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课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2020-04-25姜哲
【摘 要】在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除却师生关注的显性课程以外,还存在包括学习环境、学风在内的隐性环境。但是,中学语文教师对于隐性课程的建设情况重视程度相对较低,忽略了环境因素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影响。因此,在新时期课程改革背景下,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应深入挖掘隐性课程特点,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营造融洽而活跃的学习氛围,加强班级内学风建设,为学生打造绝佳的学习体验。
【关键词】隐性课程;中学语文;教学策略
引言:
在中学语文教学体系不斷完善的背景下,广大师生对于隐性课程的关注度有所提升。近几年来,各中学纷纷开展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力争塑造良好的师风学风。基于此,本文将以中学语文学科为切入点,阐述隐性课程在现代教学体系中的实施策略,希望对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融洽学习环境的塑造具有积极影响。
一、塑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中学阶段的学生课业任务日益繁重,他们一天中的近一半时间都在学校中度过,而环境对他们的塑造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作为可预设的隐性课程范畴,教学环境的合理规划对教师的资质能力具有较高要求。首先,教师应结合书香班级体与文明班集体建设的主题,在班级中悬挂或张贴名言警句,令其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为锻炼学生的文学素养,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共同投票选出对他们有激励作用的语句,由学生进行书写和张贴。其次,班级中的每一名学生都各具特色,他们身上具有独特的闪光点。所以,教师要在班级学生中寻找榜样,鼓励这部分学生向其他同学分享励志故事和学习方法,从而激励班级内学生不断的提升自己,努力变得更加优秀。再次,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班级内的黑板报,既可以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书法和绘画作品,也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短期的努力目标以及长期的理想记录在黑板上,从而激励自己不断努力达成人生目标。最后,为激励班级学生求知尚学,提升班级的凝聚力,教师应注意与学生共同商定班级的班风、班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班级建设,塑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打造良好学风
良好的学习风气也是隐性课程的重要体现。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协同学生共同制定学习目标。比如在各单元模块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发展需要设置独立的小目标,如背诵古诗词和经典篇目、感悟并分析作品主人公形象、体会作者所想呈现的丰富情感等等,从而强化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体系,锻造学生良好的语文知识技能。其次,在提倡核心素养教育的背景下,教师应尽可能重视学生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的培养,避免学生一味地对学习内容进行机械式记忆。由此,教师可以将班级内学生进行分组,定期为学生布置合作探究任务,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积极的利用课程资源提升自我。
三、提升教师个人素质
教师的个人素质和人格魅力是影响隐性课程开设成果的重要因素。在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会将自己的思想感悟分享给学生,而这些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思维品质产生影响。所以,教师必须加强对语文素材的提炼,将精华部分呈现给学生。其次,教师应有意识的提升自己的语言素养和文学素养,在日常教学中注重言行举止,尽可能为学生发挥正确的示范作用,指引学生寻找正确而高效的学习路径,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除此以外,中学语文教学课堂不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的独角戏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所以,教师应合理设计教学规划,在教学活动中增加师生互动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媒介。
四、开展课外活动
生动而有价值的课外活动是对隐性课程的一种延伸,有助于协助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全面提升。以书香班级的营造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定期开展读书交流活动,鼓励班级内学生对自己近期所阅读的书籍进行介绍,分享自己所喜欢的语句表达以及人物形象,并欢迎其他同学进行提问,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使学生在书籍阅读中能够获得更多的收获。除此以外,为培养学生的辩证精神和思维能力,教师也可以定期结合语文教材各单元的主题以及时事热点组织开展辩论活动,丰富学生的情感价值体验,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教育价值。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隐性课程更加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应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推动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并驾齐驱,为学生营造生动而充满活力的学习氛围,加强班级内学风建设,引领学生朝着既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最终推动班级内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应洁. 隐性课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20.
[2]王爱淳.隐性课程在中学语文教学当中的价值体现[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9,39(S1):4-6.
[3]朱伟健. 基于隐性课程视野下的中学诗词教学探究[D].广州大学,2018.
[4]江丽. 隐性课程理念下的中学语文教学探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6.
课题研究: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学会课题成果之一 课题号:2019G10498B,
作者简介:
姜哲,长春师范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作者单位:长春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