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艾青诗歌创作观念探源

2020-04-27陈洋

参花(上) 2020年5期
关键词:艾青诗歌

摘要:艾青作为中国现代诗歌的代表诗人之一,他将自我对民族的热爱和对现实的关注凝结在作品中,他的创作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本文主要从艾青诗歌的自我意识、苦难意识和民族意识等三个方面对艾青诗歌艺术创作观念进行梳理,充分挖掘其诗歌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艾青 诗歌 创作观念

在中國现代诗歌的发展过程中,艾青的诗歌一方面继承了中国诗歌会诗人的现实主义传统,另一方面又借鉴了现代派诗人的创作艺术,成为新诗发展历程中非常有影响力的诗人。他的诗歌紧密结合现实,充满了积极的进取精神和饱满的生活经历。不论是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还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生活里,艾青总是以“最伟大的歌手”要求自己,将自己对民族的热爱和对现实的关注凝结在作品中,发挥着生命的光和热。“美国评论家罗伯特·C·费兰德曾把艾青和希克梅特、聂鲁达并列为现代世界三位最伟大的人民诗人。”[5]

艾青从小被送到贫苦的农村生活,幼年的经历使他体会到了劳动人民的善良和现实的苦难。20世纪30年代,出于对诗歌的热爱,艾青来到了浪漫主义思潮风起云涌的法国巴黎。当时的艾青对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买了很多法文翻译的俄罗斯诗人的诗集,从中汲取营养。游学的经历和时代环境深深地刺激着他敏感的内心,在不断地创作与探索中,艾青陆续发表了《大堰河——我的保姆》《向太阳》《火把》《我爱这土地》等一系列重要作品,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艺创作观。

一、艾青诗歌中的自我意识

19世纪末,法国象征诗派风靡欧美,象征诗派的代表诗人除了早期的魏尔伦、兰波之外,还有爱尔兰的叶芝、奥地利的里尔克、比利时的凡尔哈伦、俄国的叶赛琳等。艾青最喜欢的是比利时诗人凡尔哈伦的诗歌,凡尔哈伦曾获得“力的诗人”美誉,[2]他的诗歌中有很多城市劳动者的形象,这深深地影响了当时还在国外漂泊的艾青。艾青曾在他的《诗论》中说:“凡尔哈伦是我所熟悉的,他的诗,辉耀着对于近代的社会的丰富的知识,和一个近代人的明澈的理智与比一切时代更强烈更复杂的情感。”[1]“我欢喜兰波和叶遂宁的天真——而后者的那种属于一个农民的对于土地的爱,我是永远感到亲切的。”[6]的确,象征诗派的诗人大多都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他们重视人的主体性,并忠实于自我的体验。

象征诗派的那种对自我意识的强调在艾青那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他非常重视个人主观意识。在艾青那首被赞誉为“歌颂土地的绝唱”《我爱这土地》中,诗人饱含情感地将自我化为一只鸟,尽管现实很残酷,但是“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应该”一词显示了诗人超然的内心和一种自觉的意识。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3]

艾青最终选择了自觉地承担一切,因为一种悲愤的情怀无时无刻不在诗人的内心深处流淌着,这是时代赋予他的使命,他向着温柔的黎明处张望,向着太阳的方向,有着不屈与乐观向上的精神,这是一位诗人的担当,在他的诗歌中透露着一种强大的主体意识。

二、艾青诗歌中的苦难意识

艾青的诗歌饱含着复杂的情感因素,有人用“忧郁”一词来形容他复杂又极具个性的气质。作为一位诗人,艾青在创作诗歌的时候常常自觉地把个人的痛苦与人民、民族所遭遇的痛苦命运结合在一起。艾青一生经历了许多磨难。尽管受到人生的苦难,艾青选择再度回归文坛,书写出了他心中顽强的生命意志,例如在他的诗歌《鱼化石》中,他把自己比作鱼化石:

