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合课程思政的《金融学》混合式教学设计

2020-04-26■许

经济管理文摘 2020年15期
关键词:金融学育人思政

■许 诚

(湖北民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在高等教育信息化逐步深入的背景下,混合式教学已经成为高校教学与课程改革的主要阵地,教育部一流本科课程“双万”建设计划的深入推进,将“停课不停学”的“临时教改”转化为长期的“质量行动”。在进行混合式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高质量的线上教学资源进行本地化改造、探索线上“金课”的多重应用模式,打造适合本校学生、学情和培养需要的混合式课堂,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变轨超车”[1]。混合式教学不仅在教学形式需要延伸,在其育人目标和价值内涵上更需要协同发展,需要解决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两张皮”的现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本文基于混合式教学形式,融合课程思政内涵,以《金融学》课程为例,进行教学设计研究。

1 融合课程思政的混合式教学内涵

1.1 混合式教学形式和内涵

混合式教学从形式上体现为“线上+线下”以及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补充的教学方式,通过信息技术有效融合于学科特点,借助慕课MOOC等教学平台,融合翻转课堂、个性化学习等教育理念,达成线上新知识学习和线下知识内化的结合。其内涵包括了教学空间、教学时间、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的混合[2]。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的深度融合,从“互联网+教育”到“智能+教育”的发展,从教学空间上将学生的学习空间从几十平米的教室延伸到广阔的网络空间;在教学时间上将45分钟的传统课堂延伸到课前、课堂、课后全过程学习;在教学方式上将传统讲授法为主的面授拓展到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转课堂;在教学评价上将结果性评价延伸到基于大数据整合的过程性评价。

1.2 课程思政的价值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育这个主渠道,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3]将课程思政融合到混合式教学之中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基本要求,也是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关键环节。课程思政是实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系统途径,以课程为载体,充分挖掘各类课程的德育因素和价值资源,从“课程”角度来看,“课程”是“思政”的载体,将思政教育蕴藏在专业课程的知识传授中,把价值观培育和塑造融入课程,将育人的内涵落在课堂教学的主渠道[4];从“思政”角度来看,“思政”是“课程”的方向。课程思政要充分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内涵,结合专业特点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协同推进。

1.3 融合课程思政的混合式教学内涵

融合课程思政的混合式教学设计需要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一步改革和创新,让专业知识不再是安身立命的技艺,同时需要承载着丰富的社会责任和育人使命,回归教育的本真,让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深入融合,比翼齐飞,同向同行,最大限度发挥协同育人的作用。

其一、教学目标上牢牢树立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除了传统教学目标在知识、能力层次的提升,更要注重德育和情感目标的实现,将“立德树人”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融入到专业课程教育,“育人””先“育德”。

其二、在教学内容上需要进行课程重构,结合课程德育目标在专业课程内容上寻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思维、工匠精神等相关德育元素的“触点”和“融点”,通过典型案例、对比分析等教学素材的设计运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正确的价值追求、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传递给学生,触动“心灵之弦”,让学生在运用专业知识时“良久有回味”。

其三、在教学方法上让育人方式将由外入内的说教式渗透教育,转变为从学科专业知识中领悟。将传统课堂的“满堂灌””、“单声道”转变为百家争鸣的“双声道”。当代大学生早已不再是容易被激情打动,仅凭几句表扬就足以无所不能、斗志昂扬的懵懂少年,通过教学设计将德育渗透、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研习讨论等方式让课程思政建立在专业知识上,在情景中学、在做中学、在运用分析中学,让课程思政融合到专业课堂中变得“有意思”、“都爱听”、“真相信”,促进学生将所学、所感、所悟内化于心、融化于魂。

2 融合课程思政的混合式教学实现路径

思政元素与课程知识融合点的发掘是课程思政的核心关键环节,也是融合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得以实现的主要难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隐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5]思政元素在专业课程内容上需要软着陆、顺理成章和潜移默化,更为“隐性”的达成育人成效。

