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同根生,“老大”何太急
2020-04-26刘勇赫
刘勇赫
随着二孩生育政策放开,越来越多的家庭有了新的选择。“二孩的选择”使家庭生活结构发生了深刻而深远的变化,其中包括经济、教育、养老、娱乐生活等诸多方面。从教育角度来说,两个孩子在给家庭带来无尽欢乐和惊喜的同时,也给家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课题——二孩教育问题。笔者也是两个孩子的父亲,所以一直也在边实践,边总结经验。
有位孩子的母亲在平台上向我求助:“自从我生了二娃之后,对大娃的关注少了,我发现他现在比较敏感,比起以前更自卑,我现在应该怎么挽救?”还有的家长表达得更直接:“大娃现在越来越不懂事!我还要照顾二娃,他真让人心力交瘁!”为什么大娃会出现这么大的情绪波动和叛逆表现?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寻求答案。
被冷落与焦虑感
在二娃出生之前,我相信很多父母都会私下讨论,将来一定要善待大娃,不能偏心眼,给予两个孩子相同的关爱与照顾。而事实上,从大娃的视角来看,之前,父母包括全家人会把100%的爱与关注给予自己,而二娃诞生之后,则出现了“三少三多”的情况——关注减少、陪伴减少、耐心减少,生气增多、批评增多、指挥增多。因此,大娃会产生严重的心理落差与失落感。
本来大娃拥有着无忧无虑的童年,而且享受着众星捧月的待遇。直到有一天,大娃突然被任命为二娃的行为规范榜样,处处都必须起到带头作用,做对了是哥哥姐姐应该做的,做错了是不懂事不懂规矩。大娃在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徒增了不小压力,极有可能产生焦虑感。
被误解与委屈感
由于大娃拥有更加强壮的体格、丰富的经验及灵活的思维,所以当两个孩子发生矛盾,比如抢夺玩具或打架时,通常大娃会被认定为“罪魁祸首”。不仅如此,大娃的解释权也可能被剥夺,没有人倾听事情发生的经过,因为被误解而产生的委屈感可能始终伴随着大娃的成长。
被忽略与孤独感
由于照顾二娃需要耗费父母太多的精力与时间,因此大娃的亲子时间被缩减,这其中既包括“敷衍”的情绪疏导,也包括亲密的亲子互动。而大娃眼中看到的,却是父母把笑脸给了二娃,给二娃更多的拥抱、亲吻、忍让甚至溺爱。
综上所述,在二娃出现之后,大娃的心理体验感不佳,准确说是满满的负性心理,然而这一切并不怪他,也不怪二娃。当然,也不能把责任完全推给父母,毕竟家长也缺少经验和相关的知识、方法。
二孩教育问题的本质是关系问题。虽然只是多了一个新成员,但却导致家庭结构性的变化,值得教育同仁们去深入研究。这里,笔者只想为大家分享一部分个人的想法与经验,供大家参考。
找准角色定位
笔者曾经对二孩家庭关系做了一个比喻:妈妈是董事长,爸爸是总经理,大娃是新上任的中层,二娃是新来的职员。简单来说,妈妈是新生儿的权威角色,发布口令;爸爸做好政策解读、行为示范和关系协调;大娃是家庭教育的受益者、示范者和宣传员。大娃地位明显高于二娃,父母应该在二娃面前树立大娃的“权威”形象。
先护大,再护小
这是针对大娃情绪疏导的重要策略,当两个孩子同时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要明白,大娃其实更需要我们的关心与呵护。一方面由于前文讲到的爱的分割;另一方面随着年龄增长,大娃的情绪情感更加复杂;再者,当大娃感受到父母的呵护时,会将这份爱自然而然地传递给自己的弟弟妹妹,而不会产生嫉妒与仇恨心理。笔者曾经跟很多家庭分享过一个小问题——“爸爸下班回家应该先抱谁?妈妈?大娃?还是二娃?”正确的顺序应该是,先老婆,再大娃,最后二娃。遗憾的是,大部分二胎家庭中,爸爸回家就抱二娃,老婆和大娃在哪并不关心。当大娃和二娃发生了口角和争斗时,父母也要先处理大娃的情绪,再处理二娃的情绪,让大娃能够体会到父母对他的包容、理解与支持,始终没变。
批评和夸奖,都是爱的表达
