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沟通五法则,科学对待检测卷
2020-04-26文_赵琴
文_赵 琴
一单元进行一检测,这是学习必要的循环模式,检查再复习的学习机制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和记忆特质。其实它的作用特别简单,即对这一单元的学习进行总结和回顾,目的就是查漏补缺,实实在在看看哪里学得不错,哪里学得不好,以此来指导后面的学习方向。当然对于职业教育者来说,更深处的规划,就是给孩子铺展开思维的延伸,看看他到了哪个程度,以此来更好地点拨和引领。
但往往会发现,检测后学生情绪低落,这主要是因为家长和教师给的压力。他们往往口上说不在乎成绩,只在乎成长,然而当试卷实实在在放在眼前时,那些分数却轻轻松松引爆了情绪这根雷管。于是,测试往往成了孩子最如履薄冰的时刻,试卷成了孩子们心头的伤。事实上,人们都误解了测试和试卷,它们于人们是扎扎实实的帮助者,帮人们看透自己,看清自己,而不是引发亲子关系以及师生关系的捣蛋鬼。
弄清楚测试这位帮助者的地位和作用后,看到试卷那一刻教师和家长的第一反应也许仍然是不变的,如怎么又是不及格?怎么还是写不对?但有变化的是接下来的思考角度。发问源于质问和敌对,而合作关系下,发问是寻求帮助和改变。因为它是你的帮助者,所以和帮助者的关系就是合作,合作必要的步骤就是沟通,沟通的目的就是解决问题,所以如何沟通,如何有效沟通,至关重要。
沟通第一法则:想清沟通的目的。沟通是奔着解决问题而来,并不是引起冲突,沟通不是吵架,不是损伤和气,不是给人添堵。在沟通前,要记住,如果想发泄情绪,应找别的出口,真正的沟通是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其实生活处处是磨难,处处是坎坷,活着就是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而成长恰巧就是不断地遇到问题,然后不断地蹒跚解决,必然是碰见怪兽,然后拿起武器,在痛苦和纠缠中打败怪兽或者被怪兽打败。所以孩子成长的路上,必然是怪兽丛生之路,逃不了,也避不开,要正视,休想路途一帆风顺。
沟通第二法则:弄清原因找出对策。沟通过程就是“一听二析三对策”。
“一听”,就是听孩子说。沟通不是家长的一言堂,而是一个讨论的过程,家长要做的更多的是倾听,要给孩子参与讨论的机会。孩子的发言和参与,恰恰是至关重要信息的补全。比如,在练习卷中,发现孩子默写过很多遍的字还是错了。这时千万不要臆测,不要随口就来,一气之下就贴标签:“我告诉你,你就是不专心,你就是不细心,你就是懒惰,你就是……”在问出问题前,家长要先准备好耳朵,仔细、认真听孩子的解释。这是待人之礼,是能让沟通继续下去,且让对方卸下所有防备,和孩子慢慢走在一条战线上的基石。但这里,家长在听的时候也要注意分辨,察言观色,真正滤出真实的信息。
“二析”,就是分析问题。家长平静地提出共同的困惑或者自己的困惑,一起讨论。比如,明明每天给孩子做默写,但是为什么孩子再次遇到后,还是不会写。在此,要注意,千万要就事论事,就事说事,不带情绪。分析问题,需要进一步追问,就是剥开云雾看清事实(这一步常容易被忽略,但却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孩子是看不清问题,也看不透问题的,问问他为什么记不住,他可能会说不知道,也可能会说没细心。所以发现问题后,家长得带着他们,往下走一步去分析问题。比如,是记的方法不对?还是记的时间不对?是就被这个字难倒了?还是在写这个字的时候,恰巧在做别的事,影响了注意力?这个时候,一定要具体分析问题,比如问孩子是怎么记“环”“坏”这两个字的。只有切切实实让孩子自己用脚丈量一遍路,他才能感受到虚实。只有清楚明白地把问题剖析得具体细致,他才能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下次要怎么做。千万不要浅尝辄止,如“你记的方法不对吗?那下次改正哦!”这样笼统且模糊地解决,只会让孩子觉得家长不够真诚,不能解决问题,只会耍嘴上功夫,也会让孩子觉得敷衍家长很简单。
