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武略将军何士英及潘宜人墓志考释

2020-04-27秦宗林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浙江档案 2020年3期
关键词:宜人墓志将军

魏 旭 秦宗林/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2016年6 月扬州市城北乡三星村某基建工地发现了一座墓葬,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墓进行了抢救性的发掘清理。该墓为一座竖穴土坑墓,方向172°,坑口长2.5米、宽1.6—2.1米,墓室中放置木棺2具,仅出土铜钱、陶罐、墓志等少量随葬品。其中墓志由志盖和志石组成,青石质。志盖篆书阴刻5行,每行4字,内容为“明故武□将军何□□英暨配潘□人合葬墓志铭”,周边用阴刻浅线圈围,线外为一周卷云纹。志石正方形,边长55厘米、厚5厘米。志石楷书阴刻志文,阴线圈围外为一周卷云纹。志文30行,满行29字。志石腐蚀严重,右上角和左下角志文漫漶不可读。现将余下志文辑录如下并对相关问题做简要探讨。

一、何士英墓志释文

明故武略将军何公士英∕

赐进士出身文林郎南京浙□道监察御史□□□□□□□卢□□□撰文∕

赐进士出身承直郎北京户部□□清吏司□□□事□□□昭易杨杲书丹∕

赐进士出身观大□宗□□□□□通□□□□□□川□□□姚继岩□篆盖∕

呜呼!此扬州卫武略将军何□□□配潘宜人之墓也。按状,公讳俊,字士英。∕其先浙江宁波府昌国人。曾□□□□戎隶方氏,后归附汤大夫麾下。父忠,∕□尤诚,正统十四年有军功,□□旗。母吴氏生三子:长信,次即公,又次杰。公∕□父役,于景泰三年遇□□□□千硕实边,授本卫右千户所諓百户。受俸∕□□□令子孙承袭。□□□□随游击将军武平伯陈友征讨凉州、庄浪,有∕□□□授百户□□□□□□兵官征夷将军都督赵辅征讨两广,在于荡∕□□□□大□峡□□□□□□升本所副千户。公生而天性孝友,□信义∕□□□□□□□□□□□冒矢石头出入虏境,敢勇当先。辅建奇,□为总∕□□□□□□□当一面□奇无少摧挫,而锡赉独岸。事竣,回卫营。□□恤∕□□□□□□□上,诚以待下,公勤有为。成化十四年以老年倦于□□□∕□□□□□□公游优林泉之下,日与缙绅士徜徉壶矢诗酒之间,□□□∕□□□□□如民。正德元年,偶膺一疾,竟不起矣,卒于九月二十五日。□□∕□□宣德四年庚戌九月十一日也,寿七十有七。配潘氏宜人有∕□□□□女红,闺门取法,善治家,教诸子以义方待公。侧室王氏□□□□∕□惠。士英公所以得尽忠于∕而无内顾之忧者,以有宜人在也。先公卒,卒之年,弘治癸亥□□□□□□∕生于宣德三年己酉三月初一日,寿七十五。纲等卜吉□□□□□□□□∕十有一日,与宜人合葬于蜀岗之原,礼也。子二:长即纲,莅官□□□□□□∕镇抚俞景辉之女,先卒,侧室钱氏、谢氏;次绞,娶宋相史嵩之□□□□□□∕先卒,继娶长兴县知县杨廷润之侄女。女一,适本卫千户□□□□□□□∕男四人:长鹏,毓秀,郡庠习武经、知大义,娶蒋氏;次鹗,聘杨□□□□□□□∕所出也。生孙女二人:长,素贞,配士人刘汉,俞氏所出也;次□□□□□□□∕然之子澄,钱氏所出也。绞生孙男一人,鸿;孙女一人,素香。□□□□□□□∕荣死,安可谓无遗憾矣。纲持太学刘实夫状乞铭于予,因□□□□□□□∕矫矫虎臣,以武备身尽忠报国,以安黎民。贤哉,宜人宪英,□□□□□□□∕敬如宾,子孙王立,福寿骈臻,山高水长,百世宗禋,庆泽□□

