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带着“穿越感”走进历史记忆

2020-04-26魏浩浩

走向世界 2020年2期
关键词:莱西胶东物件

魏浩浩

时光从不等人,过去即过去,惟有记忆留存于心。但当你走进莱西胶东民俗文化博物馆时,那满满的回忆如洪水涌来,思绪一下子回到过去,回到某个记忆深处的点滴事,情怀肆意,再也无法收拾。这才知道,为什么有人会如此钟爱老物,说是寄托情怀也好,说是留有回忆也罢,终究丢不掉的是那浓浓的真情。

谁曾可知,人们将任意一件物品挂上“情怀”的影子,那无疑会对它喜爱有加并且呵护备至,这和它年岁多久、破旧与否并无关系。

博物馆的诞生,也是情怀使然

花轿、算盘、小人书、烟斗、刀枪兵器、马车、电报机、打印机……从验盆、磨盘到算盘账本,从马车、花轿到履带式推土机,从留声机到电话机,在莱西胶东民俗文化博物馆中,这些丰富的老物件让人不禁眼花缭乱。博物馆地处青岛莱西市水集街道水集二村的文化广场是城区寸土寸金的中心地带,它以独特的方式见证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展示着胶东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俗。

据了解,胶东民俗文化博物馆始建于2003年,陈列场地2600多平方米,总投资1780多万元,是青岛市首批免费开放博物馆之一。博物馆的陈列分为室内陈列和露天陈列两大部分。馆舍现陈列民俗文化物品有历朝历代的犁耙耬耢等农耕器具、各种古车等载运工具、纺织刺绣缝纫工具以及各种手工和制造用品,红白喜事及祭祀用品、历代家庭生活用品、联幛旌表柬贴契约等民俗物品以及各革命历史时期的革命文物等5300多种(件)。露天陈列了各类农耕石器工具、加工工具和民用生活类器具上万件。据介绍,这些陈列的物品有的距今已有几千年,每一件都泌浸着厚重的历史质感,透析着灿烂的中华民俗文化,是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弘扬民族精神的活教材,是保护、研究和发展胶东民俗文化的重要基地。

一座博物馆,有着如此丰富的馆藏,与它长此以往的积累与沉淀有很大的关系,更与它相关的博物馆人有着重要的联系。当我们深人了解博物馆是如何得以建立时,就仿佛翻开了水集二村一本厚重的历史画卷。

身为莱西市人大常委会委员的姜殿平,还是莱西市水集二村的党委书记。1996年,莱西当地经济发展薄弱,身为村主要负责人的姜殿平上任的第3年,遇上了村里固定资产重组。“莱西地势平整,很早以前就实现了农业耕作的机械化。”姜殿平说,在那次村固定资产重组的过程中,村里有几台老化的大型脱粒机和拖拉机,这些集体财产要处理。当时就有村民建议,将已经过时的脱粒机和拖拉机卖掉,也有村民觉得村里的东西哪能说卖就卖。两类意见僵持不下,最终,姜殿平决定将这些老玩意“先别卖,留一留”。

1998年,姜殿平跟随企业到法国学习考察,在考察过程中他发现有一个地方放着磨盘、石碾和古老的瓦缸。他向身边的法国人询问,对方称,这是华人居住区,这里的华人尽管身在国外,但心系中华,所以才将磨盘、石碾和瓦缸从遥远的中国运到了法国。自此,姜殿平就和村里的党员、干部起开始在莱西的民间搜集起了老物件,之后将半径扩大到了青岛的平度、即墨等地,最终半径扩大到了烟台和威海等胶东半岛。2000年,他又跟随一个民间社团到中国周边某国考察民俗博物馆。在那里,他惊讶地发现中国民间的一些生活器具,竟然被摆在了其中。中国的东西流落到了国外,现在竟然成了人家国家的历史。这让姜殿平皱起了眉头。回国后,姜殿平下定决心,一定要将流落在中国民间正遭损坏或者不被国民重视的老物件留下来。

