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配电网自动化系统终端和主站设计
2020-04-27彭元庆程洪锦
彭元庆,程洪锦
(国网江西省电力有限公司德兴供电分公司,江西德兴334200)
随着电网建设重心的转移,以及社会发展对电力系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配电网自动化的建设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1-4]。大量的文献对配电网自动化建设、优化、运行、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文献 [5-7]分析了配电网自动化建设的必要性及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提高配网自动化建设和运行管理水平的方法。而文献 [8-9]分别主要介绍配电网自动化通信方式和规划方法等。
行业内很少有研究涉及到简单配电网,但是经过配电自动化建设的探索,科研人员和电气工作者逐渐意识到科学、经济、简捷实用更符合配电网建设的原则。因此提出建设简单、运行简单和维护简单的 “简单配电网”[10]。在简单配电网中,充分考虑现场工程安装、后期运维等因素,因地制宜选择设备及通信方式,保证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工程量建设实用、好用、易维护的配电自动化系统。
1 设计理念
简单配电网的基础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因为只有系统各个部分都组织得更完善,也更统一,才会让用户使用起来更简单。因此,文中所述的构成简捷实用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各部分,都围绕四个基本设计理念展开。
1)合理投资,讲求实效。考虑投资性价比,聚焦能够给配网运维工作带来实际价值的配电自动化功能。尽可能减小系统规模,去掉用户尚不明确会用到的预留功能,降低运维难度。
2)选择合理通信方式,注重长效。选择可靠的通信方式,是保证配电自动化效用发挥到极致的重要一环。当配电自动化覆盖率达到一定程度时,将这些广泛分布的监控点信息用可靠的通信手段收集起来,加以利用,可以大幅提升配网运维质量。
根据实践经验,光纤通信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都已经发展得成熟可靠。对于配电网架结构相对稳定、有通信运维力量的地方,光纤通信方式是首选;而对于经济发展较快、面临增容改造的区域,以及广袤的农村地区,无线通信方式是首选。
3)方便施工,降低建设难度。配网线路所处的地理环境复杂,气候条件多变,施工条件差。安装在线路上的设备最好是小型化、重量轻、现场接线少、适于带电安装的,从而能够简单快速的完成现场施工。
4)简单易用,降低运维难度。在产品及系统设计过程中,应该重点考虑可靠性设计、防错设计、免维护设计,将复杂的工作留在出厂前,尽可能减少现场的调试工作;设备运行要减少对用户运维力量的依赖,让用户的工作焦点仅关注在使用效果上。
2 自动化终端设计
自动化终端不仅仅指传统意义上的二次设备,也包括与之紧密相连的一次设备。将一二次设备进行融合设计,可减少现场一二次设备匹配的工作量,降低安装难度,也是未来发展趋势。
2.1 电源TV与开关本体一体化设计
在配电网自动化建设中,自动化终端的低压电源问题一直是线路升级改造的一处瓶颈。传统方案是用电磁式TV取电,在工程实施中需要单独吊装、接线,不但增加了工程施工量、容易出现接线错误,而且在运行过程中会引发铁磁谐振导致系统过电压[11-12]。而电容式TV可以有效避免铁磁谐振,且体积较小、运行稳定可靠,为电源TV与开关本体一体化设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电容式TV是由串联电容器分压,再经小容量电磁式互感器降压和隔离后变换成低电压,从而实现配电自动化设备取电、测量等功能。如图1所示,电容式TV作为工作电源和常规的电磁式TV相比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等优点,可以从原理上避免因电压互感器铁心饱和引起的铁磁谐振。
图1 电容式TV作为工作电源
如图2所示,将电源TV与开关本体一体化设计,可减少现场施工量、提高工作效率。原来需要在现场完成的匹配、接线、调试工作,都可以在工厂内部制造时完成,在现场只需要进行一次吊装即可使用。通过这种一体化设计,可以减少大量发货、运输和现场施工过程中不必要的、易出错的工作。
图2 电源TV与开关本体一体化设计
2.2 电子式互感器与开关一体化设计