“凝视着一片化石,

傻瓜也得到教训:

离开了运动,

就没有生命。

活着就要斗争,

在斗争中前进”。[3]

诗人仍然没有放弃生存的信念,他把现实的悲痛转化成一种力量,这种不放弃的精神包含着他对现实苦难的深刻理解,因此,这首诗歌不仅是他个人的精神写照,更是对整个民族的精神写照。艾青诗歌中的苦难意识,使他成为一个绝对的自觉的行动者。艾青曾经说过:“我有大量的诗写自己,但我写自己都和时代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离开了这个时代,就找不到我的影子。”他在呼喊“中国的苦痛与灾难/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4]那些破烂的乌篷船、蓬头垢面的少妇、年老的母亲,都陷入了生活的困顿与绝望中,诗人的情绪是非常沉重的,但诗人仍然祈求能够给予他们一些温暖。在这声音背后是一种对生命的倔强与坚韧。艾青在诗中饱含深情唱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3]这些深厚的情感基础都来自他对祖国、人民的极致热爱,以及对自身所处时代的思考,从个人的苦难到民族苦难的叙述,是艾青诗歌的发展,他倾诉着民族苦难,深切地表现抗争的精神,他那深厚而悲哀的嗓音注定使他成为时代的歌者。

三、艾青诗歌中的民族意识

伟大的诗人,总是能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为整个民族和时代而呼喊。艾青是一位民族诗人,也是一位世界诗人,他从人类共同的情感中找到了自身的位置,苦难的民族现实让他懂得瞭望,把自己看作一个时代的歌者,积极地为之呐喊。歌德曾经在他的《箴言与省察》一文中说过:“艺术与科学,同一切有价值的一样,是属于世界的”“文学是人类的共同财富,现在是世界文学的时代,不放眼广阔的世界,就会陷入自我的独善的境地”。

艾青在西方留学期间,异域的环境使他充分感受到世界作家的眼界和胸怀。当艾青以世界的眼光回望整个中华民族,民族解放战争的号角吹响的时候,他迅速站在时代的前列,将忧国忧民的传统观念与现实紧密结合,举起旗帜,思索着民族的未来,探寻着现代诗歌的方向。在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过程中,艾青主动承担起一位诗人的职责,他时刻注视着世界的动向,努力把中国诗歌推向世界的舞台,在海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

1979年,艾青有机会出访联邦德国、奥地利和意大利。作为一位历经苦难的诗人,当艾青面对德意志民族的分裂状态时,他迅速写下了《墙》《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诗歌。当时有一位外籍读者在阅读《墙》这首诗歌之后说:“诗人是中国人,如果不是真正的朋友,怎能如此深刻地理解我们民族的苦闷呢?”是的,艾青总能从世界人民的痛苦出发,两相关照,从而找到世界民族的共鸣,充分地表达出诗人对德意志民族实现统一的祝福。

四、结语

纵观艾青的诗歌创作,他一直努力地将自我的生命意识与民族的苦难、时代的召唤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与此同时,艾青能将自己的创作与世界文学联系在一起,使得诗歌具有民族的特质和世界的特质,从而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诗歌创作观念。

参考文献:

[1]艾青.诗论[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

[2]周红兴.艾青的跋涉[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

[3]彭燕郊.中国现当代抒情诗[M].长沙:湖南少儿出版社,2008.

[4]刘长华.彭燕郊评传[M].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8.

[5]高永年.艾青:面向世界的诗人——论艾青国际题材诗[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9).

[6]彭建华.关于艾青对超现实主义接受的误认问题[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0).

(作者简介:陈洋,女,硕士研究生,黔南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语文教学)(责任编辑 王玲)

猜你喜欢

艾青诗歌
艾青林场守鹿
艾青《我爱这土地》
艾青来了
诗歌是光
艾青来了
诗歌岛·八面来风
论艾青《诗论》的研究价值
诗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