此后,从搜集民间的磨盘、耕具、炊具,到搜集民间的家具,从山东省内到河北、山西、陕西等省份,姜殿平带领一支队伍浩浩荡荡在收集民俗文化的道路上前行。“只要是涉及衣食住行用的我们都搜集。”姜殿平说,一开始,他们收集的东西有一些是村民送的,再到后来一些即将消失的东西他们得需要钱买了。他们搜集物件的质地涉及了木、石、丝、竹、铜、铁、陶、瓷、麻、纸等。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都能在我们这个小小的博物馆中感知。一件件物品,从最初的形态,到一步步更新,再到现在,人们对它的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基本上淡忘了。而这里,就是把这些物品的‘记忆再给找回来。”姜殿平如是说。

经典的留存,为了让更多人感知

见过清代的“冰箱”是什么样的吗?在莱西胶东民俗文化博物馆中,你就能见到它的真面目。这个“古董宝贝”正是姜殿平20多年前从天津的藏友手中淘来的,除了具有观赏、收藏价值外,也展示了中国古人的聪明才智。

这件木制“冰箱”高约1米,边长约0.5米,上面口小,木制“冰箱”为平开门,上下各装有铜质精美把手。拉开冰箱看到,共分为上下3层,下面口大被铁网分割成两层,上两层放置食物,最下层却暗藏机关,其内部包裹着铁皮,底部开有小孔。“原来这里是放置天然冰块的地方,铁皮防止冰块融化的水滴腐蚀冰箱外壳,小孔用来放掉融化的水。”这种冰箱箱内一般采用导热性较弱的金属为里,这样既能起到较好的隔热效果,延长天然冰的使用时间,又可以避免融化的冰水侵蚀木质箱体。箱底有小孔,可以随时排放冰水,保持箱内清洁;箱盖则雕有镂空的通气孔,用于散气通风,在保鲜食物的同时,亦可借助里面排出的冷气降低室内温度,进而起到“空调”的作用。据史书记载,清代的一些达官显贵使用冰箱的场合很多,不仅盛夏时皇帝御膳时需要,有些官员的家里也使用。

20多年前,姜殿平去天津出差时,意外得知一名藏友有个清代的柜子要出手,觉得这个柜子做工巧妙,又是个老物件,当场花高价买了下来。直到把柜子运回来后,经过当地资深藏友鉴定后,这个柜子应该是清代木制的“冰箱”,这让他又惊又喜。“由于木冰箱的成本较高,使用场合主要限于宫廷和上层权贵之家,因此流传至今的实物并不多见。”姜殿平说。

“在莱西日庄镇的一个村庄里,我们收集了一个特大的紫砂缸。这个紫砂缸因年久破裂,这个农户的先祖先后在紫砂缸上钉了300多个锔子。”姜殿平介绍,这一个紫砂缸之前有人要出12万元买走,被他拒绝了,“民俗文化不是生意,不可买卖”。在收集老物件的过程中,他还从龙口淘回了一个铜制的公平秤,这个公平秤被发现后,国内多个省的省级技术监督局花高价要来买走以作“公平权威”,被姜殿平拒绝。

用成型的油灯作为照明工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的春秋时期,在博物馆里,我们能看到它数千年的发展文明史。姜殿平拿起一把古老的石头油灯说:“这种就是最早的灯,把油倒上,弄个绳点着,在这个地方弄一根棉线,棉线把油吸收了,灯就亮了。在上世纪60年代,汽灯是最高级的照明工具,过去农村演戏的、唱戏的都用汽灯。再到我们搞农业、大寨田时也用的这个,后来就发展到我们现在用的电灯了。

你见过玻璃罩上钉了锔子的小马灯吗,你见过一个小小马灯的玻璃罩上钉着200多个锔子?这些听起来近乎天方夜谭的小马灯也被姜殿平的团队寻了回来。实际上,在一个小马灯上钉68个锔子,早年的这些民间技术想必在现在也很难完成,这68个锔子的背后集合了民间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精细的技艺。

“在青岛看山看崂山,看水看大海,要看民俗历史不来莱西都不成。”姜殿平表示,他们期待未来胶东民俗文化博物馆在现有基础上建得再大一些,让“关在从笼子的胶东民俗文化乘风飞翔,打造胶东民俗文化产业”,将莱西的地方特产融人到这个产业中,让中国了解莱西,莱西走向世界。

猜你喜欢

莱西胶东物件
老物件
小物件中的大历史
男人的多种形式
古韵悠长,“大汉胶东”
深化道路交通管理领域放管服改革的莱西实践
盛世国庆 聚“惠”苏宁
莱西市打造 分钟农村社区服务圈
观水
灵犬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