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隔离在家让人这么难受
2020-04-26张昕
张昕
最近很多人问:为什么隔离在家这些天让人这么难受,之前我明明可以整个星期不出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其实这样的行为,可以用自我决定理论来解释。自我决定理论认为,每个人本质上是有主观能动性的,即有“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内部动机,而且这样的动机对每个人都很重要。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有三种很基本的心理需求:自主性需要、胜任需要和归属需要。其中的自主性需要,是人类最基本最首要的心理需求。就是说,我们需要对自己的行为有选择权和决定权。我们做一件事如果不是出于自己的意愿,而是受到外界压力的时候,我们就会缺乏内在动机,很难从中获得快乐。
设想一下这样的场景:玩了一天的手機,你觉得应该静下来看会儿书了,于是你翻开书,津津有味地看起来,刚看了一会儿,就听见妈妈在房间外面大喊:“都玩了一天手机了,也不知道看会儿书!”此时,你心里一定很生气,会赌气地合上书,气呼呼地想,哼,不看了!并且这时你是真的再也看不进去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这是因为,如果我们相信自己是有选择的,就会获得控制感、掌控感,不会产生无助感、被迫感,从而获得主观能动性。相反,如果一个人别无选择,那么他就会失去行动力和主观能动性,变得消极和被动,就会本能地对“不得不做”的事情产生反感和抵触的情绪,因为你完全失去了对局面的掌控和主导。
“我喜欢宅在家里”,满足的是人的自主性需要,因为这种情况下的外部环境是“只要我想,我就能出去”。而现在的情况是“就算我再怎么想出去,我也出不去”,从“我要宅”变成了“要我宅”,你“宅”在家的理由已经完全由外部环境条件决定。这就取消了你的选择。此时你的“宅”不再是自己的选择,而是你“不得不做”的事情,已无法满足你的自主性需求。
其次,隔离之所以让人难以接受,还和社会连接性的缺乏或者社会隔绝有关。社会隔绝在心理学测量中主要使用的几个指标包括是否独居、是否与家人朋友缺乏联系、是否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很多研究发现,社会连接性的缺失可能带来严重的生理和心理问题,包括健康水平的下降、抑郁、焦虑等。
社会隔绝之所以会产生抑郁、焦虑、健康下滑,可能是因为社会连接性会促使一个人更加愿意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正面调节(例如,一个人如果要出门社交,可能就会注意仪容打扮、注意体重控制、注意吸收新知识以便交流等,而如果不需要社交,就没有这方面的动机了),从而导致他们会做出更多的健康行为。
那么通过互联网能否建立社会连接呢?2016年一篇关于青少年网络使用和社会连结性的综述文章发现,网络的出现和使用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青少年和朋友的社会连接性,但却降低了他们和家人的社会连接性;更重要的一个发现是,互联网的出现对青少年的影响,并没有出现预期中的“由于增加社会连接性而降低了孤独感、焦虑或是抑郁”的效应。因此这也提醒我们,网络虽好,现实世界才更重要。
其实个体的动机还是很重要的。这启示教育者和家长们,动机的培养,从自我决定论的角度来说,应该多偏重内部动机的培养,要让孩子们真正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而不是通过外部动机的施加来控制他们的行为,最好是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