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景区雷电安全防护措施分析

2020-04-25陈颢王思娜

农业灾害研究 2020年7期
关键词:防雷措施旅游景区

陈颢 王思娜

摘要 文章重在阐述宁德市旅游景区内的雷电防护设施现状,分析了各类型旅游景区雷电防御薄弱之处和雷电灾害发生特点,结合由中国气象局发布的气象行业标准旅游景区雷电灾害防御技术规范,提出构建完善的景区防雷体系必须考虑到景区整体面积广阔但各观赏点分散、人员集聚情况有整体分散和局部集中的特点,气象部门和景区管理者应因地制宜,采取多种防雷方式并存、加强雷电预警、做好游客防雷知识普及的措施。

关键词 旅游景区;防雷措施;分析完善

中图分类号:P42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305(2020)07–0–02

DOI:10.19383/j.cnki.nyzhyj.2020.07.011

Analysis of Lightning Protection Measures in Tourist Attractions

CHEN Hao et al (Ningde Meteorological Bureau, Ningde,Fujian 352100)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ightning protection facilities in Ningde tourist attractions,analyzes the weak points of lightning protection and the occurrence characteristics of lightning disasters in various types of scenic spots.Combined with the meteorological industry standard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lightning disaster prevention in tourist attractions issued by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it is proposed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a perfect lightning protection system must take into account the overall area of the scenic area,but different views Meteorological departments and scenic spot managers should adopt various lightning protection methods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strengthen lightning warning,and take measures to popularize the knowledge of lightning protection for tourists.

Key words Tourist attractions; Lightning protection measures; Analysis and improvement

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占比较大,发展势头强劲。各大旅游景区抓住机遇增建基础设施,随之而来的是各类景观建筑和弱电设备的涌现。鉴于各旅游景区情况不一,防雷意识薄弱,防雷措施难以全面覆盖景区全部特点,旅游景区内的雷击事故屡见不鲜[1]。宁德市内有太姥山、白水洋、鸳鸯溪等多个著名景区,以山水风光为主,依山傍海,容易受雷电侵袭,防护安全形势严峻。如何有效降低景区雷电事故发生率,提升整体防雷水平是一个值得进行探讨的话题。

1 宁德市雷暴特征分析

宁德市位于福建省東北部沿海地带,濒临东海,境内地形主要为丘陵山地,沿海地段为小平原,属于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和多雨,日照充足。由于地处中、低纬度沿海过渡区,宁德市同时受东风带、西风带两种天气系统双重影响,气候多样,气象灾害多发,易遭受干旱、台风、暴雨、大风、雷暴、冰雹、冻害、寒潮等影响。其中年平均雷暴日数为50~52 d,年雷暴日数最多达88 d,属于雷电高发区,一年中各月均有雷暴出现,集中在7—8月,最早发生在1989年1月7日,最晚是1992年12月28日结束。

2 旅游景区雷电防护不足

宁德市为中国东南沿海休闲度假和生态旅游的胜地,旅游景区多以户外为主,水陆交接,森林覆盖率高,山岳景区多索道、亭台、桥梁、高塔和雕像等建筑物。虽然全市大部分景区都按照国家标准和防雷执法部门的要求采取了相应的防雷设备部署,但部分仿古建筑物或高塔的外部防雷设备安装不到位,一些提供给游客休息或景区管理工作需要的办公楼、展厅、茶室、公共厕所、供电房等建筑没有相应防雷装置,一些建筑屋顶为配合景区风光效果设有霓虹灯和射灯等,旗杆顶端虽有避雷针但没能有效接地,监控系统也没有安装防雷电感应装置。存在以下共同特点:(1)供电系统、照明系统和监控系统的雷电防御能力较为薄弱;(2)山岳水域相连,地理环境复杂,林木繁茂增加了雷击发生的可能性;(3)鉴于景区观赏性的特殊需要,一些高耸孤峰或巨大雕塑的防雷安全实施难度较大,美观性和安全性要均衡考虑。

3 旅游景区防雷隐患

旅游风景区雷电灾害在山岳类景区发生次数较多,水体类次之。内部所有设施中,索道发生雷击的比例约占总次数的30%。因索道承担着景区人流输送工作,且一般建设在孤峰之间,河岸丘陵之处,暴露在户外的钢索和信号线路也较长,遭受雷击的可能性就大。因微电子设备(手机、电视、电脑等)导致的雷击占15%左右,因电力设备导致的雷击比例为7%。在山岳类景区,因地形原因夏季多强对流天气,雷暴活动频繁,且多为架空线路,电子设备受到感应雷和直击雷损坏的概率远高于其他类型景区。

4 景区雷电防护措施

4.1 區域雷电拦截防护

为降低景区雷击风险,可以在重点区域布设雷电预警装置,通过提前的雷电信息提示,告知游客停止乘坐缆车或利用索道,进入有安全防护装置的避雷建筑物中。景区雷电拦截防护遵循创新理念,并非利用传统避雷针等保护设施进行范围覆盖,而是从宏观角度出发,利用本地区雷电统计资料如雷暴时风向玫瑰图和电磁场分析,总结出雷电出现时的高频移动路径。利用周边地势的较高点和上风向位置部署雷电拦截设备,达到在高位对电流进行集中吸收,从而使防护区域外的雷电流强度减弱。防雷过程中应当注意维护景区的整体环境协调度,防雷装置的接闪器应该保持和周围风景相同的艺术基调,可适当进行修饰[2]。