2.1 凸显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在教学目标上注重知识、能力和价值情感的统一,突出价值引领的核心地位。《金融学》课程是经济类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阐述了金融体系架构、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货币政策理论,是后续其他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也是现代金融理论思想构筑的开篇之题,其理论内容更多的是西方经济思想的舶来品,在课程目标设置和价值引领上需要着重引导学生利用经典西方理论解决我国市场经济,特别是金融市场发展中的现实问题。需要认识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取得长足稳定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因素,不能一味的执迷于西方理论。结合课程内容和实际经济问题,引入“克强经济学”、“供给侧改革”等经济思想进行对比教学,培养学生对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和市场理论的认同感,提升运用课程知识分析我国实际经济金融问题的能力。

2.2 融合思政元素重构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融合课程思想元素,进行三类重构。其一,根据混合式教学内涵,从教学空间上将教学内容分为线上自主学习部分、线下课程讲授部分;线上学习资源主要包括MOOC平台课程资源和配套习题,要求学生在线上完成课程章节的基础知识点学习,在线下完成核心知识的内化过程;其二,从课程知识体系上分为基础核心概念知识、主观应用知识、创新类现实案例分析,在应用类和案例分析上着重融合思政元素内容设置,比如在讲授信用章节时,着重介绍我国古代商业信用的发展,古丝绸之路的产生到商周时期的钱庄。在讲授货币章节时,介绍我国货币的产生和运用过程,如世界最早使用的纸币交子从商业信用凭证发展为官方法定货币的过程,引导学生对我国五千年文明发展的文化认同和自信;其三、从课程活动组织上分为参与式学习讲授、行为实验类感悟、案例实践类总结。让学生在参与、感悟和实践中运用课程知识,将说教式的灌输转变为学生为中心的领悟式,在过程中体会思政元素潜移默化的影响,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比如在货币政策工具章节的学习过程中,分析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对经济的影响,让学生置身现实经济现象,讨论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介绍我国MLF、SLF等政策工具,并分析市场利率LPR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加深对到我国货币理论发展的认知和认同。

2.3 基于BOPPPS模型的教学方法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以BOPPPS教学模式组织教学活动的开展。BOPPPS教学模式起源于北美教师技能培训体系,以建构主义、交际法为理论依据设计的闭环式课程教学模型,该模型主要包含六个环节,分别为课程导入(Bridge in)、目标设计(Objective)、前测(Pre-test)、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ion)、后测(Post-test)、总结(Summary),六个环节相互串接,有机构成了课堂教学框架,利用学习注意力曲线规律分环节组织课堂内容,结合学习成效金字塔理论,强调了参与式学习的重要性[6]。利用BOPPPS教学环节,融合课程思政进行混合式教学过程的设计,在各环节中嵌入对照试验、过程性评价、内化知识、用中学等教学方法。表1展示了各环节的运用方法与目的。

表1 融合课程思政BOPPPS教学模式的运用方法与目的

导入阶段通过实事案例、新闻报道等形式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目标上需要考虑目标实现的参与感、体验感,教学目标的设置可检验、可评价、可操作性、能实现,让学生有体验感;将“立德树人”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融入到专业课程教育;前测是混合式教学过程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应线上学习内容随堂检验,督促学生线上学习;参与式学习是BOPPPS模式的核心环节,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参与式交互式学习,利用翻转课堂、对分课堂思想,实现“内化知识”的效果;后测的形式可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灵活设计,可通过试题检测、互评检测; 总结阶段对应学习目标分为知识层次、能力层次和德育思政层次,在知识层次上对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总结,在能力层次上通过简单案例进行延伸,在德育思政层次上,融合课程思政思想进行德育教育。

3 结 语

随着高校混合式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打造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金课”成为了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质量行动”的主要抓手。混合式教学不仅在教学形式上需要延伸,在其育人目标和价值内涵上更需要协同发展,需要解决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两张皮”的现象,让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成为思政教育的“主战场”和“主渠道”。融合课程思政的混合式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需要进一步创新,根据不同的课程特点,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过程,润物细无声。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高校其他课程思政与混合式教学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猜你喜欢

金融学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浅述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在价值投资中的应用分析
浅析数学方法在金融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