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十年来我国政治信任的研究述评
——基于cnki数据的知识图谱分析

2020-04-27蓝伟利李艳丽

关键词:差序信任政府

蓝伟利,李艳丽

(武汉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兰考县考察时提到全党要注意防范“塔西佗”陷阱。所谓的“塔西佗”陷阱,即政府丧失公信力,政府所颁布的一系列政策都被人民视为与自身利益相对立的,从而增加政策的推行成本。因此,政府要想不掉入这样的恐怖陷阱,就要从根本上使政府具有公信力,使人民自主自发地信任政府。而政治信任作为联系政府与公民的重要桥梁,是政治合法性的核心变量,政府善治的实现离不开公民的信任与支持。政治信任下降的幅度不同,产生的影响也不一样。某种程度上的政治不信任有利于“批判性公民”的产生,进而激发民主的活力,倘若政治信任大幅度的下降则易产生系统性的信任危机。因此,政治信任与政治参与逐步纳入各国政治学研究者的视野之中。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说明

(一)数据来源

本文运用中国知网高级检索,以政治信任和政治参与为主题进行检索,时间跨度从1985年12月起,止于2019年5月。尽管政治心理学于1983年在我国设立,但是政治心理领域的定量研究还是从近十年起步,所以选取的文献主要是近十年与政治信任和政治参与相关的文献,共检索301份文献,剔除报纸等期刊后,有效文献为277篇。运用可视化软件cite space进行分析。

(二)样本说明

文献主要来自于社会科学Ⅰ辑、社会科学Ⅱ辑,以期刊论文为主,硕博论文为辅。

从文献学科分布角度来看:所选文献主要来自于社会科学Ⅰ辑、社会科学Ⅱ辑,其中社会科学Ⅰ辑165篇,占比为59%;社会科学Ⅱ辑75篇,占比27%,经济与管理科学和信息科技各17篇,各占比6%,哲学和人文科学3篇,占比1%,工程科技Ⅱ辑2篇,占比为1%。(见图一)

图一 文献学科分布

从文献资源分布类型来看:所选文献主要由期刊论文为主,108篇占比54%,以硕博论文为辅,其中硕士72篇,占比36%,博士论文19篇,占比9%,辑刊1篇,占比1%。(见图二)

二、国内政治信任对政治参与影响的关键词分析及关键词聚类分析

从下图图三关键词分析图谱,我们可以知道如下信息:首先,研究背景与研究领域,政治信任与政治参与的研究背景是在当下我国社会的转型期,属于政治心理领域。其次,在研究方法这一块,学者侧重于实证调查获取数据,通过构建logistic等回归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热点聚焦于政治信任的影响因素,学者从政治文化主义、理性选择主义(政府绩效)、媒介使用的视角分析了影响民众对政府信任的因素。此外,学者通过构建回归模型分析了政治信任对政治参与行为的影响。

图三 关键词图谱

图四 关键词聚类图谱

Cite space的聚类图谱显示的结果是当前学术界研究的重点问题(见图四)。从图四关键词的聚类图谱可以看出,当前学术界还探讨了我国政治信任的特征(“央强地弱”的政治信任结构),随着近年来我国信息化进程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研究重点放在媒介使用对政治信任的影响。因此,学术界主要研究了以下几个问题。

三、我国政治信任的特征

对于我国政治信任的特征,学界基本形成共识:认为我国政治信任呈现差序政治信任格局。我国学者最早在一首童谣中注意到“差序政治信任”现象,张厚安、蒙桂兰(1993)在一首童谣中发现“中央是恩人,省里是亲人,县里是好人,乡里是恶人,村里是仇人”(1)张厚安,蒙桂兰:《完善村民委员会的民主选举制度推进农村政治稳定与发展———湖北省广水市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调查》,《社会主义研究》1993年第4期。。李连江(2012) 借鉴费孝通差序格局的概念,将这种政治信任格局称作“差序信任”(2)Li,Lian Jiang,Distrust in Government and Petitioning in Chinese countryside,Comparative Politics ( July),2012,p.209-226。。张小劲、陈波、苏毓淞(3)张小劲,陈波,苏毓淞:《差序政治信任的城乡比较——基于2015年中国城乡社会治理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6期。(2017)基于CGSS2015数据在考察我国政治信任特征时,着重考察了“城乡”政治信任的特征,其研究分析发现我国政治信任呈现城乡差别与差序格局的鲜明特性。吕书鹏(4)吕书鹏:《不同政府信任类型对公民政治参与的影响——基于第三波ABS数据的实证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2017)则对第一、第二、第三波数据探讨了政治信任的时空性,研究表明差序政治信任特征在全国范围内存在,且当前我国政治信任仍呈现差序政治信任格局。随后一系列学者(胡荣,2007;井世洁、杨宜音(5)井世洁,杨宜音:《转型期社会信任感的阶层与区域特征》,《社会科学》2013年第6期。,2013;高学德、翟学伟(6)高学德,翟学伟:《政府信任的城乡比较》,《社会学研究》2013年第2期。,2013)基于地方性或全国性样本数据,也发现我国政治信任呈现差序政治信任的特征。