孩子犯错误很正常,批评也很正常,像绘本《大卫不可以》中表现的一样,父母要学会让孩子明白,批评也是一种爱的表达。在批评的过程中,父母应更加科学与智慧,从而让孩子能够更加理解父母的所作所为。如果真是大娃的问题,也不要当着二娃的面去批评大娃,要给足大娃面子,让大娃知道这也是爱他的具体表现。
父母还要学会当着二娃的面夸奖大娃,但这个夸奖也是有技术含量的。举个例子,让大娃帮二娃做件事情,可能是拿个洗脸盆或者水杯,家长就当着二娃的面说:“你看,你哥哥(姐姐)多爱你啊!帮你干这干那!”虽然二娃可能听不懂,但在身旁的大娃会听到耳里,甜在心里。通过这样的激励,大娃可以明显感到父母对自己的认可和需要。
亲子游戏中互动
需要注意的是,亲子游戏可以说是最合适的家庭早教形式,这里面大娃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当父母组织二娃进行亲子游戏教学时,大娃可以扮演一个助教的角色。在每次父母讲解完游戏规则后,大娃可以用儿童的语言为二娃解读规则;另外,父母与大娃可以在二娃面前示范游戏的玩法,方便二娃理解、掌握与模仿。此外,也可以玩一些多人亲子游戏,邀请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参与进来,全家互动总动员。
不同的礼物,同样的爱
无条件的爱是人本主义心理学非常强调的理念,送礼物是一种体现无条件的爱的重要形式。当家长出差回家,或者遇到一个特殊的节日,一份惊喜总能给孩子带来持久的欢乐与幸福感。很多人认为两个孩子应该送同样的礼物,这样不容易打架。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很大误区。选择礼物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仪式,而是一种重要的亲子沟通的过程。礼物其实蕴含着深刻的教育内涵,当我们选择了孩子真正喜欢而且真正需要的礼物时,孩子会感受到我们更多的关心与支持。而这份送礼的“成功”恰恰源于我们对于孩子的全面了解。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兴趣、需要,当然也应该有不同的礼物。所谓不同的礼物,表达的是同样的爱。
向大娃讲“曾经的故事”
当大娃看到家长悉心照顾弟弟妹妹的场景时,难免产生“吃醋”的感觉。应该让他知道,在他小的时候,家长也是同样用心,甚至更加兴奋与喜悦。这个时候,历史资料就会显得非常有说服力。家长把孩子小时候的照片、音视频等资料找出来,展示给大娃看,大娃一定会瞪大双眼,不敢相信!配合着历史资料,家长再和大娃讲一讲过去的故事,他是何等的可爱,给家人带来惊喜;又是何等的淘气,让爸爸妈妈费神担心。在家长感慨“岁月如梭,时不我待”之时,大娃也能够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爱。
保护兴趣,发展兴趣
家长要积极关注大娃的个性化发展与心理健康,充分尊重大娃的兴趣,做到发现兴趣、保护兴趣、成就兴趣,把大娃培养成一个自信、独立、乐于分享的人。从好奇、兴趣,到爱好、特长,再到优势,持续关注并提供兴趣资源的支持,帮助大娃成为最好的自己。另外,帮助大娃处理好学业与特长之间的关系,协助大娃形成自己的規律作息,关注大娃的心理健康,做大娃成长路上的倾听者与好朋友。
二孩问题是一个新的问题,还有很多值得大家去研究和探讨的内容,但是父母只要遵循亲子教育中的尊重与信任原则,就不会在育儿路上迷路。尊重就是给孩子选择,信任就是允许孩子犯错,相信孩子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正错误。
二孩既是兄弟姐妹,也互为教育资源,正是因为有了同辈陪伴者,才收获了不一样的经历。从亲子圈到伙伴圈再到社会圈,是每一个孩子必然经历的三个圈层,二孩恰恰是亲子圈与伙伴圈中的过渡,为儿童理解伙伴、学会为人处世,提供了更多的参考与经验。
(作者系全国妇联《婚姻与家庭》首席专家、勇赫童书会创始人)
责任编辑: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