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辨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思路探析
2020-04-26喻闽凤陈立红刘禹翔林国彬曾慕煌张超虹黄烁佳指导朱锦善
●喻闽凤 陈立红 刘禹翔 林国彬 曾慕煌 张超虹 黄烁佳 林 雁 指导:朱锦善
笔者从2020 年1 月31 日至2020 年2 月17 日驻点深圳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及肺炎确诊及疑似患者医院,中医会诊85 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其中既有深圳本地患者,亦有来自湖北武汉及湖北省其他市区患者。其中病危12 人、病重10 人、普通型61 人、轻型2人,年龄21~79岁,男性54例,女性31例,男:女=1.7:1。
对新冠肺炎的分期、分型治疗,目前讨论较多,笔者体会:初、中期及轻型、普通型患者疫毒夹寒湿居多,临床表现多为乏力、纳差、呕吐、腹胀、腹泻等不适,有的呕吐、腹泻、纳差与服抗病毒药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有关。此次新冠病毒肺炎,有一点特殊之处:患者症状不显,或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减轻或缓解后,肺部病灶仍进展,大多在病程的中期(5~10 天以后),患者无典型的心悸、喘息、汗出、难以平卧等,而表现为心率慢、紫绀亦不明显、吸气时间短,但测血氧却进行性下降,被称为“沉默型低氧血症”,若不及时评估、干预病情即向重症、危重症快速发展。
据国外文献报道[1],其发现的2例肿瘤合并新冠肺炎患者的病理提示:除肿瘤外,两名患者的肺部均出现水肿,含带球状的蛋白质渗出物,仅具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的肺细胞局灶性增生和多核巨细胞,透明膜并不突出。两个病例还表现出渗出性和增殖性急性肺损伤。临床肺部CT亦表现为类圆形毛玻璃影、细网格征、胸膜下分部的斑片影及支气管充气征,提示病变主要在细支气管、肺泡、肺小叶间质等,而不在主气道及分主气道。结合国内新冠肺炎尸检报告结果及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第七版诊疗方案提示:新冠肺炎主要引起深部气道和肺泡损伤为特征的炎性反应,肺部纤维化及实变没有SARS导致的病变严重,而渗出性反应较SARS 明显,对于心肌及心外膜、肾脏、脾脏、肝脏、消化道器官、脑部亦有一定损害。
综上所述,不难理解临床上患者在疾病的中期发展过程中无气管痉挛的喘息,无明显咳痰,而肺泡的渗出水肿、间质的增殖性急性肺损伤,进一步影响肺的换气氧合等功能,表现为动脉血氧分压的下降,动脉氧与肺泡氧比值的下降。从中医角度分析,应是肺的宣发、肃降功能以及通调水道功能、肺主治节功能失司,水不利则为血,故临床辨治时,即使患者咳、喘、痰、憋不明显,也应时刻注意宣肺、泻肺、通利肺气。而肺泡渗出水肿即中医所谓痰、饮、瘀壅阻肺内,应化痰、行瘀、逐饮。
1 典型病例
卜某某,男,43岁,因“发热、咳嗽3 天”于2020 年2 月4 日入院。患者3 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无畏寒、寒战,伴咳嗽、咳痰、胸闷不适,无气促、腹痛腹泻等,二便平。胸部CT 提示:双肺多发感染性改变,符合病毒性肺炎(见图1);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CDC咽拭子)阳性。结合患者的流行病学史(患者1月23日由咸宁乘高铁至深圳)、发热咳嗽症状、典型的影像学改变、CDC阳性,诊断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入院后予干扰素雾化,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抗病毒治疗。