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流通业增长与碳排放耦合的动态特征及区域分异

2020-04-26王红卫副教授张民服教授

商业经济研究 2020年8期
关键词:流通业碳化流通

王红卫 副教授 张民服 教授

(1、郑州旅游职业学院;2、郑州大学 郑州 450000)

引言

我国流通业多年来保持较为快速增长的同时,流通规模增长与环境的关系日益受到社会各界关注,只依靠经济扩张的流通经济绝不是可持续的。流通业的低碳发展,既是社会各界在当前生态环境背景下的呼吁,也是流通业自身脱壳成为高质量发展大军的内在需要。如何确保提高低碳流通质量,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并致力于解决的重要问题,但前提是要摸清当前国内流通经济低碳发展所处的水平和阶段。总体来看,流通业碳耗并没有工业那么强,但是当前我国流通业发展仍以粗放为主,没有真正实现集约低碳化,在批零市场、物流市场都存在较高碳依赖性。2017年,我国流通业能源消费总量约为5.5亿吨标煤,在行业中仅次于制造业。通过分析流通业发展与碳排放之间的某种关系,无论是对流通经济低碳发展的再研究还是低碳流通的施策,都有重要现实意义。

目前,较多学者围绕流通业的绿色化、低碳化展开研究。衷振华(2017)探讨了流通业向低碳化转型的促进机制,并指出低碳技术的创新是重要着力点。赵霞(2018)提出流通业绿色体系构建思路,并提出流通业方式创新与转变举措。目前国内对我国流通业低碳发展的定性分析主要围绕当前我国或者区域流通业低碳发展现状及问题,而缺乏对流通业低碳发展的趋势性分析。在流通业低碳发展的定量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流通业能耗水平、流通业效率、流通业碳排放成熟度等。蒋思维、蒋洁(2015)测算了我国流通业能耗水平,并提出低碳化路径。赵霞、万长松、宣红岩(2018)研究了低碳约束下我国区域流通业效率,并认为东部地区流通业效率最高。程凯(2018)研究我国区域流通业碳排放成熟度,研究表明,虽然各省份流通业碳排放成熟度不断提高,但多数省份仍存在流通业发展与碳减排不协调的问题。总体来看,目前仍缺乏流通业碳排放与流通经济之间是否协调的研究,也缺乏流通经济低碳发展趋势性的定量分析。本文以此为主题,重点以流通业与碳排放关系的耦合发展为切入点,定量研究我国流通业增长与低碳的协调关系。

理论方法说明

(一)理论模型简介

本文通过退耦理论的有关模型研究我国流通业增长与碳排放的耦合关系。根据退耦理论的基本思想,构建反映流通业增长水平与碳排放量变化程度关系的模型,即反映流通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退耦水平:

其中,Yt表示t期流通业增长与碳排放的退耦水平,Et表示t期流通业碳排放量,Et-1即为t-1期流通业碳排放量;Ft表示t期流通业规模,Ft-1即为t-1期流通业规模;%ΔE则表示流通业碳排放量的年度变化率,%ΔF表示流通业规模的年度变化率。若退耦水平值大于1,即碳排放速度要快于流通经济增长速度,就是退耦。

(二)融合发展状态界定

根据退耦水平值以及%ΔE、%ΔF的数值进行多级划分,以此界定两者协调发展究竟处于什么状态,如表1所示。Tapio(2005)认为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定滞后效应,因此,当期碳排放增长应该用滞后几期的经济增速进行匹配,但是流通业服务的供给和消费之间往往存在同步性,即使有滞后性,也没有Tapio所述的这么明显,因此本文探讨流通业碳排放与流通经济之间的关系时,均用同一时期指标数据进行计算。

样本与数据处理

本文搜集了2000-2017年中国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流通业各类能源消费量、流通业增加值等统计数据,数据来源于各省级单位的地方统计年鉴。其中,流通业作为一个复合行业,包括交通运输和仓储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三大行业门类,对三大行业有关数据求和,即得到流通业对应指标数据。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数据不全,故剔除样本。关于碳排放量,根据各类能源消费量和能源的净热值和碳排放因子进行换算,方法为:

表1 退耦水平不同状态层级

表2 各种能源相关参数

其中,EKi表示第i种能源的净产生量,ECO2为CO2排放因子,各种能源相关参数如表2所示。

在分析全国层面的状态时,将29个地区流通业碳排放和增加值指标进行求和处理,即界定为全国层面相应指标,然后通过模型得到退耦水平数据。在进一步研究区域层面时,按照各大区域所辖地区流通业碳排放和增加值指标进行求和处理,即界定为各大区域相应指标,然后通过模型得到退耦水平数据。参照中国行政区划标准,本文将全国分为三大区域,即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其中,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11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8个省级行政区;西部地区包括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新疆、广西、内蒙古10个省级行政区。

表3 全国层面退耦水平测算结果

实证分析

(一)全国层面流通业增长与碳排放耦合的动态特征

根据前述模型与数据,得到各年度全国层面流通经济与碳排放的退耦水平,结果如表3所示。由表3可以看到,我国流通业经济增长在样本期内与碳排放退耦状态的变化存在较明显的动态和阶段性特征。

1999-2002年:退耦弹性系数保持在0.8-1.2之间,根据表1的判定原则,该时期我国流通经济与碳排放的退耦状态处在临界状态。该阶段我国流通业经济规模和碳排放量都保持增长,且碳排放增长率略低于经济增长率,这种状态是较好的。

表4 区域层面退耦水平测算结果

2003-2005年:退耦弹性系数较高,前两年超过1.2,2005年在0.8-1.2之间。由此可见,流通经济与碳排放的退耦状态处于强耦合向临界状态转变过程中。在2003和2004年,耦合弹性系数超过1.2,表明我国流通经济发展类型属于低效扩张型,即流通业发展更多追求规模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协调性仍然较欠缺。而从时序来看,耦合弹性系数总体上有减小趋势,到2005年到达临界值,因此也可以看出,该阶段我国流通业低效扩张型发展模式不断弱化,流通经济与碳排放的退耦状态不断从强耦合转向临界状态。该阶段事实上也是我国流通经济的加速之年,虽然对碳的依赖性较高,但是并没有因为流通经济规模不断加速扩大而出现碳排放量的同步或加剧提高,这也表明我国流通经济发展的重心已开始向质效型转移。

2006-2010年:退耦弹性系数在0.8以下,该时期经济与碳排放的退耦状态处在弱耦合状态,流通经济发展类型属于集约扩张型。在这一时期,流通经济规模基本上仍保持快速扩张,但碳排放增速却明显放缓,因此是一种比较集约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2011-2013年:退耦弹性系数较高,前两年在0.8-1.2之间,2013年超过1.2。由此可见,该时期我国流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性有所降低。事实上,自“十二五”起,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已非常明显,流通业增速不断放缓。但是,流通业所依赖的能源消费却没有同步降低。2010-2013年,流通业能源消费总量增幅均在9%左右,且能源消费增长直接带来碳排放增长。

2014-2017年:退耦弹性系数又回归0.8以下,处于弱耦合状态,流通经济发展类型属于集约扩张型。虽然流通经济规模增速仍不断放缓,但是碳排放增速也明显放缓,流通经济与碳排放之间的协调关系又有所增强。数据显示,2014-2017年,我国流通业能源消费总量平均增速仅为4.5%,低于同期流通业平均增速2.5个百分点。

(二)区域层面流通业增长与碳排放耦合状态的分异性

按照同样的方法,可以得到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层面流通经济与碳排放的退耦水平,结果如表4所示。

由表4可以看出,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流通业发展与碳排放的退耦状态存在同期差异和动态变化差异。总体来看,东部地区流通业发展与碳排放的退耦状态从强耦合转变为弱耦合,然后再转变为弱退耦;中西部地区则主要是在弱耦合和临界状态之间演变,其中中部地区出现1年的强耦合状态和1年的弱退耦状态,西部地区出现3年的强耦合状态和1年的弱退耦状态。

