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角下《会计学原理》的教学模式构建与改进
2020-04-26蒋雪清
蒋雪清
摘 要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对传统教学的理念、方式、内容、手段、组织形式等产生了冲击,互联网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已成为教育模式变革的方向。本文以嘉兴学院《会计学原理》的教学为例,介绍了其在变革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考核方式等方面所进行的探索,并提出持续改进的建议,旨在主动适应和引领“互联网+”高速发展新形态下的教育模式。
关键词
会计学原理;互联网+教学模式;成效;改进
中图分类号: F230-4;G434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20.04.35
1 会计教育模式变革的背景
“互联网+”行动计划是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3月5日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是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互联网+”的发展对会计行业也产生深远影响。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会计技术的演进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而高校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尚未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真正地实现转型,普遍存在教学理念滞后,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资源贫乏,教学内容空洞问题,出现了“教师不会教、学生不想学、企业不愿招”的人才培养困境。
在中国会计教育专业委员会和正保远程教育集团的共同支持下,嘉兴学院2016年10月成为全国首家开展“互联网+会计学教学改革”试点单位。嘉兴学院会计专业作为国家特色专业围绕会计学专业8门核心课程(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学、高级会计学、成本会计、审计学、财务分析、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就如何实现网络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有机结合,如何构建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如何推动“互联网+”背景下一体化教学改革展开探索。“互联网+”下的教学改革是将现代互联网技术运用到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全新尝试,通过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模式,完善考核方式来提升与正确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2 《会计学原理》“互联网+”教学模式实践
《会计学原理》是会计学专业的一门启蒙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课程以会计信息为核心,以会计循环为主线,系统阐述会计学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作为后续《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学》、《审计学》、《管理会计学》等课程的学习基础,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就业质量。为主动适应和引领“互联网+”高速发展新形态下的教育模式,嘉兴学院会计学专业对于《会计学原理》 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改革实践。
2.1 更新教学理念
教师突破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讲授知识为主要任务的教学观,树立引导学习方向、创设学习情景、策划学习内容、配置学习资源、解答学习疑惑、监控学习过程、评估学习效果的全新教学观。教学过程应与课程的应用性、实践性、职业性相结合,以能力为导向。在具体教学中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自主性。学生从知识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探究者,学习的内容是多维度的探究学习,不仅来自课堂和教师,同时来自图书馆、网络和实践活动。
2.2 改革教学模式
建立理实一体化平台,构建“线上知识、线下能力、线上线下结合”和“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反馈”双线并行的教学模式。《会计学原理》理实一体化平台的教学资源根据教学使用阶段,分为课前使用、课中使用与课后使用三大类。
(1)课前。学生登录教学平台观看视频进行在线预习。视频资源分为课程视频和拓展视频。课程视频是将会计学原理的十个章节划分为86个知识点,由中国人民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嘉兴学院等学校的优秀教师参与录制。拓展视频包括会计演变与发展的介绍,具体会计实务工作流程介绍、杨纪琬、阎达五、余绪缨、葛家澍等众多会计名家介绍、以及费用报销、错账更正等实务操作。视频资源不仅使学生通过网络不受时间与地点的限制,结合自身的特点进行知识碎片化、定制化的自主学习,还可以通过对会计工作场景化的认识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2)课中。课堂教学通过调查、讨论、分组任务、随堂测、案例分析、课堂知识竞赛、虚拟仿真实验等途径,促进课堂形态的多元化。可供学生阅读的资料除课程讲义外还有丰富的素材资源,例如:实际工作中不同形式的账页、常用的增值税专票与普票、支票等结算单据、盘存单等企业自制单据等。