以上学者的研究主要运用定量研究方法,通过调研获取地方性样本数据或全国性样本数据,对数据分析后皆发现我国政治信任呈现差序政治信任格局,较为宏观地呈现了中国政治信任的特征。但以上研究几乎很少涉及政治信任的细分。样本数据显示我国大多数民众对高层级政府的信任均值高于低层级政府的信任均值,那么按照排列组合的方式,应该还有另外三种可能性。第一:对低层级政府的信任均值高于高层级政府的信任;第二,对高层级、低层级政府都信任;第三,对高层级、低层级政府都不信任。这三种情况又存在多少呢?以上学者所运用的数据大多数是五年前的,那么在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深水区这一大背景下,我国公众的政治信任格局是否发生变化?

四、政治信任的影响因素

尽管学界都在政治信任的功能问题上达成共识,认为其是民主政治运转的重要因素,但对于影响政治信任生成的因素,学界却存在不同的观点,梳理一下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视角。

(一)政治文化主义视角

吕书鹏(2015)对三波亚洲动态民主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我国传统文化易培育公众的威权心理,威权心理会强化公众的差序政治信任。张小劲、陈波、苏毓淞(2017)对CGSS数据分析发现,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对政府的认知有较大的差异,城市居民认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不是割裂的,两者是一个整体,城市居民对其政治信任容易受制度和文化的影响;农村村民认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是割裂的,对地方政府的信任更多来源于地方政府的执政绩效,对中央政府的信任更容易受到威权主义心理的影响。游宇、王正绪(2014)对传统社会价值观倾向在维持高度政治信任中“功不可没”,而持有自由民主价值观的公众则更可能产生政治不信任。而且,从2002—2011年以来,自由民主价值观因素已经行进在削弱“威权韧性”的方向之上(7)游宇,王正绪:《互动与修正的政治信任——关于当代中国政治信任来源的中观理论》,《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4年第2期。。胡晓利、李兆友(2018)通过定性研究认为,威权主义价值观是中国差序政府信任生成的政治文化机理,其具体表现为:央地政府之间施行善政的层次差异、权力来源的顺序和地位差异、形象塑造的资源差异,以及地方政府在推行政策偏误过程中中央政府的纠偏能力(8)胡晓利,李兆友:《中国差序政府信任生成的政治文化机理》,《学习与实践》2018年第12期。。王薪喜(2018)对WVS2012(世界价值观调查)数据进行中介效应检验发现,世俗与自我解放价值观均对政治信任产生负作用,其中,世俗价值观的影响更大。李艳霞(9)李艳霞:《“后物质主义”价值观与当代中国公众的政治信任——以代际差异为视角的比较分析》,《公共管理学报》2017年第3期。(2017)以世界价值观调查(WVS)中国大陆的五波数据(1989—2014)为样本,发现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民众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启蒙,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对政治信任有一定的削弱作用。吴结兵、李勇、张玉婷(10)吴结兵,李勇,张玉婷:《差序政府信任:文化心理与制度绩效的影响及其交互效应》,《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5期。(2017)基于第二波亚洲动态民主数据,运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从威权心理和制度绩效的角度,发现威权心理和制度绩效对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影响程度不一致。其研究发现威权心理是差序政治信任的重要来源,对信任差值的影响中,经济绩效与威权主义价值观的交互项呈现出显著的负向影响。黄少华(11)黄少华:《社会资本对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的影响——对天津、长沙、西安、兰州四城市居民的调查分析》,《社会学评论》2018年第2期。(2018)以天津、长沙、西安、兰州四地城市居民为调查对象,研究表明社会资本与公民政治参与具有正相关。孟俊山(12)孟俊山:《社会资本与政治信任—基于CGSS2010数据的实证分析》,《宁夏党校学报》2018年第6期。(2018)等学者也认为,社会资本对政治信任具有正向影响。