二、何士英世族谱系

墓主何俊,字士英,祖籍浙江宁波府昌国。本元昌国州,洪武二年降为县,二十年六月,县废,改置。即今浙江定海。

志文记载何士英家族谱系,上至曾祖,下至孙辈,其中确切记可考的世系共四代。

因志石腐蚀曾祖之名已不可知,志文载:“隶方氏,后归附汤大夫麾下。”方氏,即方国珍,浙江黄岩人,与兄国馨、国璋,弟国瑛、国珉,以佃农和贩私盐为生计。为元末最早的起义领袖,曾降元,后降明,明洪武二年(1369),领广西行省左丞,留居京师。汤大夫,即汤和,明朝开国功臣军事将领,在随朱元璋渡长江、占集庆、取镇江诸战中,屡破元军,累功升统军元帅。明太祖朱元璋派兵征讨方国珍。洪武元年,“癸丑,汤和为征南将军,吴祯副之,讨国珍”,“十一月辛巳,汤和克庆元,方国珍遁入海”,“丁未,方国珍降,浙东平”[1]。何士英曾祖早年在浙江跟随方国珍起义反元。洪武元年汤和击败方国珍后,归入汤和麾下。

墓志盖

志石

父亲何忠,在正统十四年获得军功。正统十四年,明王朝先后发生王骥征讨思机发、土木堡之变以及随后也先大举入寇中原等重大事件,战事频发,在此期间何忠得以建立军功。据志文残存的“旗”字推测,何忠被升为总旗或小旗。“凡军政,卫下于所,千户督百户,百户下总旗、小旗”[2],总旗、小旗皆为下层职官。

何士英有二子、一女,孙五人、孙女一人。长子何纲,墓志在其官职处文字磨损。志文中所载何纲主要事迹有二,一是卜吉日将其父何士英与潘宜人合葬于蜀岗,二是通过太学刘实夫的引荐,乞求撰志者撰写墓志。

何纲之子何鹏,志文载“毓秀,郡庠习武经,知大义”。明代学校“自儒学外,又有宗学、社学、武学”[3]。洪武年间,在大宁等处设置卫所儒学,教育武官子弟。正统年间,成国公朱勇选武官和教骑射的幼官,在南京和北京设置武学。不久命都司、卫所应承袭职官的十五岁以上子弟,选送部分至两京的武学读书,没有选中的人送到卫所儒学或附近的儒学读书。成化年间,下令每年年末对入学武生进行考试,十年以上没有学习成功,送入军营操练。在弘治年间,开始刊印武经七书,分发到两京武学和应承袭武职的人手中[4]。至此建立了完备的武学教育体系。何鹏为何纲长子、何士英长孙,其身份为应袭舍人。从志文看,何鹏在郡庠学习,而未入选两京武学。所学《武经》即弘治年间开始刊印作为教科书的《武经七书》。《武经七书》是北宋作为官书颁布的兵法丛书,由《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七部著名兵书汇编而成。

根据志文记载,将何士英世族谱系分列如下:

三、何士英生平事略

何士英生于明宣德四年(1429)庚戌九月十一日,卒于正德元年(1506)九月二十五日,寿七十七。

何士英官职,志文“题名”记载为“武略将军”。明代“凡武官六品,其勋十有二”,武略将军为从五品武官,“从五品,初授武略将军,升授武毅将军”[5]。何士英主要经历为四次重大军事行动,试结合时代背景和历史事件将其生平事略梳理如下。

景泰三年(1452),遇“千硕实边”,授扬州卫右千户下百户,并令子孙承袭。明代一卫设左、右、中、前、后五个千户所,右千户所为其中之一。景泰初年,瓦剌多次入寇明边关,边关长期处于战备状态。景泰二年,“瓦剌寇宣府马营,敕游击将军石彪等巡边”[6]。景泰三年,“丙辰,都督孙镗、佥事石彪协同守大同,都督同知卫颍,佥事杨能、张钦协同守宣府,备也先”[7]。何士英建立军功、授百户,应与景泰三年明边境战事有关。

天顺二年(1458),何士英随游击将军武平伯陈友征讨凉州、庄浪,授百户。凉州,即凉州卫,“元西凉州,属永昌路。洪武九年十月置卫,属陕西都司,后来属。南有天梯山,三岔河出焉。东南有洪池岭。又东北有白亭海,有潴野泽。又西有土弥干川,即五涧水也,亦出天梯山,下流合于三岔河。又东有杂木口关。又有凉州土卫,洪武七年十月置。西北距行都司五百里”[8]。庄浪,即庄浪卫,“洪武五年十一月以永昌地置。十二年正月置陕西行都指挥使司于卫城。二十六年,行都司徒于甘州。建文中,改卫为守御千户所。洪武三十五年十月复改所为卫,属陕西都司,后来属。东有大松山。其北有小松山。西有分水岭,南出者为庄浪河,北出者为古浪河。又南有大通河,与庄浪河合,北流经卫西,入于沙漠。北距行都司九百四十里”[9]。从明初开始,蒙古反复从西北边境南下入侵,凉州、庄浪等卫所成为防御蒙古的第一线。陈友征讨凉州、庄浪发生在天顺二年(1458)。天顺二年“秋七月癸卯,定远伯石彪为平夷将军,充总兵官,御寇宁夏”,后“八月戊辰,孛来寇镇番”,随后“壬午,武平伯陈友为征夷将军,充总兵官,剿寇宁夏”[10]。在征讨凉州、庄浪的战事中,何士英有军功。