教师在引导学生使用这些资料时,需要在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中切入恰当的平衡点,课程当中穿插了网中网公司的会计學原理实训教学平台的使用,虚拟仿真现实环境,模拟社会经济管理业务活动,使学生在虚拟逼真的环境对于凭证、账簿、报表进行感知体验和实践训练,通过实训验证理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了便于教师对头脑风暴、分组任务、随堂测等课堂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平台提供了习题库、讨论及思考题、案例、真账实训、线下活动设计等丰富的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中依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与学习,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3)课后。在课后的学习中,学生通过作业习题和对视频课程的再次选择观看,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教师负责答疑与解惑、梳理知识点与思维导图,理实一体化平台的数据统计中对学生的听课数据、做题数据、过程考核都有相应的记录和分析,有助于对教学效果进行全面的事后归纳总结与反思。
2.3 完善考核方式
《会计学原理》互联网+教学模式的变化也带来了考核方式的变化。考核方式借助数据化、信息化的工具和手段,线上、线下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终结考核相结合,实现全过程的教学管理和评价。线上资源的学习及成效主要通过考勤记录、在线学习时长和测试得分来进行评价。线下课堂活动的参与和考核可以合理划分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的权重,采取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的混合形式进行。以课堂讨论的学生评价为例,学生评价是在教师点评后,依据班级所有学生的点赞数量进行赋分。在过程考核中依据理实一体化平台上的过程考核数据,包括考勤、听课、做题、任务、课堂活动、实训等方面多方位分析学生的学习态度、自主学习能力、学习效果、团队协作能力与创造性。在终结考核中,可通过理实一体化平台进行阶段性模考,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根据终结考核的分析,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3 《会计学原理》“互联网+”教学模式的成效
我校曾在2018年7月2日对《会计学原理》做过互联网+的教改效果测试。这次测试的时间与6月6日的《会计学原理》期末考试时间相隔近一个月,事先未告知学生,测试分别在传统教学班和试点教学班进行,两个班级均为同一老师授课。从图1的测试结果来看,教改班的平均分高出传统班10.48分,不及格人数占比明显低于传统班,教改效果明显。
《会计学原理》自互联网+教学改革以来,教师从日常烦琐的教学活动中解放出来,例如,考勤、平时测试成绩的记录和计算、作业的批改和分析以及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记录和分析,都由互联网+系统完成。课堂氛围、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习成效等多方面均发生了可喜的改变。
4 《会计学原理》“互联网+”教学模式的持续改进
4.1 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
会计数据的记载和存储从最初纸上作业的凭证、账表,到后来上机操作的会计信息系统硬盘、磁盘,到如今云端、网盘可远程操控的电子化凭证。会计资料信息由实物逐步趋向于数字化,加速了会计凭证信息的整理,可以自动进行会计账簿登记和生成相关会计报告。会计的基本职能也从传统的信息处理、事后核算变为与内部控制、经营决策、审计相结合的综合信息分析和决策。同时数据网络安全问题需要给予充分的关注。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的教学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需要与“互联网+”大环境相互融合,根据当前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而不断调整。
4.2 建设“互联网+会计学原理”新形态教材
传统教材与“互联网+”教学手段不匹配,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的效果和效率。目前《会计学原理》的教材多为理论讲解多,案例讲解少,与实务操作割裂,难以让学生对会计核算形成系统的逻辑链条。同时,在介绍会计核算的原理、原则、核算方法上顯得滞后与脱离实际。新形态教材上相关知识点旁通过二维码,对知识点进行视图化、视频化,交互式体验等多种媒体方式展示,从声音、动画、视频片段、角色塑造等多方位营造出多媒体交互式学习环境,有助学习自主学习。
4.3 丰富理论一体化平台资源
既要丰富理论学习资源,也要丰富实践学习资源,提倡学生在网络中搜集与会计学相关的专业案例,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除平台上已有的共建课程资源外,考虑后续的知识产权及收费等问题,立足于地方性院校的培养目标,结合本校学生特点,加强自建课程资源。
所有的资源须经过认真的梳理,确保资源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避免各自建设、各自上传、以免资源不必要的浪费和重复建设。
4.4 优化考核方式
为了教学目标的实现,还可以创新其他考核方式。可以具体结合地方的经济发展状况和中小企业的发展现实,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分析并解决企业在财务方面存在的问题。考核的方式上除了更加注重平时学习的考察外,在考核内容中还需要加入社会调查、实习实验的内容。
参考文献
[1]魏倩文.“互联网+视角”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以会计学基础课程为例_[J].教育现代化,2019,6(63).
[2]刘玥.互联网+下《初级会计学》教改方案探讨[J].科技视界,20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