政治文化视角主要从传统与现代两个角度分析政治文化对政治信任的影响。从传统角度来看,文化论者认为,政治信任与该国的传统政治文化有较大的关联性,如东亚社会的传统政治文化易形成威权主义,以及社会资本对政治信任的影响。从现代的角度来看,较多的学者认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民众的“后物质主义价值观”也会慢慢形成,民众由之前对经济发展的需求转变为对言论自由及政策制定参与过程的需求,更加强调自我表达与追求自由,进而对政治信任产生影响。政治文化视角剖析政治信任的来源,虽然在政治文化视角上分析了政治信任的来源,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政治文化其实会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而变化,正如马克思所言:“不是国家决定家庭和市民社会,而是家庭和市民社会决定国家。”(1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年。换言之,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二)理性选择主义视角

与政治文化主义视角论者不同的是,理性选择主义视角认为政治信任的形成来自于外部,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更多考虑的是政府满足民众物质利益的程度。于洋航、陈志霞(14)于洋航,陈志霞:《公共服务可达性对政治信任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2019)的亚洲民主动态数据构建结构方程和回归模型发现,公共服务的可达性对政治信任具有显著的正相关。韩冬临、杨端程、陆屹洲(15)韩冬临,杨端程,陆屹洲:《经济绩效、政治腐败与政治信任:台湾公众政治信任变迁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2018)对台湾地区政治信任变迁梳理后发现,政治绩效与经济绩效会影响台湾同胞对政府的政治信任。胡荣、范丽娜 、龚灿林(16)胡荣,范丽娜,龚灿林:《主观绩效、社会信任与农村居民对乡镇政府信任》,《社会科学研究》2018年第6期。(2018)发现影响乡镇政府的政治信任的因素主要是主观绩效与社会信任。郑振清、苏毓淞、张佑宗(17)郑振清,苏毓淞,张佑宗:《公众政治支持的社会来源及其变化——基于2015年“中国城乡社会治理调查(CSGS)的实证研究》,《政治学研究》2018年第3期。(2018)对CGSS2015数据分析发现,中国公众高度政治支持的来源分布已经发生了重要的转变,即由经济发展绩效转向政治制度绩效。孟天广、李锋(18)孟天广,李锋:《政府质量与政治信任:绩效合法性与制度合法性的假说》,《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7年第6期。(2017)发现,政府质量和执政绩效对公众的政治信任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游宇、王正绪(19)游宇,王正绪:《互动与修正的政治信任——关于当代中国政治信任来源的中观理论》,《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4年第2期。(2014)认为在2002—2011年间,公众对国家经济形势的积极评价是政治信任的重要来源之一。薛立勇(20)薛立勇:《政府信任的层级差别及其原因解析》,《南京社会科学》2014年第12期。(2014)在对我国五省乡镇地区的调查发现,治理绩效较好的乡镇地区,民众对当地的政府政治信任较高,但对中央政府的信任则更低。董礼胜、孙山(21)董礼胜,孙山:《中国农村地区的政治信任问题研究——基于S省Y市6个乡镇的实证分析》,《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6年第6期。(2016)对S省6个乡镇实证分析发现,制度绩效比政治文化对政治信任的影响更为明显。张平、李静、赵雯雯、陈迪(22)张平,李静,赵雯雯,陈迪:《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公民政治信任影响因素探析》,《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2013)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发现,经济发展是影响政治信任的基础。马得勇、王正绪(23)马得勇,王正绪:《民主、公正还是绩效?——中国地方政府合法性及其来源分析》,《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2年第3期。(2012)认为,政府服务绩效、制度的公正性和威权主义观念对政府的合法性均有显著影响。杨鸣宇(24)杨鸣宇:《谁更重要?——政治参与行为和主观绩效对政治信任影响的比较分析》,《公共行政评论》2013年第6期。(2013)运用第二波亚洲民主动态数据,分析发现主观绩效相比政治参与行为对政治信任有更重要影响。