成化元年(1465),随征夷将军都督赵辅征讨两广,升至扬州卫副千户。陈友征讨两广发生在成化元年(1465),其社会背景为两广瑶乱。广西浔州浔江附近的山脉均为陡峭的山崖,其中最险恶地称为大藤峡。藤峡中有上百个山洞,仙人关、九层崖最为幽深险峻。其中少数民族为蓝、胡、侯、盘四姓为主的瑶族。景泰年间,瑶渠侯大狗等率先作乱,聚众上万,修仁、荔浦、力山、平乐等地都相应,各系留守官吏无法控制,于是以招抚平定。当时明朝朝廷正忙于与北方瓦剌交战,没有急迫解决;所以到天顺年间,此地作乱更为加剧。明宪宗派赵辅、韩雍等征讨两广。“甲子,都督同知赵辅为征夷将军,充总兵官,佥都御史韩雍赞理军务,讨广西叛瑶”[11]。成化二年,“六月甲辰,赵辅师还”[12]。志文中“大□峡”表明何士英参加了大藤峡的战斗。在征讨两广期间,何士英升为扬州卫副千户、武略将军,达到军事生涯的顶峰。

成化八年(1472),随赵辅征讨癿加思兰。征讨癿加思兰,残存志文虽未确切记载,但可根据后文及赵辅传记验证。“五月癸丑,武靖侯赵辅为平虏将军,充总兵官,节制各边军马,同王越御”,此次行动赵辅未能达到预期效果,“辅至榆林,寇已深入大掠,辅不能制,与王越疏请罢兵”[13]。但何士英在这次军事行动中有突出表现,志文对其个人品格及奋勇杀敌的状况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绘。“冒矢石出入虏境,敢勇当先”是何士英与癿加思兰作战的真实反映。平虏将军赵辅赏识何士英的表现,对何士英予以重用。之后,何士英更加显示出过人的军事才能,志文中有“当一面”“无少摧挫” 之语。

抵御癿加思兰后至成化十四年六年间,何士英在扬州卫任副千户。期间无重大战事,何士英“□□事上、诚以待下,公勤有为”。

成化十四年(1478),志文载何士英“倦于□□”,结合其后志文推断,何士英倦于征战和任官,不再担任武略将军。

成化十四年至正德元年(1506)去世前约十八年左右时间,何士英生活较为悠闲,“游优林泉之下,日与缙绅士徜徉壶矢诗酒之间”。何士英属扬州卫军籍,自幼接受卫学教育,有一定文化素养。故可与缙绅、士交游,进行投壶矢、诗酒唱和这类文化娱乐活动。

正德元年(1506),何士英偶然感染疾病,九月二十五日去世,享年七十七岁。

四、潘宜人及葬地选择

何士英夫人名潘宪英。志文称潘宜人,明代制度,五品官妻、母皆封为宜人。志文记载潘宜人的事迹为“女红,闺门取法,善治家,教诸子以义方待公”。潘宜人擅女红、善治家、善于教子,使何士英能够全心为国尽忠而无后顾之忧。志文末尾赞叹潘宜人的贤惠:“贤哉宜人宪英”,称赞夫人与何士英“敬如宾”。潘宜人生于宣德三年(1428)己酉二月初一日,卒于弘治癸亥年(1503),享年七十五岁。正德元年(1506)何士英去世后,儿子何纲卜吉日,在十月一日将其与潘宜人合葬在蜀岗。因为潘宜人早于何士英三年去世,因此将潘宜人墓葬重新挖开。

扬州城北蜀岗早在唐代就是重要的墓葬区,根据出土的数十方唐代墓志,选择埋葬在蜀岗符合当时的丧葬礼仪。据何士英墓志中相关记述可以看出,明代扬州蜀岗仍然被当时的丧葬礼仪所看重,并且在其埋葬过程中至少有选墓地和占卜选吉日这两个环节。

