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不住的时间,留得住的街景
2020-04-26丁响响
丁响响
青岛,适逢惊喜,处处惊喜。
一路走走停停,仿佛天气也会偶尔任性,晴到阴,从雨转晴,人们游走在那些古老的石板路上、狭窄的街道小巷里、鳞次栉比的小店旧居间,探寻着一幢老宅、一间咖啡馆、一个书店、一座名人雅居。
这像是时光倒流,这恰似岁月如歌。青岛往日的故事随风而起,伴着耳机里的音乐,那市井集市的喧嚣、海岸远处的船鸣、广场教堂的钟声、半山小巷风吹过叶的沙沙响声、细雨绵绵敲打屋檐的滴答声。一切,构成了青岛最动人的城市旋律。谁都不曾留住时间的脚步,却都沉醉在老街旧巷的风韵里,来青岛,精彩的街景最动人心。
在“文艺”的路走一走,人都变得文艺起来
青岛老城区的街景蕴藏着整个城市最深沉的气息和灵魂,所以,不管是游客还是本地市民都对老城区的街景情有独钟,也正因如此,流传于网络的很多网红打卡地都分布于老城。在龙江路与黄县路交汇处,一栋二层小洋楼老建筑当网红已经好多年了,很多来黄县路游玩的人,也许没进去喝过咖啡,但在小楼前留个影,那是必须的。人冬后,虽然气温越来越低,但小楼人气丝毫不减,每天都有众多市民和游客来拍照,有许多情侣在此拍婚纱照,红瓦灰墙,红绿相间的窗户,海蓝色的篷布,还有从地面一直到楼顶的爬墙虎,咖啡厅和小楼的样式情调很搭配,名字也起得好——“不舍昼夜”,让人充满了无尽的浪漫還想。
与黄县路的大名气相比,龙江路就显得低调而清新很多,这里似乎是青岛这座城市喧嚣以外的一个角落,空气里到处弥漫着文艺的气息。如今,在这儿的一面面“龙猫墙”已经在各大短视频网站上火爆无比,很多人都慕名前来“打卡”经过了解才得知,这里是几个人年轻人一起开的一家奶茶店,店家喜欢画画,又是“宫崎骏迷”,于是在墙上陆续画下动画里的“经典人物”,院内角落里“龙猫”憨态可掬,再搭配老城的韵调,显得格外可爱。斑驳的石墙凹凸不平,龙猫的形象赫然而上,与这份凹凸相融合,让龙猫更加生动不已。
“你”的风韵,如今还在
时间划过大学路,停留在两侧高大茂密的法国梧桐上。如今的大学路仍然是青岛最有人文色彩的街道。
大学路上很少有破墙开店的商铺,偶尔的几家咖啡小馆,点缀在路旁的小楼庭院里,别致极了。沿着大学路漫步,路边那葱郁蔽日的有百年树龄的法桐树是大学路最美的风景之一,暗红色的围墙上跃动着斑驳的树影,掩映于风雅至极的百年建筑,透露出一份神秘与雅致,好像厚厚的一本书,把历史合在了里面。不经意走进某处院落,便是某位名人的故居,浓厚的人文氛围,摄人心魄,不由地放慢放轻脚步,用心去追忆这里的前世今生,偶尔的一声鸟鸣,打断了飘远的思绪……大学路在都市的喧闹中,以其幽静和淡雅,保持着宁静致远的超然气质,魅力无穷。说起青岛的“网红墙”,谁都知道那是大学路上的“黄金拐角”,即使是冬日里,来这里拍照的人亦是络绎不绝。黄瓦红墙,有着故宫的韵味,更有着青岛的海派气息,若是冬日初雪徐徐落下,这里又会变成最热闹的一条街。
要说起具有风韵的街景,人们都会提及青岛的鱼山路。沿着小鱼山蜿蜒起伏,伴着绿树、修竹、草坡、老砖墙、石阶梯,红屋顶错落铺陈。在这条顺山势而建不到1公里的山路上,几乎每一个院落都是一处景点,每一座楼宇间都曾留下青岛名人的足迹。鱼山路西北起自大学路,东南至于文登路,上世纪20年代,一条鱼山路将衙门山一分为二,成了东鱼山和西鱼山。之后,西鱼山在城市建设中被逐渐开发,东鱼山则因“湛山精舍”成为青岛市乡二十四景之一。坐落于此的闻一多的故居——“一多楼”就静静地立在海洋大学的西北角,墙壁上缠满了树藤。在楼前建有一座花坛,正中竖立着闻一多的半身大理石雕像,座上的碑文出自他的学生臧克家。在梁实秋的描述中,闻一多很欣赏策杖而行的那种悠然态度,所以,他备了好几根手杖。彼时的鱼山路上,常见两位长衫先生策杖同行的背影。鱼山路上的知名建筑还有很多,诸如:鱼山路1号,德国人恩斯特.阿里文的住宅、鱼山路33号是语言大师、文学家梁实秋的故居,梁实秋在此居住4年,翻译了《莎士比亚全集》。
