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的异乡(创作谈)

2020-04-27池凌云

星星·诗歌原创 2020年1期
关键词:感知力异乡草地

池凌云

2019年8月,我踏上了青海这片土地,轻度高反,仍阻挡不住我对这片雪域高地的好奇。草地上的格桑花,阳光下遥远的雪线,排成列阵的羊角图腾,诗人昌耀笔下行姿奇特的生灵,更远处的荒漠……我就像一个迷途的人,对于把我带向未知的事物,止不住遐想,却不知道怎么做更好的表达。

在写作中,我对未知的事物常有一份纯真的仰慕。我相信还有一扇通往另一个未知世界的门,甚至可能有一处被藏匿的故乡,那种似曾相识,虽是初见、却像回归的感觉,种下了一片具有慰藉作用的风景。或许这只是赖于“诗意”的努力,我愿意相信,这是有缺陷的生活中一种偶尔的赐予:绕过一个个泥潭,来到一片开满格桑花的草地。

这是语言的异乡对一个热爱写作者的招手。多年前,我就在一种语言的异乡中寻求,游离,留下一些标记。在别处,在异乡,一次次没有具体线路的远行,不期而至的回归;思想的运动,有限的表达,无限的终点。

我不知怎么对一个远方诗人说我身居江南的写作。三十几年不知不觉,在斗室中踽踽独行,这几年,回望、返回的次数在增多。我想要更多更开阔的东西,我尚陌生的另一个疆域……或许我心里也存在一种湮灭状态的存在之物,詩的隐匿处,也是另一种“力量的隐匿处”。威廉·华兹华斯的诗曾这样写下:“我力量的隐匿处/仿佛开敞;我走近时它们便关闭;/如今我多瞥几眼;老之将至,也许再难得见……”我也有这样一种隐忧,我一点点失去的,正从我头顶上空传来回声。

词语给予我们的,既是涉险之地,也是避难所,一种向往与孜孜不倦的探索,无法停下。或许,语言的故乡与异乡,是一个诗人双重的使命。去承受历经创伤的词,倾听那声音。直到它变成自身的一部分,一帧投射映象的底片。

我深知扎根于彼处的艰难,但诗人的纯真愿望,能激发来自于纯真的感知力与创造力,不可思议的一面、诗意的多种可能性,都值得去尝试。

这里的“异乡”不是地理意义上的,我已经过了渴求纯粹地理意义上的异乡的时期。那是走在熟悉的道路上,巨大的孤寂的感觉,一种让人悬空的体验,偶尔也有飞来的一刹那的光明。

在多年前,我就尝试着写与“语言的异乡”有关的诗,在边缘线,在灰色地带,写灵魂深处那些硌疼我的事物,可这远远不够。在事物之间建立一种联系并不容易,唤起某种难以定义的可以称之为诗的东西更不容易。现实的桎梏不会遗漏每一片土地,而要从根本上触及,那引起我们所有情感的外界的事物,还是一件艰难的事。但我还是愿意相信:在诗意的时刻,“变幻的眼睛改变了一切”,一切事物背后那“永恒的运动”,给我带来的诗意的启示。

在语言的异乡,从另一个维度观察自我,到达自我。或者出现混淆的面孔,或者无法到达。而最常有的是这样的时刻:在一种现实中,明明写下,却依然“缺席”。在那一刻,我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

我深知抵达的艰难,即使耗去所有。但我必须去尝试,尽力去建立一种联系,让另一种被无声包围的事物发出声音。

猜你喜欢

感知力异乡草地
七绝·他乡月
火车
Laughing song
草地
美术活动中幼儿色彩感知力和表现力的培养
关于小学美术教学感知力的提升策略
奏响音乐教学的和谐之音
鉴赏形象,语文教学中培养审美感知力的途径
客居异乡
异乡明月别样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