从流通业发展类型来看:1999-2004年主要处于低效扩张时期,由于该时期东部地区流通业规模率先快速增长,与之伴随的是大量能源消耗与碳排放。与此同时,该时期中西部地区流通业并没有出现较快增长,而能耗增长也不是非常明显,因而实证结果上流通业表现出集约扩张增长类型。2007-2010年、2014-2017年,东部地区流通业均表现为集约扩张型方式,且2016和2017年流通业发展与碳排放表现为弱退耦状态,说明东部地区流通业发展方式总体上趋好,低碳流通不断显现。中部地区虽然在2007、2008、2017年表现出集约扩张型方式,但是2011-2013年连续表现出低效扩张。西部地区2011年和2013年为低效扩张,2016-2017年则保持在临界状态。总体而言,东部地区流通业经历了高速增长后,与碳排放的协调关系明显优化,低碳流通也趋于显著,而中西部地区流通业虽然也经历了高速增长期,但是与碳排放之间的协调关系有待加速优化,特别是近几年来流通业增速明显放缓的背景下,要积极关注流通业碳耗,确保沿着低碳之路发展。

政策建议

(一)不断优化政策体系,助力流通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有效的政策支持是经济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从我国流通经济增长与碳排放退耦状态的变化也反映出,我国流通业发展类型不断从低效扩张向集约转变的曲折过程中,有关政策也必然发挥了重要效应,产生了生态红利,加速流通业不断低碳化发展。但是,当前国内支持流通业发展主要是以温和型政策为主,低碳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下一步显然还要增强政策的供给弹性,根据流通经济与碳排放退耦的阶段性特征,对政策进行动态调整优化,从而使政策与时俱进。在具体政策举措上,要进一步明确流通业各业态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关系,进一步扩大流通领域的绿色发展覆盖面,确保流通环节全面低碳化。在政策目标导向上,也要根据流通业与资源环境协调的阶段性特征进行适时调整,使目标与举措相匹配。

(二)坚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高流通业质量效益

要实现我国流通业不断走低碳化的道路,就要不断推进创新驱动战略,使创新元素遍及流通链条各个环节和领域,确保在创新之链上不掉链。一要推进流通服务内容创新。要抓住“互联网+”革命的有利契机,将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不断应用到流通领域,衍生出新型的、低碳化的绿色流通服务,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物流、批零、餐饮等单一化业态服务内容。二要推进流通服务方式创新。仍是要用好互联网技术,将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嵌入流通各环节,推动流通方式数字化、高效化,减少对资源和能源的依赖。三要推进流通服务工具和渠道创新。要加大低碳、节能、环保型流通设施设备的投入,减少流通过程中的设备能耗。四要积极实施倒逼策略,淘汰落后产能,进一步促进流通低碳化。

(三)加大流通企业降本减负力度,营造良好的环境

技术投入对企业来说也增加了成本,对于部分企业会形成压力,特别是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较严峻的背景下,企业经营压力日益加大。对此,应贯彻中央“六稳”要求,加大流通企业降本减负力度。对于流通业领域的重大产业项目,在土地方面可实行一定的费用优惠,减少企业用地成本。对于经营的流通企业,则应斟酌实施降税减费政策,降低企业经营成本,让企业有更多资金和精力投入技术创新中。对于节能减排效益较好的企业,可在电价、气价等能源价格方面探索与工业企业同价,降低企业用能成本。而对于高耗能高碳排放的企业,则应加大能源价格,提高消费成本,从而使能源消费不断向优质领域倾斜。

(四)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统筹有序推进流通业低碳化发展

我国不同区域流通业发展与碳排放的退耦状态并不是处于同一阶段,区域间差异比较明显。因此,在实际施策时不宜搞一刀切,而应在中央政策的指引下,结合地方实际与特色,有针对性地给予政策支持。对于东部地区,流通业比较发达,规模上也不断趋于饱和,尤其要重视质效提升。而对于流通业相对欠发达的西部地区,流通规模本身较小,因此规模扩张也是重要前提,只有规模达到足够水平,才有足够精力强化低碳发展投入。同时,对于一些低散乱的流通企业,则应采取倒逼整治和市场出清等手段予以取缔。

猜你喜欢

流通业碳化流通
碳化对飞灰稳定化加药量测评的影响
“互联网+”背景下肇庆市商贸流通业创新发展路径
圣物的流通——蕃尼古道上的尼泊尔鎏金铜佛流通考察
“流通空间”的中西方比较
9608聚合物防水防腐涂料在混凝土防碳化处理中的应用
商贸流通
大型筛板碳化塔的研究与应用
一种连续碳化反应装置及应用其制备超细碳酸钙的方法
The Japanese keiretsu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