“三对策”,就是根据分析出的原因,逐条想好应对策略并记录。家长分析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动用纸笔,这代表自己的态度严肃且认真负责,本身就是一种言传身教。孩子在这种感染下,也会格外认真起来。分析出一二三来后,一定要逐条攻破,想对策,保留之前好的、有成效的方式方法,修正或者补不好的,要立项立案,还要形成约定。对于对策,切记没有标准,别人用得好的不一定管用。比如孩子字写不好,可能有七八个原因,孩子可能是拿笔姿势不对,或是铅笔不顺手?或是用力过猛?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一方面,解决方案一定是能实施的切实有效的对策。如果孩子这次及格,要求他下次一定要优秀,甚至满分,无疑是一个注定无法完成的要求,是向对方传达着这样的信号:我根本不想解决问题,我只是想一次泄愤。解决方案一定要稳稳地立在地上,家长要提出恰当的需求,不由情绪带来,也不笼统、不含糊。这样,即使对方想要拒绝也需要合理的理由,而不是胡搅蛮缠地说自己做不到,或者随便敷衍一声,答应一声。另一方面,出方案还需要附带一个可考核的标准,而不是随便说一句,要有一个可切实判断的依据。这样未来如果违反约定,也可以心平气和地拿出当时的“条款”讲道理。
沟通第三法则:温柔的语气,强硬的逻辑。沟通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措辞,人类的思想都是被语言塑造的。人使用不同的语言,能明显感觉到自己心态的变化。而作为有感情的动物,这些情感上的波动必定会影响表达,所以应尽量减少那些不必要的影响,保证沟通的效率。温和的语气,表示对孩子的尊重,也是有礼貌的体现,而强硬的逻辑,才是表达观点、讨论问题让人信服的基石。千万不能用强硬的语气、温和的逻辑。家长在沟通前往往容易被情绪影响了,自然带入了不必要的怒火,而只顾着发泄情绪,忘了梳理问题的结果将是,双方都惹了一肚子气,最后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其实孩子的问题,并不像想象中那么难解决。同时,不要自夸且刻意贬低自己的孩子,这样只会适得其反,不要使用情绪过激的话,这些兴头上吐出去的不快,最终会让人后悔。但道理一定要清晰,原则一定要坚守,不能有半点松懈。比如,每天都进行的课外阅读,就必须每天都看,这就是原则。可以商量的是看书时间,比如今天事太多,晚了,那么可以少看点。所以,家长一定要注意,可以商量的就商量,不容商量的,坚决不退步。
沟通第四法则:坚决执行,严格监督。沟通到此,并未结束,还有一个环节,就是执行环节。孩子的执行力较差,所以家长的监督必不可少。但此时,家长的唠叨可以改为“哎?好像你还有什么事没完成哦!我有点小小的担心,这么晚了”,切记不要用“你是不是又忘记了,你又不写”等话训斥孩子。另外,在沟通中制定的考核标准越具体,之后执行起来,越有依据,越可以就事论事,不动情绪。
沟通第五法则:坚持不懈。家长不要期待一次沟通就行,一定要做好多次沟通的准备。比如,因为自己的逻辑不够清晰,情绪不够稳定,所以孩子反驳了几句,自己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怎么说了,或是自己选择的时间场合不对,引发了孩子的反感情绪,没有得到理想的结果。这是一个正常的过程,就像刚开始学习一门新的技能一样,需要反复地练习。即使已经是个老手,也不能保证百分百命中目标。亲子问题,其实很多都是沟通的问题。很多时候,家长因为不会沟通,致使本应美好的时刻变得战火弥漫,原本温馨的家成了硝烟弥漫的战场,因为不会沟通,问题越发模棱两可,难以解决。
总之,沟通就是解决问题。就事论事说起来很容易,可是做起来,尤其在孩子面前,很多家长天生有凌驾感,一边说着爱,一边又肆无忌惮地宣泄着自己的情绪。家长练习一些表达方法,对待孩子时就像对陌生人一样情绪克制,就会发现,其实和孩子沟通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