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2020-04-26王树峰

小学时代·上旬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探究数学课堂

王树峰

【摘  要】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通过创设轻松的课堂氛围,可以有效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增强学生之间的沟通合作意识,拓展学生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应借助小组合作,帮助学生找到不同的解题技巧,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全面发展。

【关键字】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有效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重视和应用。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忽视培养“合作意识”,另一方面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让学生放任自流,不能指导学生有效学习,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重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有针对性地设计合作学习内容,做到“有的放矢”,促进学生自主参加小组合作探究,更好地培养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一、引入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被动吸收转变为主动探究、主动学习。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其主导性作用,精心设计有效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在小组交流过程中,教师要走进小组,参与到小组活动中,适时地给予指导和点拨,有效提高小组学习效率,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鼓励学生敢于发言、讨论,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提升自我。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首先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提出问题:“生活中圆形物体都有哪些?”小组成员各抒己见,写出了气球、车轮、钟表……教师接着提问:“你们知道为什么将轮胎做成圆形,而不是长方形、正方形或者三角形吗?”学生们哈哈大笑,回答:“车轮怎么可能不是圆形?”教师继续追问:“为什么不可以将车轮设计成其他形状呢?”学生开始讨论,学生1:“如果做成三角形,车轮不能轉动。”学生2:“我想要是设计成三角形,三个角很快就会磨平。”学生3:“如果设计成长方形,根本不能转动,还可能会翻车。”……教师肯定了学生的猜想,同时提出问题:“为什么圆形就可以呢?”学生认真观察和讨论后发现:“车轮的中心点到轮胎边缘间的距离相等。”“从中心点到边缘可以有无数条线。”“从车轮边缘经过中心点到另一个边缘的线也是相等的。”……经过小组间的讨论,学生了解到圆的半径和直径的特征。

上述案例中,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中,在讨论中获得了知识,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培养了主动探究的意识,还促进学生养成了合作意识,培养了“与人共事”的能力。

二、引入小组合作学习,不断发散学生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进一步发散学生思维,教师要灵活运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讨论交流环节。首先,教师要处理好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关系,将学生独立思考放在第一位,遇到不能自我解决的困难组织小组讨论,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其次,当课堂遇到开放性的问题时,及时组织小组讨论,发散学生思维,找到更多解答问题的途径,这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解决问题》一课时,教师给出这样一道题:某工厂生产一批产品,原计划7天完成任务,每天生产60件,实际上只花费6天时间就完成任务。请问,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多少产品?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很多学生给出了常规的解法:

(1)产品总量60×7=420(件)

(2)总量÷实际时间=实际每天生产产品数量420÷6=70(件)

(3)相差数70-60=10(件)

其中一个小组给出了不同的解答方法:60÷6=10(件),理由是:7天的任务在6天完成了,原计划第七天的任务60件分解到6天就是比原计划多做的件数,这种跳跃性思路中间省略了很多步骤。

上述案例,教师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具有跳跃性和创新性,学生自主地从一种思维模式切换到另外一种模式,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提高学习效率。

三、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探讨多种方法解题

学生在课堂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还可以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认识到合作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养成互相帮助的良好习惯。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交流、多探讨,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思路解决问题,找到不同的解题方法,合作学习能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探讨知识的过程就是加深学生理解和记忆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例如,《小数的计算》一课有这样一道题目:一架飞机从甲地飞向乙地,如果飞机以800千米/小时的速度飞行,可以比规定时间提前0.5小时到达乙地,如果飞机以600千米/小时的速度飞行,要比规定时间晚0.5小时到达,请问规定时间是多少小时?这道题目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独立完成,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生认真审题,寻找题目中提到的条件,并与组内其他成员交流想法,终于发现了解题方法。小组1:可以先算出不同速度下飞机飞行的距离,即600×0.5+800×0.5=700(千米),再除以速度差800-600=200(千米)就能够算出规定时间了;小组2:先算出在时间差内飞机以800千米/小时的速度能行进的距离,即800×(0.5+0.5)=800(千米),然后除以速度差800-600=200(千米),就可以算出飞机以600千米/小时行进时需要多长时间到达乙地,800÷200=4(小时),再减去迟到的半小时4-0.5=3.5(小时),这就是所求的规定时间。

上述案例中,教师利用合作学习引导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小组内同学合作,集学生的智慧于一体,多角度、多方位地思考,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意识。

四、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整体提升学生素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同的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存在差异,这也是数学教学一项难以解决的问题。不断缩小不同层次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整体提高学生素质是教学的首要目标。教师可以引入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学生主导作用,采取有效策略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尝试发言、相互交流,提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缩小学生间的差异,整体提升学生素养。

例如,在教学《应用题》一课时,有些学生不能很好地把握问题关键,不能正确分析、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每人从题目中找出一个已知条件,并在小组内讨论。如:一只猴子一天要吃掉1千克的香蕉,10只猴子一星期大约要吃掉多少千克的香蕉?学生认真审题后,先由小组内综合能力较差的学生找出他能发现的基本条件,如一只猴子一天可吃1千克的香蕉,再让其他同学寻找问题中的其他信息,如所求问题为10只猴子一星期需要多少香蕉。学生捋顺思路后不难发现:先算出10只猴子一天的香蕉消耗量,再求出一星期的食量;或者先求出1只猴子一星期的食量,再求10只猴子一星期的香蕉需求量。学生就可以列出算式1×10×7=70(千克)或是1×7×10=70(千克)。

上述案例在解题过程中,教师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有效带动后进生学习,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提高学生整体的审题水平,正确把握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引入小组合作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归纳,不断进步,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杜桂云.核心素养引领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数学大世界(中旬),2019(12):19+18.

[2]陈美玉.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探究[J].新课程(上),2019(12):148.

猜你喜欢

探究数学课堂
欢乐的课堂
设问引导探究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写字大课堂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
错在哪里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