常规开关只带有AC两相电磁式TA,用于简单的过流脱扣保护。随着电子式互感器的成熟,小型化、低功耗的电流、电压互感器可以内置或跟开关一体化设计,如图3所示,从而可以支持FTU实现测量、监控、保护、计量一体化的功能,进一步拓展配电自动化终端的应用范围。
图3 电子式互感器与开关一体化设计
1)电子式互感器可采集零序电压量,支持FTU实现零序方向保护判断。如果将共母线的每个馈线出口装设这种带零序方向保护的智能开关,就可准确判断接地故障电流的方向,即可简单易行地定位接地故障点,无需再配备其他复杂的接地故障监测设备。
2)低功率电流线圈 (LPCT)具有宽范围、高精度的电流转换特性,可以支持FTU获取10 kV关口各项计量基础数据,从而可以支撑一体化电量与线损管理系统相关业务功能应用,提升线损精益化管理水平。无需再加装专用计量互感器和智能电能表,简化配置,减少运维工作量。
2.3 小型自动化装置 (FTU)设计
由于配网自动化的建设,电线杆上安装了许多设备,有些尺寸较大,阻碍了运维人员上杆抢修。因此,将FTU小型化设计具有实际意义。
FTU尺寸控制在380 mm×260 mm(25 kg)内后,现场施工难度可以显著降低。施工人员可以直接携带FTU上杆安装,不需要吊装工艺;同时FTU安装不需要抱箍、支架等安装金具,可以直接安装在开关支架下面,不影响运维人员的抢修工作,如图4所示。
图4 FTU安装在开关支架下
3 小规模主站 (功能子站)设计
主站系统是配电自动化建设的中心[13],但是对于各县级及中小城市供电企业,由于资金和技术的限制,主站建设实施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功能子站应运而生,因其具备简单的主站功能,可在中小城市以及县级供电企业作为 “主站”进行使用,实现故障定位、故障研判、负荷监测、各类统计、报表生成等基本功能。功能子站相比大主站更“简单”,更方便基层运维人员操作,比大主站发挥出更好的效果。
3.1 功能子站与大主站的层级关系
目前,考虑到管理需要,配电自动化主站建设多以地市为单位,少数以整个省级为单位。但是这类主站还是存在运维主体不清的问题,运维主站的人不负责配网线路,虽然看得到数据,并不关心数据;运维线路的人负责线路,虽然关心数据,却又看不到数据。
因此,配置功能子站是更加实用的方式。规范功能子站接口,将功能子站做成基层数据处理单元,分层级处理数据,使得功能子站即可以独立运行,使基层单位不至于非要等到大主站建成后才能使用配电自动化功能;也可以在大主站建成后,将省市层面关心的数据有选择性的上传至大主站的数据库,可减少大主站的复杂配置。
3.2 缩短主站建设周期
目前建设配电自动化主站的建设内容涵盖配电SCADA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配电网高级应用系统[14]、需方管理系统等多个系统,建设周期多为1~5年不等。其中包括多个系统厂家、终端厂家的沟通协调,组织、建设和后期维护都需要大量人力物力。
采用配电自动化功能子站的建设模式,可以让中小城市以及县级供电企业缩短主站建设周期,在一个月内甚至一周内就能够将系统以及终端配置完毕,让基层人员享受配电自动化带来的成果,有效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现场运维人员工作量,向配电 “自动化”和电网 “智能化”迈出坚实的一步。
4 防错功能设计
防错设计是保证设备简单易用的关键技术。在配电自动化建设过程中,自动化终端的现场施工安装以及与系统的数据挂接环节尤为重要,一旦出错,不仅会影响故障区位判断,更会埋下严重的安全隐患。周密的防错设计有利于配电自动化设备的大量推广应用,同时不增加基层运维人员的工作难度。
4.1 TA变比调节开关
TA变比的作用是将大电流变成小电流,主要用于计量、测量、继电保护、监控等二次回路中的电流测量元件使用。一般TA的二次额定电流是5A或者1A,一次额定电流根据用电负荷大小选择。
如图5所示,传统的TA变比调节需要根据负荷在现场进行接线调节,经常由于端子定义不清晰,运维人员接线出错,螺丝上不紧等因素导致调节错误,由此引起测量失准,造成装置误判等严重后果。
图5 传统TA和简化TA变比调节开关对比
而简化TA变比调节开关内部带有防TA开路的设计。运维人员可以带电操作,通过简单的旋钮操作就可以完成TA变比调节,通过目视就可以清楚观察到TA变比设置情况,可以避免传统调节办法所带来的一系列出错问题,简化TA变比调节,提高运维工作的效率。
4.2 设备异动管理
配电网本身具有线路复杂、分支线多、环境恶劣等特点。配电自动化终端设备数量很多,管理难度较大。配电自动化建设使得配电网的网架拓扑结构经常发生改变,配电线路的升级改造时有发生。当终端设备位置发生改变,相应的地理位置信息、装置信息等如何进行管理,保证终端设备与系统再次无错挂接,成为了配电自动化管理中的新生问题。
