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做好高中生物教学
2020-04-25武桐唐雪
武桐 唐雪
【摘 要】在高中生物的学习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了解生物学的发展历程。作为教师的我们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能,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新课改相应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如今在高中生物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重视学科知识的传授,同时必须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是有独立意义的个体,不可以因教师的意志而转移,要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让他们在获得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与此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使得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方法、全面发展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或者是维持已有的学习活动,并且促进它像更优秀的方向进行的一种内在动力。换句话说,在高中生物的教学中,我们需要引用恰当的方法,创造合适的条件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对高中生物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对于学习效率有积极的影响,但是如果动机过强则会影响学习效率。根据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可以知道,学习动机和学习效率是倒U型关系,从事比较容易的学习活动,动机水平最佳水平点会高一些;从事比较难的学习活动,动机最佳水平点会低一些。我们在常规教学中,需要创设问题情境,开展启发式教学。比如说在课前通过设置相关问题,引发学生进行思考,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来对这节课充满期待。在课上,教师应该利用适当的奖励制度,减少惩罚和批评,因为前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在学生完成某一阶段性的任务后,教师应当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针对学生成功的地方进行表扬,并且鼓励学生继续加油;失败的地方,应当和学生一起研究原因,正确指导归因也是在教学活动中很重要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失败到底是外因还是内因,是自己努力不够还是外部因素的干扰,只有找到原因解决它,才可以收获知识,得到学习的乐趣。
二、打破传统教学方法,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我国常用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由教师在课上进行讲授,通过口头语言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师起到了主导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比较薄弱,容易对老师产生依赖的思想。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观,要求我们必须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因此,我们必须打破传统教学方法,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来提高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提前布置一个相关问题,让学生们自由成组,课下进行调查研究,课上向大家进行汇报。这样的课堂上,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老师提出问题,学生通过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这一系操作,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打破传统思维方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意义上做学习的主人。同时,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与人们的生活变得密不可分,因此,我们需要能够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有效的融入到生物课堂教学之中【1】。当今社会是大数据时代,多媒体展示不应该局限于PPT,而是应该“走出去 引进来”,可以让学生们通过收看MOOC等大学公开课的视频等来丰富知识,与学科领域的专家进行对话交流,让学生领略生物的魅力。不同的教学方法,都应该将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让他们全面发展才是我们的目标。
三、布置作业多样化,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作业往往是检验教学成果最直接最快速的方式,我们可以通过查看作业完成度以及正确率,来掌握学习的学习效果。高中生物作为一门理科,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更应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以及思维的发散,将所学的知识实际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作业给人形成的刻板印象就是习题、练习册、试卷。有的同学为了完成作业通过抄答案等来应付了事,觉得只要自己按时把作业交了即可,这样不就失去了作业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了吗?在高中阶段,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我们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布置作业时,要注重学生多重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掌握学科知识的基础题,还应有发散思维的思考题、分析题等。我们也可以让学生画一个思维导图来引导学生学会总结课上所学的知识,掌握每一节的重难点。因此,在布置作业时我们应当丰富作业类型,但是又不盲目,真正有针对性的合理安排作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高中生物的学习中,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不应该只是局限于学科知识的掌握,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掌握最新的生物科学研究进展,了解生物学科存在意义和价值,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作为高中生物教师,我们必须在新课改背景下將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熟记于心,并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到让学生全面发展,为全面实现新课改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
参考文献:
[1]张晓丽. 浅谈如何做好高中生物教学[J]. 才智,2019,000(036):36.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