理性选择主义视角认为政治信任其实是政府在何种程度满足了民众的期望。理性选择主义认为民众会根据政府的执政目的及执政绩效表现,产生对其的政治信任。既往研究一致认为经济发展势头较好则可以带来持续的政治信任。理性选择主义视角从经济学理性人的角度假设每一个都是理性的,都会做出利益最大化的选择,然而勒庞的乌合之众告诉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民众并不都是理性的。其次,理性选择主义认为民众的政治信任与经济发展呈现正相关关系,但是持续的经济发展是不可能的,民众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如果仅仅认为只要发展经济便可获得民众的政治信任则有失偏颇。

(三)媒介使用视角

徐小满(25)徐小满:《媒体使用、公共参与与民众的政治信任》,《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2019)研究结果显示,传统媒体对政治信任具有正向影响,而互联网对政治信任具有负向影响。薛可、余来辉、余明阳(26)薛可,余来辉,余明阳:《媒体使用、政治信任与腐败感知——以中国网民为对象的实证研究》,《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2018)对2014年网民社会意识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经常通过官方媒体获取政治信息的网民政治信任比常使用非官方媒体获取政治信息的网民更高。朱慧劼(27)朱慧劼:《时政亲和、媒介使用与网络青年的政治信任》,《北京青年研究》2017年第2期。(2017)利用网络调查获得的数据分析发现,获取时政信息的来源会影响青年对政府的政治信任,其研究表明使用官方渠道获取政治信息的青年对政府的政治信任高于从非正式渠道获取政治信息的青年。游宇、王正绪、余莎(28)游宇,王正绪,余莎:《互联网使用对政治机构信任的影响研究:民主政治的环境因素》,《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7年第1期。(2017)对世界价值观获得的数据分析发现:“个体的互联网使用频率显著拉低了公众政治机构信任度”。金恒江、聂静虹(29)金恒江,聂静虹:《媒介使用对中国女性政治信任的影响研究——以中国网民为对象的实证研究》,《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7年第2期。(2017)研究结果显示,偏向传统媒体阅读政治新闻的女性对政府的政治信任较高;网络中的政治新闻使用对女性的政治信任则是显著负向影响。程中兴、廖福崇(2017)基于世家价值观的调查,其研究结果表明电视媒介对政治信任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广播、报纸无明显影响。卢春龙、严挺(30)卢春龙,严挺:《政治传播与政治信任的关系——以中国农民的政治信任为考察对象》,《学习与探索》2015年第12期。(2015)研究发现,接触较多传统媒体的村民比接触网络新媒体较多的村民对政府持有更高的政治信任。

媒介使用视角认为民众的政治信任会受到传播媒介的影响。传播媒介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媒体如报纸、电收音机,以往学者认为这类传统媒体较多由政府主导,政府通过对传播的内容进行审核,能够较好地塑造公民对其的政治信任。而新兴媒体指的是依靠互联网兴起的传播媒介如微信、微博,这类媒体自由度相对传统媒体更加具有自由性,审核相对更宽。因此,新兴媒体也充斥着谣言,对政府的政治信任存在一定的冲击。

以上研究,较为全面地研究了政治信任的影响因素,但过往研究常以政治信任作为因变量,从政治文化、理性选择主义、媒介使用视角探讨对政治信任的影响,没有将政治信任进一步细分。其次,差序政治信任已成为我国特殊的政治信任格局,那么这种特殊的政治信任格局对公众的政治参与行为有何种影响呢?不同种类的政治信任格局(差序政治信任、反差序政治信任,无差序政治信任、央地皆信、央地皆不信)下的政治参与行为又呈现何种特征呢?

