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木家具这点事
2020-04-26朱子桐
文/朱子桐
在漫长的红木家具历史长河中,无论在史料中,或是在民间,都曾出现过各种各样的家具故事、传说和趣闻,它们不同的反映出特定时代、民族、地域的文化背景,沉默而从容的直抒社会的兴衰,见证岁月的沧桑。
榻的典故
历史上关于榻有很多故事,最典型的故事就是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以后,赵匡胤心里老是忐忑不安,所以,他非常惆怅担心,担心之中说出了“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这个榻呢,显然就是用来睡觉的。
跟榻相关的有一个词是我们今天还在使用的,叫“下榻”,就是出差。异乡遇友,两个人寒暄时,总有句:“您在哪儿下榻呀?”。
东汉有一个名臣陈蕃,他性情耿直,是一个非常廉政耿直的官,他喜欢结交有气节的人,并专门设榻招待。他不认可的人,绝对不予理会,他认可的人,便以专榻相迎。这榻平时是挂在墙上的。一来了重要的客人,就是他喜欢,他认可的人,他就把这个榻从墙上拿下来,供客人睡觉,所以叫“下榻”。如果当时他挂一床在墙上,说不定现在就叫“下床”了。
八仙桌的传说
八仙桌的起源已经无从考究,但是,民间有很多关于八仙桌的美好传说。一张小小的八仙桌凝聚起了时代的民俗文化、反映出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无可匹敌地闪耀于两千年的红木家具历史之中。
相传,有一布依人家办喜事,没有桌子,吃饭时只能用木头或石板摆在外面吃,大热天,就晒得满头大汗,到了雨天,就淋得全身湿。
一天,有一家娶媳妇,中午摆饭时太阳变得火热起来,蹲在地上吃饭的亲戚朋友们个个被晒得满头大汗,但刚摆了两轮,天上乌云滚滚,下起瓢泼大雨来,地上的饭菜被雨淋得吃不成。大雨刚过,来了一帮人,自称是这家远方亲戚,一人骑驴,一人拄拐,仔细一数共八人,见地上的饭菜被雨淋得吃不成,来吃酒的亲戚们也被淋得不成样子,便问主人家,为何不摆在屋里吃,主人说,石板太重,不便搬动,木头在屋里又顺不转,大家无法聚在一起,只能在外面将就些。几位远方的“亲戚”问明缘由后,一合计,决定为好客的布依人家创造一个好的办酒环境,让亲戚们能舒舒服服地坐在屋里吃饭,不遭日晒雨淋。
后来布依人家就称这种桌子叫“八仙桌”,凡是办酒或亲戚朋友来,都用这种桌子摆饭吃酒。为了纪念八仙的功德,平时有了好酒、好菜,布依人家都要先摆在八仙桌上,表示对八仙的祭祀。
太师椅的典故
在中国古典红木家具中,有一种以官衔命名的家具十分特别,这就是“太师椅”。太师椅兴于北宋,以后在宋元明清的史书、名人笔记以及现今流行的几部有影响的辞书中均有记载和描述。到底什么样的椅子才叫太师椅?太师椅的名称又从何而来呢?
有关太师椅名称的最早记载见于宋代张端义的《贵耳集》。书中提到“今之交椅,古之胡床也,自来只有栲栳样,宰执侍从皆用之。因秦师垣宰国忌所,偃仰,片时坠巾。京伊吴渊奉承时相,出意撰制荷叶托首四十柄,载赴国忌所,遗匠者顷刻添上。凡宰执侍从皆用之。遂号太师样。”
文中提到的秦师垣,即当时任太师的大奸臣秦桧。这段记载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秦桧坐在那里一仰头,无意中头巾坠落,当时有个官员叫吴渊,很有眼力见儿,喜欢拍马屁,赶紧把头巾捡起来给秦桧戴上。随后便命人制做了一种荷叶托首,由工匠安在秦桧等人的椅圈上。太师椅由此产生,
有趣的是,岳飞的孙子岳珂在《桯史》中也提到秦桧与太师椅的种种瓜葛,并将带有荷叶托首的交椅明确称为“荷叶交椅”、“太师交椅”,为张瑞义的说法提供一个佐证。
明代时,“太师椅”之名仍很流行。到清代,就把屏背式扶手椅称为太师椅,除了对使用这种椅子的官宦、长辈们表示尊敬外,还因为这种椅子多用狮子纹作装饰,称其为太师椅也就不足为奇了。
官帽椅的故事
官帽椅以其造型酷似古代官员的官帽而得其名,分南官帽椅和四出头式官帽椅两种。
官帽椅当然不是可以挂帽子的椅子,那样对古时候道貌岸然的官儿们来说就太有失体统,大碍官仪了。官帽椅的形制早在宋代就已经基本定型。很多朋友都知道宋代的“官帽”都是后高前低的形制,和从侧面看官帽椅的样子非常相似,故而得名。
而古代冠帽式样很多,但为一般人所熟悉的是在书中和舞台上常见的,亦即明王圻《三才图会》中附有图饰的幞头。幞头有展脚、交角之分,但不问哪一种,都是前低后高,显然分成两部。倘拿所谓官帽椅和它相比,尤其是从椅子的侧面来看,那么扶手略如帽子的前部,椅背略如帽子的后部,二者有几分相似。也有人认为椅子的搭脑两端出头,像官帽的展脚(俗称“纱帽翅”),故有此名。其说似难成立。因官帽椅的进一步区分即有“四出头”(搭脑和扶手都出头)和“南官帽”之别。
在古时众多的传统古典家具中,官帽椅是以其高大、简约、线条流畅著称的。虽然它的椅面、腿等下部结构都是以直线为主,但是上部椅背、搭脑、扶手乃至竖枨、鹅脖都充满了灵动的气息,几百年来如潺潺流水缓缓地流淌,端庄、大气,而且结构很符合人体工程学。不管在古在今,在厅堂在书房,无一不体现从容坐镇,安定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