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经皮钢板与带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的对比分析
2020-04-27徐忠露
徐忠露
(丹东市公安医院 科室骨三科,辽宁 丹东 118000)
胫骨骨折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13%,手术是治疗胫骨骨折的常用手段。本研究旨在对比分析微创经皮钢板与带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的临床疗效,以期为胫骨骨折的临床治疗提供实践指导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120例胫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患者分到A组(n=60例)和B组(n=60例),所有病例均为单一闭合性骨折,无影响骨折伤口愈合的疾病。A组中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20~50岁,平均(32.29±4.42)岁;损伤原因:跌伤18例,交通伤42例。B组中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26例;年龄20~50岁,平均(32.22±4.51)岁;损伤原因:跌伤20例,交通伤40例。A组、B组的性别、年龄、损伤原因等一般资料均衡可比,统计结果均显示P>0.05。
1.2 方法:A组患者采取微创经皮钢板治疗,患者取仰卧位,麻醉方式为硬膜外麻醉。于胫骨骨折近端或远端作一长约3 cm的切口,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深筋膜,直至骨膜外。然后分离骨膜与深筋膜间的软组织,使之形成一个软组织隧道,选择适宜程度的钢板通过软组织隧道由远端向近端推进,横跨骨折端放置。需要注意的是,在推进钢板的过程中应同时对抗牵引小腿,以达到满意的复位效果。在C臂透视机辅助下确保骨折复位满意及钢板放置满意后,选择相同规格钢板在皮外作为标识,分别使用1枚克氏针对钢板两端进行临时固定,术后对切口进行常规的冲洗、缝合,在切口位置放置引流管。B组患者采取带锁髓内钉治疗,选择适宜直径及长度是髓内钉,尽量将膝关节后屈120°~135°,在持续纵向牵引骨折良断端条件下,在胫骨平台前方斜坡位置进针,将髓内钉置入以固定胫骨,在瞄准器辅助下锁定远端及近端的锁钉。两组患者手术后均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治疗,并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指导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康复功能训练。
1.3 观察指标: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术中情况及手术效果,术中情况包括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大小、手术时间等,手术效果指标包括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等。
1.4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所有数据处理及数据统计均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患者的术中情况及手术效果(±s)
表1 两组患者的术中情况及手术效果(±s)
注:*表示与B组比较,P<0.05
2 结果
A组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多于B组,手术切口大小明显大于B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B组,骨折愈合时间明显少于B组,完全负重时间明显长于B组,均有P<0.05,见表1。
3 讨 论
微创经皮钢板固定与带锁髓内钉固定术是治疗胫骨骨折的常用术式。带锁髓内钉固定为轴向型固定,不但能保持肢体的长度,还能控制旋转功能,增加骨折断端的稳定性[1]。带锁髓内钉固定后负重弹性固定,骨折端的应力传导后可刺激骨痂的形成,对促进骨折的愈合尤为重要。但髓内钉的扩髓作用会对髓腔内的血运造成破坏,且进钉时升高的髓腔压力会大大增加脂肪栓塞的发生风险,因此,对于合并有胸部损伤的骨折,胫骨干骺端骨折,有发生脂肪栓塞危象者,不适用于采取带锁髓内钉治疗[2]。微创经皮钢板固定遵循的是“生物学固定、间接复位”原则,该固定方法无需直接显露骨折部位,保留了骨折断端周围的软组织及血运,能有效减少创伤,有利于促进骨折的愈合。有研究显示[3],微创经皮钢板固定不会损害股骨的营养血管及穿支动脉,且机体的骨髓及骨膜均能保持良好的血液灌注,适用于有皮擦伤结痂、皮肤条件不好、不适合广泛切开手术的胫骨骨折患者的治疗。但骨折固定效果比不上带锁髓内钉,因此该固定术的完全负重时间明显长于带锁髓内钉固定术,骨折愈合时间也长于带锁髓内钉固定。
综上所述,微创经皮钢板、带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均具有创伤小、无需剥离骨膜等优点,且各有优缺点,微创经皮钢板适用于胫骨骨干及干骺端骨折的治疗,带锁髓内钉适用于胫骨骨干骨折的治疗。在临床实践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骨折情况,选择适当的固定术,从而有效促进骨折的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