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翻译官”,助你秒懂“高冷” 艺术
2020-04-26夕雨
夕雨
“为什么当时年仅20岁的“小鲜肉”毕加索,要把自己画成大叔范儿?”青年油画家、艺术普及者张法中行至毕加索的《自画像》时,抛出这个问题。正当你琢磨的时候,张法中将其中奥秘娓娓道来。
这是张法中最近在做的一件事:联合西瓜视频打造“艺术类脱口秀”《人间艺术指南》。这个东北口音、言谈诙谐的大学青年教师,自称“艺术翻译官”,助你秒懂“高冷”的绘画、雕塑、设计、建筑、电影知识。
向往艺术的自由灵魂
张法中小时候就对绘画产生了由衷的热爱,童年许多快乐的回忆都是与绘画相关的。绘画即游戏,在绘画的世界里,他获得了最大限度的自由,可以创造也可以破坏。
小学三年级时,张法中接触到了素描,当老师将一个圆圈的一半涂满黑色的时候,它居然鼓起来了,张法中大呼神奇。
上中学时,张法中一口气承包了若干班级的黑板报,被一个美术老师赏识,老师劝说他去专业系统地学习美术。他第一次参加高考,考上了家乡的一所师范院校,但一想到“将来可能还要回到这个地方工作,生活没什么意思”,便选择了放弃,重新复习备考艺术院校。
那段时间他装扮得像一个“艺术家”,追求疯狂不羁的感觉,留长头发,整天穿件白大褂,还学《和平饭店》的男配角戴礼帽,长头发自两边垂下。“感觉自己好酷,实际上特别傻。”1999年,张法中以专业课第一的成绩,考入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2003年考上该系研究生,毕业后执教于沈阳大学美术学院。
经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张法中掌握了西方传统绘画中关于造型、色彩等规律,对绘画艺术及其发展脉络也有了自己的判断。到大学当老师时,他饱含激情和自信,迫不及待地想要大展身手。为此,他还在开美术史这门课前,就自信地加了一条“不许缺席”的规定。
然而,第一节课结束,张法中就灰心了。他在台上讲得兴致勃勃,台下的学生压根听不进去。这时他才发现,如今的年轻人不再如他当年一样,对一本经典画册爱不释手,或对师者的指引无比信奉。“年轻人喜欢有趣的、新鲜的、更加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读艺术。”
有一次下课,一位常来旁听的朋友点醒了张法中。他说,你其实讲得很好,和彼时大火的“罗辑思维”一样好玩,如果能加入当下青年人关注的热点,一定可以在音频平台上被很多人喜欢。张法中半信半疑,还真的去试了试。于是,普及中国美术史的知识,成了《张法中的中国美术史》开设的初衷。
让艺术走近每一个中国人
在这个100集的音频节目中,张法中以现代人视角打开美术史,集知识普及、作品赏析、时代解读与大师传记于一体,内容涵盖史前至隋唐、五代、两宋、明清等不同歷史阶段。无论是知识含量、故事铺陈,还是节奏控制等,张法中讲出了内容质感,仿佛300位艺术人物走出了古纸,走近了大众。
张法中讲课时,摒弃了书本原有的理论,以现存可见的作品为基础,按时间脉络撷取不同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现象、流派、人物,以及背后根植的人文传统。比如他讲油画大师达·芬奇时,连接到的人物却是李白。他这样形容:“达·芬奇是被画画耽误的工科男,他一生画了无数张手稿,画稿竟然仅占其中5%,其余的都是各种工程设计图!李白,则是被写诗耽误的公务员。他一生热血,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可是皇帝却偏偏只拿他当个御用写诗的文艺青年!两位不世出的天才,一个奇思妙想不被人理解,一个踌躇满志怀才不遇,若是两人相遇,应该很有共鸣吧?”从东方到西方,从盛唐艺术到巴洛克,张法中讲课时可以随时跨越时空,让听众开拓思维视野,以最快的路径提升多元的审美能力。
刚开始录《张法中的中国美术史》前几期时,也有人冲出来骂张法中“不懂美术”。做完10期后,他发现忠实听众变多了,大家心甘情愿地追随这些有品质的内容。
每一个听过张法中讲课的人,都能感受到他节目中传递的价值观与正能量,让人一听就上瘾、欲罢不能。当他讲到去梵高墓地的心情时,粉丝似乎看到了大师当时的煎熬与挣扎;当听到透纳被嘲笑画是用脚画出来时,粉丝情不自禁“哈哈”大笑;当听到伦勃朗被要求剪掉自己的画作时,粉丝又忍不住揪心大哭……很快,这个讲美术史的节目播放量高达近千万,订阅者从艺术考生、室内设计师、家庭主妇、退休老人,到机关职员、房产销售、算法工程师……
《张法中的中国美术史》成功后,张法中又在“喜马拉雅”音频平台上做了付费节目《大咖读书会》,主讲了《艺术的故事》《隐秘的知识》《看名画的眼睛》几本艺术类书籍,收听量和留言量均名列前茅。
做“艺术翻译官”,
让艺术不高冷
挑战做视频节目《人间艺术指南》,这件事从无到有的过程,对张法中而言,堪称闪电战。2019年5月底,张法中与西瓜视频平台方第一次见面讨论,不到两个月第一期节目就已上线。
在《人间艺术指南》中,张法中对自己的定位是“艺术翻译官”,希望借助这档节目打破人们的认知,以更诙谐的语言和轻松的讲解方式令艺术不再高冷,让每一个普通观众都能够领略艺术的美感。
与音频录音不同,在做视频时,张法中更注重内容与形式并重。在他看来,脱口秀的核心是输出“力场”,提供一种足以让他人沉浸其中的氛围。“就像现场演唱的歌一样,讲出的内容重要,但是‘我要干什么的状态也重要。”
他讲马奈,就以“黑咖啡”作比,为了传递出马奈作品中质朴自然、浑然天成的质感,张法中刻意加重了文稿中画作的比例,一张一张讲下去,最后以《刺客聂隐娘》张力十足的片尾曲收住,力求营造那种一点作料都不加,却又层次斑斓的体验。
他讲音乐,以国王和贵族的古典舞会、歌剧切入,再谈到1960年音乐收音机、唱片机的普及,旁征博引,妙语连珠。他讲诗歌,独辟蹊径,认为在古代一首诗写得再好,也很难变成全民流传的诗歌,但随着民谣歌手的出现,尤其是鲍勃·迪伦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后,再次说明了歌词也逐渐演变成了一种诗歌门类,更容易流传,也比大白话更具艺术感……
除了讲艺术作品本身,张法中还策划一些贴近青年人关注的趣味选题,例如找几个朋友对谈“如何生产一幅画”“一手品的定价机制是什么”等。为了探索大众更易走进的入口,张法中还在视频中频频加金句,例如“懂艺术的人与普通人有什么不同?不过把人生过出了100种可能。”
“让艺术不高冷”听起来更像一句口号,但张法中觉得自己有底气做好,“至少此时此刻种下一颗种子,让大家知道什么是好的东西,10年后,他们一定能回首、思考今日我所说的一切。”
(编辑 邢多多 104857223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