4.2 现代建筑物防雷

办公建筑公共设施及其附属物以防直击雷为主要措施,可以在建筑物内部的上顶面和下顶面布设避雷带、网等装备。或在屋檐角落布设避雷短针,引下线应该沿建筑物外形均衡敷设,接地一体化装置为共用模式,进出建筑物内的各金属管道,线路金属外包,建筑用绝缘电工套管在进入处和共用接地一体化装置进行可靠等电位联结。建筑物的低压配电线路可在总配电箱部设置第一道防护,即通流容量为12.5 kA的浪涌保护器,在分配电箱部设置第二道防护,即通流容量为40 kA的浪涌保护器。在距离配电柜前部14 m的地方改变架空线输入方式为埋地进入。在景区资金充足的情况下,全部低压配电线路应穿钢管在地下布设或标明采用铠装敷设,钢管或铠装外皮两端应接地。信号线则要根据种类、接口、特征阻抗、信号衰减程度,选取合适的浪涌保护器。

4.3 古建筑防雷

保护建筑的防雷思路遵循不改变建筑原有形状和不破坏建筑外形协调性的原则,采取相应的技术方案。古建筑的避雷带敷设应沿着屋脊造型,如上面的吻兽、垂兽、正脊、斜脊的外部轮廓敷设,最终避雷网的整体面积应在100 m2左右。避雷针安装在拥有引下线的角落避雷带和其外口屋檐角处,避雷针和带采用相结合的技术进行连接。注意避雷带的支撑方法不能使用传统的在屋面挖眼钻孔固定的手段,而是利用U型卡箍将其固定在瓦当一类的物件上,达到不损害文物原貌的目的,支撑架的高度在14 cm左右,间距1 m。避雷带之间的连接方式可焊接亦可用铜套管连接。引下线的材质多为铜质,从美观角度出发,引下线应沿文物建筑山墙,后檐墙等敷设,尽量对称部署隐蔽安装。引下线不接触木构件,而是将抹灰墙体作为最佳路径选择。引下线须沿廊柱而下时,固定方式采用抱箍。布设在游人可接触地方的引下线,防接触电压、防跨步电压保护措施必不可少。一些建筑物因时间原因受到损坏,如正脊塌陷时,避雷带就无法正常安装,此时可以单独设立避雷针进行保护。另外,建筑物的消防系统或其他安全防范系统的金属线槽管道可和最近距离的避雷带进行等电位联结。

4.4 古树防雷

树体的防雷主要依据树冠面积决定避雷针的高度,使其能够全面覆盖树冠。引下线沿树干而设,根据圆周长短可每4 m左右安装圆形可伸缩抱箍并支架,内部以橡胶材质物品填充。引下线材质以φ10紫铜条为宜,引下线至地面1.8 m范围内以绝缘材料进行保护。为了不违背树木生长规律,在高土壤电阻率部分进行接地器件安装时,避免使用降阻剂,而采用扩大接地器尺寸或地网面积的手段降低接地电阻。

4.5 索道防雷

索道站点的防雷和现代建筑物防雷措施基本相同。索道上行电力线路的架空电线可利用防雷线保护,索道缆车和信号线路则通过就近借助顶端钢制绳索作为接闪器。低压供配电线路主要防范感应雷和雷电波侵袭,可在距离变压器前端45 m处将线路由架空方式变为埋地方式,高压端布设高压避雷器,低压端布设三层浪涌保护器,实行多重防范,分别在上站变压器低压端、站点配电箱电源处、配电柜前部安装通流容量分别为20 kA、40 kA、60 kA的浪涌保护器。由于索道建设所用金属材质较多,可将建筑物内的钢筋、门窗、金属管道、机器、电力系统、埋地金属物等联结为一良好等电位体,防止雷击来临索道站点设备受到高电位反击。

4.6 增建避雷设施和提示牌

常见的避雷设施有避雷亭,多修筑在远离大树的位置,通体采用绝缘材料上设避雷针,地面以沥青覆盖,避免跨步电压雷击。景区也可以利用已有场所在方便位置翻修为避雷场地。在雷电迅速来临之时,游人能够就近进入场所躲避雷暴,避免伤亡。雷电防护提示应设置在人流密集地点的相对制高处,以高大树木下或空旷场地为宜。

5 结语

旅游景区的雷电安全防护需要结合气象科技手段进行,通过统计分析宁德市雷暴日数发生特征,掌握雷暴发生规律,依托本地的气象观测预警系统,加强雷电天气监测预报,及时有效通过多渠道发布雷电灾害预警信息,充分发挥景区和气象部门联合防控雷电的管理能力。同时,倡导工作人员和游客提高安全意识,充分利用当前了解天气预报信息的方式,科学合理安排出行时间和地点,掌握野外防雷自救和互救技能,全方位提升雷电防护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青娇,李公森.旅游景区雷灾分析及防雷建议[A].中国气象学会,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9 雷电物理和防雷新技术——第十六届防雷减灾论坛[C].中国气象学会:中国气象学会,2018:6.

[2] 王金莲,胡善风,刘安平,等.黄山风景区旅游气象灾害防御系统探析——以雷电监测预警系统为例[J].地理科学,2014,34(1):60–65.

责任编辑:黄艳飞

猜你喜欢

防雷措施旅游景区
分析配电线路运行检修技术及防雷措施
架空输电线路防雷措施的研究
不同类型旅游景区管理模式的对比分析
天津市旅游景区英文译文错误分析
旅游景区营销管理一般模式及实证研究
配网设备雷击故障特征与防雷措施分析
洛阳文化旅游资源外宣资料日译现状
110kV架空输电线路防雷措施研究
旅游景区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