GPS全球定位系统利用定位卫星,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定位、导航。GPS定位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科技的标志性技术,其为车辆定位、防盗、指挥等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实现GPS功能必须具备GPS终端、传输网络和监控平台。
如果将GPS定位技术运用于配电自动化终端设备,便可以为配电网设备异动管理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通过GPS定位锁定终端设备地理位置,并将地理位置信息上传系统,当设备地理位置发生改变时,运维工作人员可以第一时间掌握设备信息,及时跟进相关动态,将设备与系统再次有效挂接。
4.3 主站与工程安装的配合
在配电自动化建设过程中,各个环节的配合繁琐而复杂。如果有一种方法可以减少现场工作量,有效提高工作效率,那么对配电自动化建设将功不可没。
在以往的工程现场,自动化终端设备安装时需要人工记录装置编号、TA变比、保护定值、线路名称、杆塔号等信息,安装完成后需要将记录的信息与PMIS系统核对,没有PMIS系统的,还得人工录入系统,再和系统进行挂接。每一个环节都由人工完成,工作量大,其中任何一个细节出错都有可能引起严重的后果。
二维码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如果在终端设备出厂时赋予其一个包含设备所有信息的二维码。在现场安装时只需扫描二维码,就可以将设备信息、地理位置信息发送到主站,省去了大量的人工工作量,同时避免了人为出错的可能。通过自动化手段让工程安装工作简单、快捷,这一创新成果在配电自动化建设中具有重大意义。
5 应用实例
某县供电公司南中线和江益线属于故障高发线路,每到春夏季,暴风雨及鸟害严重,因鸟害及恶劣天气造成线路频繁故障。由于线路上缺乏自动化手段,经常出现线路末端或分支故障造成变电站出口跳闸,引发全线停电。
2014年3月,在 10 kV南中III线和10 kV江益线开展简单配电网建设,安装一体化终端设备10台,每个一体化终端设备从安装到系统数据挂接总用时不超过3 h。考虑到这两条线路所处地形复杂,横跨山区和湖区,选用无线APN通信方式,并部署相应的桌面客户端及移动手机客户端软件。在5月份完成安装调试工作,系统投入运行。其中主站系统采用简单的功能子站方式,考虑到供电公司的实际需求,功能主要聚焦于及时准确地判断、隔离线路故障,同时可对线路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对线路的负荷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为方便线路运维人员及时获得数据,每个线路运维人员通过主站订阅故障短信通知,同时安装与桌面客户端内容相同的移动手机客户端。
自2014年5月系统投运以来,准确判断处理故障多次,线路发生故障后,该系统在客户端上发出告警,同时以手机短信的方式,告知相关线路运维人员故障的类型、位置等信息,运维人员直接前往线路发生故障的区段处理故障,减少了故障查找的的范围,从而缩短了故障处理的总体时间。
系统投运前后线路跳闸情况比较如图6所示。
图6 2013—2014年同期跳闸数据比较
10 kV江益线2013年第4季度跳闸4次,2014年第4季度该系统投运后江益线跳闸次数为0次,同期数据比较4∶0。
针对高故障线路整治的简单配电自动化系统建设设备总投资40万元,建设周期40天。系统建成后,故障导致全线停电次数大幅降低,只有去年同期的20%左右;故障处理时间缩短到约30~145 min(以往故障查找处理到恢复供电的时间常需3 h以上)。系统运行效果较明显,有效缩小了停电范围,缩短故障查找和停电时间,提高了供电可靠性和供电服务水平。
6 结语
本文针对县域及城郊配电网自动化建设,如何使自动化设备及系统具备易安装、易使用、易维护的特点,从而带给使用者简单易用的体验,提高配电网运维工作的效率和品质。
1)将电源电压互感器、电子式电流电压互感器与开关本体一体化设计,减少现场协调、安装的工作量,简化接线。进而拓展自动化装置 (FTU)的功能,支持简易接地故障判断,支持关口同期线损计量管理。
2)自动化装置 (FTU)小型化、低功耗设计,便于与低功率互感器配合。在不减少自动化装置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小一二次整套设备的重量、体积和功耗,增加可靠性和户外运行寿命。
3)防错设计使设备安装和系统建设更简单,避免工程安装、后期运维中的人为错误,提高自动化系统的功效和品质。
4)主站功能够用即可,通信方式因地制宜,注重长效和免维护,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重点保证基层运维人员方便获得辖区线路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