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天空引雷电利用?也许不是个好主意……

2020-04-26马剑

求学·理科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避雷针雷暴雷电

马剑

单次雷电的能量有多大?

关于雷电的能量,有说一个雷的能量相当于几千克石油的,也有说一个雷的能量够一座城市用两年的,众说纷纭,到底哪种说法靠谱呢?想要知道答案的话,最好用专业的参考资料进行计算,这里我推荐选用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科书《高电压技术》,这本书中对雷电进行了系统的讲解,还提供了较详细的数值模型。OK,下面就开启我们的计算之旅吧。

只考虑常规雷电的话,雷电对地放电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1)先导放电;(2)主放电;(3)余辉放电。

首先是先导放电。先导放电的作用是建立雷电通道,相当于“铺路”。我们要探究的雷电能量,就是空中的雷云对地放电的能量。通常雷云的上部带正电荷,下部带负电荷,这些聚集在下部的负电荷在附近地面感应出大量正电荷,当雷云与大地局部电场强度达到大气游离所需的电场强度(约25—30 kV/cm)时,就会使空气游离,形成先导放电通道。

先导放电建立导电通道的过程有点像“扭秧歌”,每一步都挺快,但走一步歇一会,整体速度就非常慢了,为100—800 km/s,只有光速的千分之一左右,这个过程持续0.05—0.1 s。

先导放电的瞄准对象通常是地面上高耸突出的物体,这些物体周围电场强度比较大,所以会出现向上的“迎面先导”现象。因此,在雷雨天,我们要避开大树、避雷针等尖锐、高大的物体,同学们要记住哦。

关于能量,先导放电过程中电流比较小,相对于雷电的整体能量,其能量可以忽略不计。

然后是主放電,这也是主要的雷击放电过程。在先导放电过程建立了平坦通畅的放电通道之后,电荷就可以畅通无阻地“飞驰”了。在放电通道中,带负电的电子向下运动流向大地,正电荷向上运动,两者相互中和。这样的大量电荷流动,形成主放电过程。

主放电过程通常会出现非常大的脉冲电流,产生强烈的光和热,使空气急速膨胀、震动,这就是我们看到的闪电和听到的雷声。主放电的发展速度非常快,约2×104-1.5×105km/s,比起前面的“扭秧歌”可是快了几百甚至上千倍。

主放电过程持续时间极短,一般不超过100 μs(微秒),但是电流非常大,峰值高达几十甚至上百千安培(kA),之后衰减形成雷电流冲击波形。我们选择其中最简单的波形进行计算。主放电过程的电流计算公式为i=,其中,i是对零电阻通路的雷电流值,为几十到上百千安培,我们将峰值取大些,算100 kA吧(顺便一提,这么大的雷电流并不常见);参数Z0是沿着雷击通道运动的电压波与电流波的比值,有关规程建议取300—400 Ω,这里我们按350 Ω估算; Z是被雷击物体的波阻抗,设被雷击物体末端电压为零,承接全部能量(按纯热量估算),使用能量计算公式,并对Z求导可以计算出,被击物体取Z=Z0可以得到最大的电击能量,所以也是取350 Ω。经过计算可以得出,此过程能量合计0.8+24.3=25.1(kWh)(实际上还得打折哦)。

最后是余辉放电过程,剩余电荷“发挥余热”。这个过程是云的剩余电荷沿着主放电通道继续流向大地的过程,电流比之前小很多,只有10—1000 A,持续时间大概为0.03—0.05 s。

实际上,电流是按指数衰减的,为简便起见,我们按线性计算(结果会偏大),从1000 A衰减到0 A,时间取0.05 s,得到的结果大约为5845 kJ,相当于1.6 kWh。

综上所述,一个典型的雷击所携带的能量大概有25.1+1.6=26.7(kWh)这么多。假设我们技术无比先进,以100%的利用率捕捉到了这些能量,而且能转换为居民用电的话,也就是26.7度电而已,按每度电0.5元计算的话,约相当于电费13.4元。注意,这个还是偏高的数值,实际上还要打折。嗯,打一个雷只有13.4元,雷神你放电的这一锤子还不如装修师傅的贵呢……

雷神:“为啥咧?”

为啥?很简单,因为能量=功率×时间(实际上是功率对时间的积分),雷电的功率确实非常高,但持续时间短得离谱,所以总体的能量并不高。

雷电的数量有多少?

有人又会说了,蚊子再小也是肉啊,万一雷神是个打架子鼓的呢?如果人家一口气“咚咚咚咚”地打好多雷,不也很有经济价值吗?

那我们再算算雷电的数量。衡量雷电数量,有个参数叫作“地面落雷密度”,用于计算在一个雷暴日(只要这天打雷就算雷暴日)中,每平方千米地面上的平均落雷次数。这个值与地区有关,以长江流域附近每年有雷暴日40天左右为例,地面落雷密度大约是0.07。

想要充分吸收这些雷的话,我们需要使用引雷的设备——避雷针。需要多少避雷针呢?关于避雷针的有效范围(保护半径)问题,《高电压技术》一书中给出了计算公式。简单来说,避雷针的有效范围是避雷针高度的1—1.5倍,保护对象高度越低,保护范围越大。为了方便,我们将保护对象按地面(高度为0)计算吧,避雷针高度选用超高的120 m,其保护半径也是120 m,以正六边形密铺的方式计算(合每个避雷针保护3.74万平方米的面积),那么平均每平方千米需要大约26.7个避雷针。

有这么多避雷针,才能在每个雷暴日每平方千米获得0.07个雷的能量,假如将其100%转换为居民用电的话,相当于每平方千米全年约可节省电费37.5元……说真的,就算刷一小时盘子,赚的可能都比这个多。

结论

到这里我们明确了:(1)单次雷击的能量并没有多大;(2)雷击的密度也并不大。因此,即使不考虑技术水平和安全性,利用雷电仍然是一件非常不经济的事情,“从天空引雷电利用”并不是个好主意。

猜你喜欢

避雷针雷暴雷电
新德里雷暴
避雷针的发明
避雷妙招
“歪打正着”的避雷针
笔记本雷电接口究竟有何用?
牙克石市图里河地区雷暴特征统计分析
避雷针的由来
1961—2012年西宁地区雷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1957—2013年莘县雷暴气候特征分析
避雷针为什么不怕雷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