次日患者仍发热,最高体温39.2℃,仍咳嗽、咯痰,伴恶心,无呕吐,无胸闷、气促等不适,予退热药体温可下降但反复。治疗上予阿比洛尔、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片口服抗病毒,加用金双歧、艾司奥美拉唑肠溶片等对症治疗。2月6日患者仍发热,热峰较前稍下降,咳嗽、咯痰,伴恶心,无呕吐。2月7日患者仍有发热,伴乏力、头晕,无头痛,恶心伴呕吐胃内容物3 次,无胸闷、气促等不适。下午热峰达39.1℃,予退热药口服后体温可降至38.8℃。2 月8 日患者体温降至正常,头晕、胸闷、乏力较前缓解,自觉恶心,无呕吐,无头痛,无腹胀等。复查胸部CT:与2020年2月5日CT对比,病灶较前明显增多(见图1)。考虑患者处于急性期,CT提示病灶进展,考虑重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治疗上加用甲强龙控制炎症反应,予丙种球蛋白、胸腺肽调节免疫治疗,盐酸氨溴索静滴化痰,并予高流量给氧等对症支持治疗。
2 月9 日中医会诊:患者仍低热、轻度胸闷,伴呼吸困难、胸部隐痛、乏力、头晕、咳嗽,伴咳吐白黏痰,夹少量血丝,口干口苦、咽痛,吞咽时咽痛明显,纳食一般,二便平,眠安。查体:舌质淡红,苔黄白厚腻,舌面不干,脉弦滑数偏浮。拟诊:湿毒疫(疫毒闭肺,湿热壅于上中焦,重型)。拟方:柴胡达原饮合苇茎汤合葶苈泻肺汤。药用:柴胡10g,黄芩10g,法半夏10g,厚朴10g,草果10g,槟榔10g,白芍10g,知母10g,甘草10g,杏仁10g,薏苡仁20g,芦根30g,桃仁5g,葶苈子15g,射干5g,桔梗10g,木蝴蝶10g。3 剂,水煎服,日1 剂,150mL,分2次服(2月10号开始服中药)。2月12日,患者咳嗽、痰中带血、胸闷症状均较前减轻;复查胸部CT(2 月11 日):符合双肺病毒性肺炎改变(见图1);与2020 年2 月8 日CT 对比,原有病变范围有吸收减少,密度增高,但有新发病灶。患者咳嗽、咳痰,痰中带血,不能除外合并细菌感染可能性,治疗上加用莫西沙星抗感染对症治疗。
2 月13 日二诊:患者服中药后,呼吸困难改善,说话声低,无咳嗽咯痰,无气喘,伴恶心干呕,稍口干口苦,纳食可,眠安,二便平。查体:舌质淡暗红,苔中后部黄白腻,舌面稍干,左脉弦滑,右脉稍细。拟诊:湿毒疫(疫毒闭肺,湿浊内阻中焦,重型)。患者咳嗽咯痰、咽痛症状消失,而出现恶心干呕、口干口苦,故守前方基础上进行加减,药用:柴胡10g,黄芩10g,法半夏10g,厚朴10g,草果5g,槟榔10g,白芍10g,知母10g,甘草10g,桃仁10g,冬瓜仁10g,薏苡仁20g,芦根30g,葶苈子10g,茯苓15g,竹茹10g,枳壳I0g。3 剂,水煎服,日1剂,150mL,分2次服。
2 月14 日复查胸部CT:病灶较前相仿(与2月11日CT对比,两肺病变变化不明显)(见图1)。
图1 2.5-2.8-2.11-2.14-2.17胸部CT
2 月17 日患者无发热,无咳嗽、咳痰,无胸闷、呼吸困难等不适,精神、饮食、睡眠可,大小便正常。复查胸部CT:符合双肺病毒性肺炎改变(与2020 年2 月11 日CT 对比,原有病变范围有吸收减少)(见图1)。
2 月18 日市CDC 复查提示阴性,后续继观。
按本例患者初诊时低热、胸闷、呼吸困难、咳嗽咯白黏痰、乏力、头晕,苔黄白厚腻,脉弦滑数偏浮,提示以湿邪为主,湿阻上中焦,损伤阳气,阻遏气机;结合患者咳嗽伴有血丝、口干口苦、咽痛,提示兼有少阳郁热,湿热瘀阻,清阳不升,若病情救治不及时易致病情进展加快,邪入膜原,甚则蒙蔽三焦,势必致危。故拟柴胡达原饮疏达少阳,以解三焦膜原之邪,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三焦舒畅,枢机动转;配以苇茎汤合葶苈泻肺汤宣畅肺气、化痰、活血祛瘀、通利二便,减轻肺实肺胀,不致内闭。
二诊时患者咳嗽咯痰、咽痛症状消失,故在原方基础上,去杏仁、射干、桔梗、木蝴蝶;因患者胸闷、乏力、头晕症状改善,舌苔中后部黄白腻,舌面稍干,故调整草果、桃仁、葶苈子、冬瓜仁的剂量;又因患者出现恶心干呕,舌质淡暗红,考虑仍以湿浊中阻为主,湿热互结,致瘀血内停,壅积脏腑,故加用茯苓健脾祛湿,竹茹清热化痰止呕,枳壳行气化瘀。从而通络达邪,宣达疏透。
