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特智能:主营业务不智能裁员关店保业绩
2020-04-26李兴然
李兴然
1月9日,青岛酷特智能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酷特智能”)的首发申请获得通过,意味着距离上市仅一步之遥。酷特智能拟发行6000万股,募集资金4.18亿元。其中,2.78亿元用于柔性智慧工厂新建项目,1.40亿元用于智慧物流仓储、大数据及研发中心综合体建设项目。
酷特智能介绍自己的经营模式为由订单驱动的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由订单驱动生产,是指企业先从客户处接受订单,再安排生产,以销定产;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即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以工业化方式大规模地生产出满足客户不同诉求的个性化定制产品。
从名字上看,读者很容易将其联想到人工智能、工业自动化等方向,但实际上酷特智能是一家贴牌代工为主的服装企业。不仅如此,《股市动态分析》记者还发现,酷特智能存在以裁员、关店来保业绩的嫌疑,以及关联资产收购迷雾重重的问题。
业务名不副实
酷特智能的服装定制业务主要分为三个板块,ODM贴牌加工、个性化定制、职业装。除此之外,公司还“基于大规模定制生产的丰富经验,向其他企业输出工厂升级整体解决方案”,开辟咨询业务。
招股书将公司描述成一家“智能化公司”。公司现有运营的是一种全产业链运作只需要一周时间的C2M模式。通俗地讲,就是用户在网上看到一件满意的正装,通过酷特智能的平台下单,然后从上门量衣、定制、设计、生产加工出厂、最后到用户手中只需要7天的时间,公司也因此而由“凯妙服饰”改名“酷特智能”。
但是从收入结构上看,2016年-2018年,贡献最大的业务仍然是贴牌代工(ODM),报告期ODM业务营收占比分别为63.01%、73.77%、74.15%,而自有品牌(OBM)的营收占比仅为11.08%、9.06%、9.90%,显然与招股书着重介绍的不完全是一回事。
从数据上看,酷特智能毛利率远不及同行。招股书显示,2016年-2018年酷特智能的毛利率分别为37.90%、38.79%、36.28%。同期,报喜鸟、希努尔、乔治白作为该公司的同行可比上市公司,三家企业毛利率平均值分别为39.4%、53.52%、54.12%。由于希努尔2017年11月将服装业务出售,后续数据不具可比性,只将剩余两家企业的数据与酷特智能作对比,报喜鸟毛利率为50.68%、60.34%、61.06%,乔治白毛利率为47.53%、46.69%、47.18%,报告期内,酷特智能毛利率均远不及两家同行。反映出来的问题则可能是高毛利率的自有品牌打造不成功。
因此,酷特智能顶着“智能”的名号,干的却依然是低端的贴牌加工业务为主,招股书对公司的介绍涉嫌“包装过度”。
裁员、关店保业绩
从财务数据和门店、员工数量比对后看,酷特智能还存在裁员、关店保业绩以期冲刺上市的可能。
2016年-2018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4.20亿元、5.84亿元、5.91亿元,净利润分别为2280.35万元、6286.59万元、6273.02万元。2018年,公司业绩增长陷入停滞,净利率甚至出现下滑。
2016年底、2017年底、2018年底,公司的员工总数分别为2838人、3060人、2586人。2016年-2018年,公司员工离职率分别为17.55%、23.86%、31.19%。公司在招股书中解释离职率不断走高的原因时称:2018年下半年,随着公司大客户订单流失,相应生产人员的绩效工资减少,导致离职率进一步提高。
2018年,公司生产人员的平均工资下降了4.73%,导致全体员工的平均工资下降了1.71%。也就是说,如果不是因为减员降薪,公司2018年的业绩可能会遭遇大幅下滑,而不仅仅是報表所显示的13.57万元。
但是仅依靠裁员保业绩是不可能持续的,公司最大的问题还是大客户的流失。
而且,公司还陷入了撤店的颓势,报告期的撤店率分别高达33.33%、50%、37.50%,2017年、2018年,酷特智能共关停11家线下门店。这可以理解为公司业务扩张遇挫。
记者在提纲中向公司询问:“公司对当前的窘境如何应对?当前的困难是暂时的还是永久性的?”遗憾的是,截至发稿,记者未收到任何回答。
表一:报告期内酷特智能撤店情况
数据来源:招股说明书
表二:酷特智能及实控人报告期内注销的部分企业一览
数据来源:招股说明书
关联收购迷雾重重
公司在递交上市材料前曾做过三次收购操作:2014年11月收购酷特网定,2015年4月收购新启润、新启奥及红领集团的生产设备,2016年12月收购新源点。公司实控人张代理在这4家公司的实际持股接近100%。
其中,酷特网定的收购对价为8360.22万元,2013年净利润亏损38.10万元。新源点的收购对价为15731.52万元,2015年新源点的净利润亏损36.22万元。
酷特智能分别于2015年5月、2017年5月注销了酷特网定和新源点。此时两家公司被收购均不到1年时间。除此之外,公司控股股东张代理及其家族还密集注销了旗下控制的包括红领集团等十多家公司。
为何要费精力收购两家净利润亏损的资产之后火速注销?是否存在大股东掏空公司的嫌疑?
对于该问题,记者也在提纲中有询问,但也是石沉大海,至今未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