01).

(作者简介:柳晗燕,女,硕士研究生在读,西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西方音乐史)(责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

矛盾性李斯特
对李斯特超技练习曲版本演变的思考
《大大方方的输家》:一部先锋性与矛盾性并存的小说
自尊在网络成瘾与矛盾性的家庭环境中的中介作用
谈罗伯特文丘里的《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英美法系对价原则的矛盾性及其解读
《黑暗的心》中康拉德生态意识的矛盾性解读
保持肃静
即食凉拌菜中单增李斯特菌生长模型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