五、政治信任与政治参与行为

柴玲、尉建文(31)柴玲,尉建文:《政治认同、政府信任与群体性事件——以北京市新生代农民工为例》,《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2018)以新生代农民工为调研对象,其中介效应研究结果显示政府信任与新生代农民工参与群体性事件具有负相关。段雪辉(32)段雪辉:《政府信任与政治参与研究》,《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6年第3期。(2016)基于2012年社会发展与社会建设调查数据、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民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会影响民众参与政治的方式,对政府信任较高的民众更倾向于采取制度性政治参与的方式。然而公民对中央政府的政治信任对制度外政治参与没有显著的影响,公民对地方政府的不信任会明显激发制度外政治参与活动的发生。郑建君(33)郑建君:《政治信任、社会公正与政治参与的关系——一项基于625名中国被试的实证分析》,《政治学研究》2013年第6期。(2013)实证研究发现政治信任对公众的政治参与具有正向的影响。王思琦(34)王思琦:《政治信任、人际信任与非传统政治参与》,《公共行政评论》2013年第2期。(2013)基于WVS2007数据,探讨了政治信任、人际信任与非传统政治参与行为的关系,其研究成果表明人际信任对非传统性政治参与行为有显著的正相关,而政治信任对非传统性政治参与行为具有负相关。李雷文(35)李雷文:《政治信任“差序格局”形成的心理机制分析》,《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年第5期。(2017)对CGSS2010数据分析发现,公众对政府政治信任度越高,采取非制度化政治参与行为的可能性越低。吕书鹏(2017)基于第三波亚洲动态民主数据,考察了不同类型的政治信任对政治参与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抗争性政治参与上,反差序政府信任(即对地方政府的信任高于对中央政府的信任)者最为积极,差序政府信任(即对中央政府的信任高于对地方政府的信任)者次之,最没有积极性的是两类无差序政府信任(即“央地皆信”或“央地皆不信”)者。而在选举性政治参与上,积极性最强的是“央地皆信”和反差序政府信任者,再次是差序政府信任者,最后是“央地皆不信者。”(36)吕书鹏:《不同政府信任类型对公民政治参与的影响——基于第三波ABS数据的实证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

从上述文献梳理我们可以看出,对于政治信任的来源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在研究视角较为全面,研究内容上也较为全面深入。而政治信任与政治参与行为的研究虽然引起了学者的注意,但存在不足。首先,笔者梳理文献发现大多数学者习惯将政治信任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而没有对政治信任进一步细分,学术界目前普遍承认我国的政治信任呈现一种特殊的政治信任格局——差序政治信任。其次,尽管有的学者进一步细分了政治信任的类型,但以往研究很少涉及差序政治信任对政治行为的影响。吕书鹏学者虽然考察了不同政治信任类型对制度性政治参与行为及非制度性政治参与的影响,但没有涉及不同政治信任类型对政治参与行为主体政治参与心理的影响。最后,以往学者的研究数据大多数是五六年前的调研数据。

六、总结

通过梳理277篇政治学学科领域CNKI收录的关于政治信任对政治参与影响的研究文献,发现文献虽然众多,但仍存在某些不足。

第一:研究成果重复率较高,创新性不足。国内对于政治信任对政治参与影响的研究,主题相对狭窄,多集中我国政治信任的特征、政治信任的影响因素、政治信任对政治参与行为的影响等方面,不可避免地出现研究视角重合的情况,CNKI数据库中的论文大同小异,创新度不够。

第二:研究内容待细化与深化。国内的研究注重将差序政治信任特征作为因变量进行分析,探讨政治文化、制度绩效及媒介对政治信任的影响,没有将政治信任进一步细分。其次,差序政治信任已成为我国特殊的政治信任格局,那么这种特殊的政治信任格局对公众的政治参与行为有何种影响呢?不同种类的政治信任格局(差序政治信任、反差序政治信任,无差序政治信任、央地皆信、央地皆不信)下的政治参与行为又呈现何种特征呢?吕书鹏学者虽然考察了不同政治信任类型对制度性政治参与行为及非制度性政治参与的影响,但没有涉及不同政治信任类型对政治参与行为主体政治参与心理的影响。

后人的研究容易陷入前人研究的框架中,今后的研究角度还可继续拓展,可以试着从以上几点进行创新,进一步深化政治信任对政治参与影响的研究及其未来的走向。

猜你喜欢

差序信任政府
善恶人格的特质差序*
中国耕地生态保护补偿的省级差序分区及补偿标准
高职院校“技术差序”育人体系研究
从“差序格局”到“差序治理”
——概念跨学科移用现象的分析与反思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嘤嘤嘤,人与人的信任在哪里……
信任
“政府信息公开”观察
完形填空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