气质街景,不枉走一遭说到气质街景,浙江路算是其中之一。它不算长,门牌号只到30号,但浙江路在青岛众多老街旧路中分量却不轻,在这里,住过民国“辫帅”张勋、“青岛首富”刘子山。而在这条路上的几栋建筑也都各有故事和特色。例如,浙江路26号,最初名为“安娜别墅”,始建于1901年,1903年建成,典型的巴洛克式建筑。建筑共有2层。南向立面辟有敞开的观海阳台,东立面则相应地建有一个四角的塔楼。阳台和塔楼之上各为山墙,南面的山墙则较东面的繁琐些。在该建筑建成后的大部分时间里,南面二层以上的阳台和窗户,都可以看到大海。此外,在浙江路上还有青岛最美的建筑之一——圣弥厄尔天主大教堂,坐落于浙江路的高坡上,是浙江路最亮眼的建筑。同时它也是青岛市区最大的罗马式建筑,是中国惟一的祝圣教堂。除了拥有这样异域风格的建筑外,浙江路7号的张勋公馆旧址也颇有故事。1912年,一大批逊清官吏在青岛购地建宅,其中也包括张勋。民国政府成立后,命令男子们一律剪去辫子,但是张勋为了表示依然效忠于清朝而不肯剪辮子,被人们称为“辫帅”,因为他手下的官兵也都留着辫子,被称为“辫子兵”。张勋公馆由前后独立的两幢建筑物组成,有着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风格,虽然细部的装饰略显粗糙,但比例协调,正立面横三竖五地划分,使住宅显得非常庄严气派。2007年底,这座老楼在一次野蛮“装修”中遭到破坏,如今这里是一座酒店,老宅与“辫帅”张勋的故事已经少有人知晓。
博山路是一条南北向的街道。在博山路南端有栋显眼的黑青色砖瓦建筑,博山路3号,这是一栋二层小楼,花岗岩筑基,青砖墙面,红瓦屋顶。小楼一层的气窗上部有拱形竖砖排成的窗饰;二层气窗上方是红砖和青砖组成的花纹装饰,红砖在青砖的对应下分外显眼。据说当年这个山墙也是青砖材质,但是现在已经变成水泥材质了。穿过门廊走人楼内,红瓦檐下是木质的围廊和木梯,即使已经破旧,但依然可以感受到它当年的风采。博山路9号至13号是栋3层的建筑,属于博山路上较高的建筑。小楼的一层是店铺,二三层是住家。小楼为花岗岩筑基,花岗岩砌墙,在顶楼的房檐下有宽条配小方格的花纹装饰,红瓦的屋顶。正门在小楼的最南端,很大,门廊的地面铺有青石砖。可见是旧时为了通车马而设计的。楼内侧有红色木质的围栏和房檐。博山路42号是栋二层里院式小楼,花岗岩筑基,灰黄色的墙面,红瓦屋顶上的荒草,显得小楼分外沧桑。小楼当年应该有一个很大的拱形正门,现在已被改建,走进里院,马牙石的地面被历史打磨得非常光滑。绿色的杂草点缀在石缝间。里院有着狭长的天井,一楼的墙面及二楼红色木质围廊,均显出历史的沧桑。这条路不长也不宽,却有着最青岛的市井安宁。
青岛的街,风格多样,故事也十分丰富,这也是让很多人折服其中的原因。每每因为街景而被感染的午后,仿佛多了抗拒严寒的力量。冬日的街景,别样的风格,没有绿树成荫,没有人来人往,有的则是“欣赏”的单纯心思。爱上一条街,在不知不觉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