五、其他相关人物

何士英曾跟随陈友征讨凉州、庄浪,跟随赵辅征讨两广。次子何绞娶史嵩之的后代。长子何纲持刘实夫状乞求志文作者。志文前三行分列撰志者、丹书者及篆盖者。但因此处志石腐蚀,未能知晓此三者的全貌。在此将相关人物一并简述如下。

陈友,明代武将,其事迹见于《明史》[14]。

赵辅,明代武将,其事迹见于《明史》[15]。

史嵩之,为南宋大臣,《宋史》有传[16]。

刘实夫,《明史》中无传。志文中载何纲通过“持太学刘实夫状乞铭于”撰志者,表明两点,一是刘实夫任职于太学,即明代南北两京的国子监,二是刘实夫与撰志者有交往。此外,刘实夫与明代思想家也有交往。项乔在一封论学信中曾自述,“某平生鲜交游,未能周知天下,执事之外则得欧南野教益居多,而罗达夫、王汝中、程舜敷辈次之,间有不事讲解,亦能夹持,则唐应德、刘实夫、章汝明、郭君弼、杨实卿、蔡亨一数人,皆旦夕不可少者”[17]。与项乔交往的友朋中,大多是阳明信徒,因而刘实夫所学为王阳明的心学[18]。

撰志者,庐□,进士出身,官职为文林郎、监察御史。文林郎为正七品文职散官,“正七品,初授承事郎,陞授文林郎,吏材干授宣议郎”[19]。监察御史为监察官职,属都察院,正七品。明代在浙江、江西、河南、山东、福建、广东、广西、四川、贵州、陕西、湖广、山西、云南十三道共设置一百一十人,称为十三道监察御史[20]。据残存志文,撰志者时任浙江道监察御史。此外,撰志者与太学刘实夫相识。

志文书写者,昭易、杨杲,《明史》二人皆无传,进士出身,承直郎北京户部□□清吏司。承直郎为六品文职散官,“正六品,初授承直郎,陞授承德郎”[21]。明代制度,中枢六部均分司办事,各司分别称为某清吏司。吏部设四个清吏司,户部设十三个清吏司,礼部设四个清吏司,兵部设四个清吏司,刑部设十三个清吏司,工部设四个清吏司。志文书写者为户部清吏司。

篆盖者,姚继岩,志文载进士出身。《明史》记载的姚继岩主要事迹为明武宗南巡之争中,上疏劝阻,被施杖刑外贬[22]。

六、余论

何士英任职于扬州卫。明洪武年间始建卫所。军队组织有卫、所两级。一府设所,几府设卫。卫设指挥使,统领士兵五千六百人。卫下有千户所,领一千一百二十士兵。千户所下设百户所,领一百一十二士兵。各府县卫所归各指挥使司都指挥使管辖,各都指挥使又归中央五军都督府管辖。士兵有军籍,世袭为军,平时屯田或驻防。遇有战争,朝廷命将,率领调自卫、所的士兵征战。明代扬州地区设置扬州卫,高邮卫,仪征卫三个卫所[23]。其中扬州卫,“在府城西南,洪武四年建”[24],其他情况未见史籍记载。笔者目力所及,何士英家族是目前扬州仅见的世袭军户,其详细情况未见史料记载。何士英墓志的出土,使何士英家族所经历军事事件及相关人物不致湮没。

何士英祖籍浙江宁波府,其祖父元末跟随方国珍起兵反元,反映了东南沿海地区人民揭竿而起反抗暴政的恢弘历史图景。其后归入汤和麾下及其后人进入扬州卫军籍,也为研究明初人口迁移提供了新的素材。

何士英所处明代中期,阶层间、民族间矛盾交互产生,平定叛乱和抵御蒙古的战事频繁发生,这些事件在墓志中均有间接反映。自景泰三年(1452)至成化十四年(1478),何士英二十余年军事生涯中经历四次较重大历史事件。成化十四年何士英转向壶矢诗酒生活,是卫所制度下低层级军官对终身军事生活厌倦的真实反映。志文中有关何士英离任后生活、子孙婚配、埋葬习俗、明代教育的记述,呈现了明代社会生活的多个侧面,为进一步研究明代历史提供了新的资料(附:由于此方墓志保存较差,制作拓片会损害墓志本体,因此只识读志文并拍照)。

猜你喜欢

宜人墓志将军
金代张楠墓志考释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辽耶律公迪墓志考
我家的“将军”
辽代《韩德让墓志》疏解
将军
社区睦邻点的“宜人温度”
将军驾到
秋食养生 炖补宜人
此处宜人(精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