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科抗病毒药物应用现状研究

2020-04-26张莹

健康大视野 2020年7期
关键词:临床应用儿科

张莹

【摘 要】本文分析了病毒是病原微生物中最小的一种,在儿科患者中,多数疾病均由病毒感染引起。

【关键词】儿科;抗病毒药物;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2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20)07-017-01

Abstract:The virus is the smallest kind of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 In pediatric patients, most diseases are caused by virus infection.

目的:分析我院儿科抗病毒药物的临床使用情况,促进合理用药。方法:调取我院儿科2018年5月1日-10月30日住院期间使用过抗病毒药物注射剂的患儿,共计12937例,涉及5127例患儿;随机抽取20例,共计260例病例进行抗病毒注射剂使用点评,进行合理性分析。结果:在统计的人群中,幼儿期和婴儿期合计3188人,占62.18%;抗病毒药使用西药以注射用单磷酸阿糖腺苷为主,占41.70%;中药以注射用炎琥宁为主,占24.51%,共计有74例病例存在使用2种及以上的抗病毒药物,占28.46%,且较多存在中西药联合抗病毒治疗情况。结论:临床抗病毒药物注射剂的使用不合理情况较多,药师需加强处方点评,规范抗病毒药物的合理使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我院儿科2018年5月1日-2018年10月30日住院期间使用过抗病毒药物注射剂的患儿,共计12937例人次,涉及5127例患儿。针对所应用的13个儿科科室,每个科室随机抽取20例病例进行抗病毒药物点评分析,共计点评260例。

1.2 年龄分段标准

依据中国国家处方集(化学药品与生物制品卷·儿童版)的年龄分段,新生儿期(0-28d);婴儿期(29d-12月);幼儿期(1岁-3岁);学龄前期(4岁-6岁);学龄期(7岁-11岁);青春期(12岁-18岁)。

2 结果

不同临床科室的抗病毒药物联合使用情况见下表。

3 讨论

致病性的病毒对人类健康有严重危害,这类病毒一般伴有较高的传染性。近年来,病毒变异情况不断出现,使临床上抗病毒药物使用量增加,每年抗病毒药物的使用量上升幅度约为15%。但从治疗效果方面看,病毒结构及复制方式的特殊性决定了抗病毒药物不能像抗生素直接作用于细菌,只有部分抗病毒药物的疗效得到了临床认可。病毒性疾病的传播极为广泛,并且在正处于成长发育期的儿童中发病率极高,因此及时、合理使用抗病毒药物对儿科临床来说至关重要。

中药注射剂的区别是热毒宁注射液3岁以上儿童有推荐剂量,喜炎平注射液1岁以下儿童禁用,而注射用炎琥宁说明书只提供成人剂量,儿童的临床应用是按照成人标准公斤体重折算的。在2017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中,中药的清热解毒类不良反应占所有中药的9.5%,在中药类排名第2名。提示中药注射剂对于儿童的应用还需谨慎。中药注射液很多是复方制剂,有效成分不明,提纯困难,而且许多注射剂与溶媒配伍后的不溶性微粒明显增多,易引起不良反应的因素较多,且药品说明书的内容描述简单、不利于儿童的临床合理用药指导。特别对易过敏体质的儿童应用时需加强的用药监护,以保障儿童用药安全。西药抗病毒药物如注射用单磷酸阿糖腺苷,说明书中成人的剂量5-10mg/kg,无儿童用药信息。而且它作为抗DNA病毒的药物,临床上对引起支气管肺炎,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等RNA病毒引起的疾病没有治疗作用,也都在常规使用,使儿童承受了很多不该承受的用药风险。这样不仅会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还可能带来药品产生的不良反应。

结语

总之,年龄越小的患儿免疫系统及身体机能更容易被病毒感染而致病,门急诊患儿大多采用口服的方式使用抗病毒藥,而住院患儿则大多使用注射方式,单磷酸阿糖腺苷在临床的应用相对较多,抗病毒药物的联合使用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杨家芳.儿科抗病毒药物临床应用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19):3-4.

[2]郭俊英,潘小亚.小儿中性粒细胞减少症97例临床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12,41(7):861-863.

猜你喜欢

临床应用儿科
儿科专栏
儿科常见病,贴敷更有效
请为儿科医师设专项补助
圆梦儿科大联合
渭南地区道地药材沙苑子应用研究
儿科医联体的安徽做法
李发枝教授治疗儿科疑难杂症验案4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