患者虽经常规抗病毒治疗,仍胸闷、呼吸困难,用高流量吸氧、甲强龙及丙种球蛋白治疗后,肺部病灶仍加重。在西医治疗基础上,结合中药辨证治疗,患者肺部CT 病灶开始吸收、减少,故及时抓住重症转危重症阶断,充分发挥中医中药独特作用,阻断炎症风暴的病机发生,使患者不致向危重症下滑。
2 新冠肺炎的发病特点、病机及辨治思路
从深圳收治的新冠肺炎病例看,属于手足太阴为病[2],热在手太阴,寒湿在足太阴。足太阴病一是直中,一是是否由太阳误治?太阴病当救太阴,寒湿可考虑理中或四君为主,湿重用胃苓汤、正气散之类,若化热可用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之类。手太阴热证可以麻杏石甘汤、泻白散、葶苈泻肺汤及苇茎汤之类。此病初起有咳嗽症状,干咳为主,中医识干咳是否咳嗽紧闷痰不上应?还是燥热干咳?从这个病的后续发展看初起多为肺束痰不上应,所以重在宣肺,偏寒湿宜麻杏苡甘汤,偏热宜麻杏石甘汤。“瘟疫”只是说明传染之烈,并非是说疫病均属温。吴又可提出“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3],并称这种异气为“戾气”“杂气”“疠气”或“疫气”[4]。其实疫戾之气是什么属性,其在文中已说明,虽说为非,实则兼具,即风寒暑湿燥火皆可杂见。中医辨证,这六气(或称六淫)既是病因,也是病性,所以疫病不一定都是温热,尤其初起可为寒湿等不同属性之邪,这次的新冠病毒感染也说明了这一点[5]。但毕竟是疫病,传变迅速,化热化火,所以在治疗中要注意护养气阴。
新冠肺炎无论轻症重症,都以伤肺为中心环节,要特别注意宣肺泻肺、化痰行痰、行饮行瘀,一定要宣畅肺气,保护肺气。治疗过程中,一但发现虚证出现要及时扶正,如生脉散之类,重点是人参。宣肺常用药:麻黄、桔梗、瓜蒌、苏梗、厚朴;泻肺:桑白皮、葶苈子、地骨皮;通利肺气:芦根、杏仁、枳壳、枳实、瓜蒌;化痰:浙贝、半夏、陈皮、苏子、黛蛤散;行瘀(痰、饮、血):芦根(重用)、桃仁、冬瓜仁、苡仁、川芎、赤芍、前胡、葶苈,后期可用当归;扶正:人参、附子、麦冬、北沙参、白术、黄芪、桂枝、甘草(重用);健脾化湿:苍术、茯苓、车前、藿香、豆蔻仁、草果。初起,要解表解肌,通络达邪,注意不要寒遏,要宣达疏透。由轻转重转危重,往往是很快的炎症风暴,易导致内闭外脱,急以开闭救脱。在传变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护心,老年体弱,或素有宿疾,或劳倦感染之人,若面色不好要提前安未受邪之地——护心。一旦气弱面苍立刻护心救心,加参附或参麦。肺CT 提示较严重的,加强宣肺利肺护肺。
新冠肺炎从轻症发展到重危症,其间是有一段时间可供医者进行治疗的,要充分抓紧这个宝贵机会,将治疗前移:一是把握病机变化,握机于先;二是用药治疗先安未受邪(将受邪)之地,包括:①对基础病的防护治疗;②密切注意精神、面色、手足暖冷以及尿量、呼吸等诸多方面的微细变化,及时用药;③对常见多发的并发症状进行预治。尤其注意通二便,通利二便可以减轻肺实肺胀,不致内闭。通腑可用大黄、葶苈外,还可以大剂苇茎葶苈泻肺配伍菖蒲郁金,以排痰泄浊,不致内闭外虚而难以力挽。
3 85 例患者中医辨证用方小结
结合以上中医病机特点及辨治思路,由于其病机变化相对复杂,各地气候、生活方式、个人体质等的不同,故治疗上不能拘于一病一方,或一期一方,而需要“因时、因人、因地制宜”“辨证论治”。
临床上频率较高的用方有:小柴胡汤、达原饮、麻杏苡甘汤、苇茎汤、葶苈大枣泻肺汤、葳蕤汤、葛根汤、涤痰汤、升降散、金匮麦门冬汤、升阳益胃汤、甘露消毒丹、生脉饮、五苓散、藿朴夏苓汤、青蒿鳖甲汤及七味白术散等。同时应重视五运六气三因司天方在患者体质及发病转归方面的作用,临床上用方频率高的三因司天方有:正阳汤、麦冬汤、审平汤、敷和汤、苓术汤、升明汤、白术厚朴汤、紫菀汤、牛膝木瓜汤等,体质虚寒的有附子山萸汤、静顺汤、黄芪茯神汤,特别有几例用正阳汤、敷和汤、苓术汤等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